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孤台之魂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你还在眺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市船相连。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的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民居,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相似文献   

2.
郁孤台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江南楼阁数不胜数,但无论是黄鹤楼还是滕王阁,都没有郁孤台这样忧郁孤寂的名字,也怪不得辛弃疾为它留下如此沉重的诗句了.  相似文献   

3.
南宋淳熙年间,辛弃疾在江西提点刑狱任上写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该篇是辛弃疾极重要的文化贡献,读者一经诵读此词,"郁孤台"的意象即终生难忘,正由于这首词,"郁孤台"进入民族文化史,从此熠熠生辉。在该词的艺术境界中,郁孤台意象的构设,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审美体验,在整  相似文献   

4.
《教育》2014,(29):80
此词写词人登郁孤台(今贺兰山)远望时,有感而发,借景抒情,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写景,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郁”凸显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开篇,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进而写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词人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  相似文献   

5.
原诗展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筠宋·辛弃疾  相似文献   

6.
章江和贡江从遥远的群山之间逶迤而下,跌宕起伏,千回百转,在风景秀丽的赣州八境台下砰然合流,形成了波涛滚滚、奔腾不息的江西母亲河——赣江。当记者一行乘车途经赣江源头的郁孤台下时,不由得想起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思绪还沉浸在这词句的意境中时,车子已在记者此行的目的地——  相似文献   

7.
郁孤台③下清江④水,中间多少行人⑤泪。西北望长安⑥,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⑦,山深闻鹧鸪⑧。【注释】①菩萨蛮,词牌名。②造口壁,造口的绝壁。造口,地名,又称“皂口”。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壁,像墙那样陡峭的山崖。③郁孤台,古台名,故址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顶,下临赣江。  相似文献   

8.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相似文献   

9.
编后记     
<正> 这本《陈省身文选》即将呈献在读者面前了。文选编就,陈省身教授在“前言”中写道:“这本书是张洪光同志建议和编辑的。”朋友问何以此举?为此,先谈谈往日的情况,我认识陈省身教授的经过和本书的选编意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每当低呤  相似文献   

10.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词,表达了作者在登临怀古之际,对抗金壮志难以实现的优愤心情,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词中所咏“郁孤台”,也由此名闻遐迩。 郁孤台地处赣州市城西北的贺兰山上,因其山郁然孤峙,筑台山顶,故以得名。台高十七米,共三层。整个楼台朱漆碧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远远望去,犹如一只腾空起舞的凤凰。登上楼台的最高层,五岭三江之秀,城市风光之美尽收眼底。举目远眺,虔州八景一一在目;环顾左右,章、贡两江萦回而合,汇成赣江,滚滚北去;抚栏(亻宁)立,清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恰。每天到这里登临观景的游人,络绎不绝。 郁孤台始建何年,已无法考证。唐代宗时(公元  相似文献   

1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忘记了自己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并爱上辛弃疾的了,忘记了小学学他的第一首词是什么,忘记了他出生于哪个朝代,甚至忘记了他字甚号谁……总之,唯一记下来的就只有他的名字:辛弃疾。  相似文献   

12.
读弦     
《新作文》2006,(4)
题记:读尽人生一条弦……在恍惚迷离之中,几人能把真谛看透,伴着亘古的天,生命是根华美如涛的弦。朵朵落红如阵阵破碎的心扉,奏不尽一曲《离骚》,一江水流,试问躲在泪罗深处能否把清江看透?江水长流,欲抽刀断水,无奈斩不断的情长,一月如豆,江水鱼唇般舐着你久久不肯皈依的灵魂。哪里是你的表白?哪里是你的孤寂?哪里是你钟情的花环?“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何等悲凉而又无奈的呼唤啊!也罢!也罢!你挥一挥衣袖,把梦揉碎在浮藻间,我读出了你弦外的沧桑。  相似文献   

13.
倾听历史     
你倾听过花儿呼唤春天的声音吗? 你倾听过蝉儿埋怨夏天的声音吗? 你倾听过秋天落叶飘零的声音吗? 你倾听过冬天雪压青松的声音吗? 白驹过隙,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多少诗史早已化为过眼云烟消散于无形.那么,你曾倾听过那些古往今来历史的声音吗? 一肩担尽古今愁,历史的演绎如同滔滔的江水,历代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信念去奋斗,使生命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在他们的眼里,生命若是那熊熊燃烧的烈焰,而信念便是那乌黑发亮的煤,点燃了自己,也点燃了希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会碰见一些名词性短语。比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句中的“郁孤台”是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西南,又名望阙台。这一名词性短语不难理解,读者都能一望而知。但是,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往往较多地使用名词性短语的简化式,这就给阅读和理解增添了不少难度。比如:“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宋·苏轼《游金山寺》)这句中的“中泠”是古泉名,在金山西北处。诗人在这里没有完整地写明是中泠泉,而仅用了“中泠”。如果没有注释,一般读者就会颇费思量。这种把名词性短语中的中心词简化和免用,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姑且称之为“名词性短语的简化式”。  相似文献   

15.
大黑猪买汤     
大黑猪去逛森林大街。走到孤狸饮食店门口,孤狸赶忙笑呵呵地问: “猪大哥,吃点什么吗?”“你这儿有哪些好吃的?”“有红烧肉,有冬瓜汤。”“红烧肉多少钱一碗?”“八角。”“冬瓜汤呢?”“三角。”“那就来碗冬瓜汤吧。”大黑猪吃完汤,付了钱,正要走。狐狸说:“猪大哥,你的冬瓜钱还没付呢!”  相似文献   

16.
心中的玉     
乌江边上,天边烧着残霞,凄然的江水却仍悲壮地流着.项羽,跨越千年时光,依然立于江边,神色分明.江风吹了几千年,为何总散不去区区一个身影?流逝的江水淌了多少个春秋,却为何淌不走一个英雄的形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相似文献   

17.
郁孤台,在赣州市内贺兰山上。始建于唐代。苏轼、赵、彭汝砺等多有吟咏。南宋淳熙三年,辛弃疾怀着一腔忧国忧民的愁绪,登上郁孤台,赋《菩萨蛮》一词,遂成千古绝唱,郁孤台也因此名闻遐迩。此后八百余年间,题咏甚多。  相似文献   

18.
桥和鱼     
一条鲤鱼游到桥下,抚摩着桥墩,疑惑不解地问:“桥爷爷,你半截身子常年累月地浸泡在江水里,每天又有数不清的行人和车辆在你身上通过,难道你一句怨雷也没有吗?”  相似文献   

19.
江西的南端,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赣州。“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当年满怀失国之恨的辛弃疾在此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菩萨蛮》,词中的“清江”就是今日的赣江。赣江由自东南而来的贡江和自西南而来的章江在龟角尾汇合而成,然后,一路向北、向长江流去。赣江就位于贡江和章江汇合处的那片沙洲中。在赣州市东北侧、贡江的南岸,有一个叫天竺山的地方,那是一方能够俯瞰贡江、远眺赣江的高地,也是一处花木扶疏、绿草成荫的花园。赣州高级技校就位于天竺山6号,走进校园仿佛是进入了“园中之园”,树木葱茏中掩藏着水榭厅…  相似文献   

20.
留言     
《初中生》2009,(22)
泪之恋→唐:每当我想到"知己"这个词,就会想起你。你在怀化还好吗?莫杨→李敏:一直向前冲!黑夜即将过去,黎明还远吗?刘芸→洪筱泉:记得我们去内蒙古大草原的约定吗?你怎么默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