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2.
导读三部曲     
一、预读感知全文。如《草船借箭》一课,本文的关键是“借”,以“借”为突破口引导思路: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的?借到没有?借了怎么还?“借”究竟有什么含义?这样学生可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抓住“借箭”这个重点感知全文,初步理解“借”所隐含的内容。再如《海滨小城》一课,文路清晰,可引导学生抓住“大海”、“海边的早晨”、“海滩”、“庭院”、“公园”、“街道”等景物描写,自读梳理,理清层次。二、细读,加深理解。如《劳动最有滋味》的第二大段,写“我”小时候,为了挣点钱过年,全家人都必须积极劳动。教学此…  相似文献   

3.
一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1 板书课题 ,围绕“借”提出问题 :为什么要向谁借结果?怎样2 观察课件演示 ,说说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说的时候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句。二、学习课文第三、四、五段1 学生自读自悟 :围绕提出的问题 ,在课文上批注。(向谁借“△△” ,怎样借“———” ,结果怎样“~~”)2 全班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 ,教师相机指导。)生 :我知道了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 :(读)小鱼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拨水呢。”老牛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说 :“不行啊 ,我要用尾巴…  相似文献   

4.
最近从报刊上看到一则消息:某地一小学推出“借分制”,即允许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向老师借一定的分数,然后在下次考试后按一定的规定“偿还”。据说实施效果不错,例如有个学生考了79分,因为怕家长责备,在老师借给他1分后,十分努力,期末考了98分。笔者想,“借分”策略作为  相似文献   

5.
【案例1】“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一课,教师总结:“个位不够,可以向十位借……”一学生举手:“老师,要是十住不肯借怎么办?”此问一出,听课的教师一片笑声。上课教师只能以“不会不肯借”的回答搪塞过去。  相似文献   

6.
曾玲 《南昌教育》2007,(9):33-33
一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适时地培养呢?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五年制第二册)的几个教学片段,值得借鉴。师:请全班齐读课题。生:(齐读)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生:小壁虎向谁借尾巴?生:小壁虎怎样借尾巴?生: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评:直觉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先导。教师让学生一谈题目就发问:“你想知道什么?”一改过去那种由教师提问题,学生思考的办法。这样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假设、提问,训练了学生的直觉…  相似文献   

8.
误区一:认识上存在偏差,口语交际处于单项活动,缺乏交互性 [案例]一位老师正在执教一年级口语交际《借铅笔》。“同学们,图上画了哪两个小动物呀?”“小猴和熊猫。”“两个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小猴向熊猫借铅笔。”“小猴会说些什么?”“熊猫又会说些什么?”……就这样,老师在抛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们就图说图,似隔靴搔痒,与己无关,一个个神情淡漠,兴味索然。  相似文献   

9.
教学生花钱     
孙鸣 《湖南教育》2009,(6):44-44
“曹老师,向您借两块钱坐车行吗?”学生袁杰又来向我借车费了。“我也借两块。”同来的蒋琴同学忙着补充说。我拿出四块钱给他们,并让他们在记账本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们离去后,我拿着记账本看了半天。  相似文献   

10.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文质兼佳的美文。在引导学生体会归有光的读书乐趣时,我认为把“借书满架”之“借”译为“借来的”有些牵强,不能与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协调。那这“借”字该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11.
徐荣芝 《山东教育》2011,(12):18-19
一天体育活动课上,学生们都在打乒乓球。我也想活动一下,于是走到学生跟前.可他们说已经没有球了。这时,我看到学生森森拿着球站在不远处。就对另一个学生说:“你去借森森的球用一下。”那学生去了,但很快回来说:“老师,他不借。”“你没说是老师用吗?”“说了,他还是不给。”听了学生的述说之后,  相似文献   

12.
“我睡会儿,老师来了叫我一声啊。”“看不清黑板,笔记借我看一下呗”.“借根笔……”“饿了.你有吃的没?”“第一道题选哪个?”“挪开点,挡住我了!”“哎,这个字怎么写?”……  相似文献   

13.
陈丹丹 《广西教育》2013,(25):38-39
由于诸多原因尤其是学生认知因素的影响,数学的教与学中难免会出现错误。面对“错误”,教师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是搪塞还是重视?是回避还是利用?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负责,必须持“重视和利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错误”,借“错”发挥,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利用它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锤炼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阮旭日 《广西教育》2012,(24):59-60
“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知道!您叫虞大明老师。”“那老师小时候叫什么知道吗?”“虞小明。”“老了呢?”“虞老明。”与学生一段风趣的对话,引出了课堂的一片欢笑,虞大明以自己独有的亲和力,从容地走进了学生的世界。4月,借“2012‘绿城之春’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的机会,记者走近名师虞大明,聆听了他的精彩授课。  相似文献   

15.
一位犹太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大模大样地坐下来。“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效劳吗?”贷款部经理一边小心地询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着宝石的领带夹子……“我想借点钱。”“完全可以,您想要借多少呢?”“1美元。”“只借1美元?”贷款部的经理惊愕得张大了嘴巴。“我只需要1美元,可以吗?”贷款部经理的头脑立刻高速运转起来:这人的穿戴如此豪阔,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显然,他是一种试探,试探我们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于是,便装出高兴的样子说:“当然,只要有…  相似文献   

16.
一、桃起照实,促使学生深入思索如《草船借箭》一文,讲读结束后,教师提出题目的“借”字,可否换成“骗”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短时间的迷惑之后,积极思维,通过辩论逐渐明白“骗”是贬义词,不能用于诸葛亮,而“借”字本身还暗含有“还”的意思,从而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二、进行调控,引导学生揭示迷雾当正确意见处于明显劣势,教师既不能急于纠正错误,也不能任其发展下去的时候,可以借就错进行推论,得出明显的错误结果,使其错误意见不攻自破。如学习《在仙台》一课,围绕第一段的中心句,学生展开了争论。有的学生认为…  相似文献   

17.
经常读到由“借分”、“还分”而演绎的故事。相似的故事情节,毫无二致的“借分还利”的结果。这“分”果真可以随随便便如物一般地借来还去吗?“借分”究竟挑战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办公室里正上演着这样一幕:一名在课上违纪的学生被班主任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问道:“为什么课堂。仁讲话?”学生道:“黑板上写的内容我没有看清楚。想借同学的笔记抄一下……”  相似文献   

19.
孔庆河 《山东教育》2005,(34):12-13
“借分”给学生的相关报道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相关的讨论也异常热烈。反对者有之,千万者有之。在赞同者当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借分给学生,能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诚实行为,什么是信用,借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笔者有所不明,老师借给学生几分,使学生的成绩达到及格,以此记得同学的尊重和家长的满意,这不是弄虚作假吗?  相似文献   

20.
数学更差     
《小读者》2011,(1):63-63
老师拔一个学生:“谈话你这次作文借别字太多,我叫你每个错别字重写100遍拿来,你怎么只写了60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