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香港开始在内地招生,八年中,其招生热度逐年上升,招生人数和范围一扩再扩,增长速度惊人,今年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4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优秀生。而不少尖子生更是放弃了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选择香港高校。香港高校为何火爆几年内,香港高校从一个不被人关注的角色变成了考生眼中的香饽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香港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高,资源丰富,机会多。同学们在香港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了解多元的文化和思想理念,扩大视野。各高校经常开展的如国际交流计划、实习计划也吸引了不少考生。其次,香港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都与国际水平相近。全英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此外,香港高校的学生不仅有香港本土的,还有台湾、内地和海外其他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思想和认识的提高。第三,就业前景好。香港的就业市场对香港高校毕业的内地学生是开放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在香港就业。在香港连续居住满七年者,还可以获得香港永久居民的权利。此外,香港高校的学位全世界都承认...  相似文献   

2.
香港电影本土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西方英雄主义认同到本土文化认同的生长期;二是香港本土文化面对中华传统文化遭遇表达难题的徘徊期;三是中华传统文化与香港本土文化融合的发展期。目前,香港电影的本土意识已经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两地电影人要把握好文化认同与融合的尺度,使两地文化形成特色。  相似文献   

3.
1970—80年代,香港散文作家的职志由文化播种者变为文化探索者。随着文化工业的兴旺及文化批判的持续,香港当代散文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化局面。  相似文献   

4.
香港电影后现代性的形成,与西方社会不同,西方后现代文化是基于政治、经济、历史之上的产物,它充满着各种矛盾及张力.而香港的后现代文化则单纯得多.从香港本土的视角来考察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可以发现,它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大众的趣味;电影人对电影技巧及表现的追求;本土学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我是中国人     
今天是7月1日,香港回归的九周年纪念日。在家里,看着电视里的升旗仪式,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月前的那个清早,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典礼时的那份兴奋与紧张。那份没有仪仗队伴奏依然能感受到的庄严。当时,明显感到身上有一股“我是中国人”的冲动。身为土生土长香港人的我,一直在香港的本土文化下成长,只知道自己的身份是香港人,对中国的认知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6.
现代译学研究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重写行为,翻译选材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译者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追求。仔细检视当代香港双语作家兼译家黎翠珍的汉语新诗英译可以发现,相对于她对其他文类作品的翻译,其数量虽然不多,但几乎都围绕香港本土诗人作品展开。而且她十分注重香港元素的传译,尤其注重诗歌语言音乐效果的重构。这些无疑是她近年来努力摆脱后殖民文化影响、重塑香港地方文化、建构香港文化身份等学术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仲露 《幼儿教育》2013,(Z1):44-45
当前幼儿园使用的阅读材料大多为泊来品,离中华传统文化距离甚远。我尝试选择本土优秀绘本,力图从绘本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之美。阅读活动"小石狮"便是回归传统文化,使幼儿从中感受、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一次大胆尝试。一、反复研读,体会传统文化之美初看绘本《小石狮》,我的感受是其中蕴含着极浓的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我有幸被教育部选派赴港做教学指导工作。在香港教育局及香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组织安排下,我参与了一系列的培训参观活动,走进了香港近20所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中西交融的香港教育文化,并与香港学校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所有见闻与经历,都已成为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润泽了我的教育生涯。  相似文献   

9.
我出国前的经历是:插队落户8年,1978年考上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两年后毕业留校,工作一年。这是一部分知青的典型经历。这些人日后分成两拨,一拨留在本土,另一拨出国。像我这样出国又回国定居的,就被统称为海归。中国现代史,大致是海归派与本土派既合作又冲突的历史。清末民初,海归派不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更在文化、政治领域除旧布新。他们共同创建了共和,国父孙中山就是大海归。我看过一个数据,大概是北洋政府高官70%都是海归派。就文化的广义性而言,第一代海归派开创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启动了国家的转型,兴建了现代大学和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6,(6):58-62
作为一篇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明显的小说,《解体》以"能体"的口吻,展现了一个因为社会转型而失业的画家从身体死亡到意识解体的经历。除在个体与社会层面破除"癌症"的疾病隐喻外,这篇小说也表现出西西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观照。延续着西西小说中一贯的本土论述的线索,《解体》以身体场域影射香港社会,以"身体=空间地理上的香港""能体=意识形态上的香港"的隐喻建构,表达出对香港文化身份确立的当下和走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中专毕业后,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那是坐落在鲁南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我是因为工作的缘故才回到故乡的,因为毕业后我在乡镇上找到了一份小学教师的工作。小学教师虽说工资不高,但是在周围人的眼里已经是够荣耀的了,毕竟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固定工作啊。父母远在另外一个城市,离故乡很远,我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刘义章教授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5):F0002-F0002
<正>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资深书院导师、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学术总监。1976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后负笈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获授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历史学)。曾任教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历任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副会长及署理会长、华南研究会会长、国际客家学会会长和香港崇正总会客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嘉应学院客座教授。学术研究范畴包括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现代化、中外关系、  相似文献   

13.
4月22日薛宝林校长一行4人,随省教育厅团组赴香港参加“黑龙江省香港高等教育展”。这次展会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大公报(香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其主旨是推动龙港俄高层次教育合作。香港高等教育吸纳欧美先进理念,以国际化方式运作并同香港本土文化相整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正>我是一名四川嘉绒藏族地区的小学老师,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嘉绒藏族的孩子。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藏族也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习俗、文化。这些不仅是藏族人民独特的印记,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代代相传。遗憾的是,现在,会写藏文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解我们藏族历史的学生也越来越少。日常生活中,强大主流文化的冲击;教育教学中,使用国家统一的标准教材,缺乏相应的本土教材,都使得学生离乡土越来越远,离  相似文献   

15.
金洁 《家教世界》2014,(Z2):75-76
<正>安徽凤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明文化的发祥地。凤阳本土文化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基于此,我园于2009年引领滁州市课题《凤阳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2011年又再次引领安徽省课题《凤阳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尝试着把凤阳本土文化作为我园主题  相似文献   

16.
由孙中山于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的兴中会,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为什么兴中会不是首先创立于中国本土,或是离中国更近的香港、Et本,而是创立于距中国近万里之遥的檀香山?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7.
美声唱法自传入年中国后,便与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发生碰撞,在这一过程中美的唱法影响着中国的声乐艺术以及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美声唱法在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我国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其目的是为了让美声唱法与中国本土音乐文更好的融合,推动我多声乐事业的繁荣发展。美声唱法与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声乐新学派,具有新时代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无论从单纯的发声方法技术来看,还是从演唱时的发声审美要求来看,语言的方式和表达等都要透彻的研究论证,把两方面的精髓研究透,然后才能取长补短,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从咸阳扶轮小学毕业后,去省城西安读中学,私立的圣路中学。头一次离开父母外出上学,就像离了笼的小鸟那样自由快活啊!  相似文献   

19.
曾经有一种感动,仿佛已经离我很远了.当我又抚着毕业照,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时,毕业前的那一幕像放电影一样又在我脑中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区别于其他海外华文文学和内地文学的特质。《香港文学》期刊创刊21年,已成为香港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者不可不看的一本重要的文学杂志。本文利用期刊研究的方法(如专辑分类分析、抽样分析、内容分析等)就2000年9月改版5年来出版的《香港文学》期刊进行研究,发现改版后的《香港文学》栏目设置更加合理,编辑理念上更加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文字编排和版式设计更具现代感,适应了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需要,体现了《香港文学》的“世界性”特征。从内容分析中透视出新世纪香港文学“本土性、现代性、都市性”色彩浓重,文学作品形式上追求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渐受到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视。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方面,《香港文学》期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