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与经典叙述学侧重逻辑、符号分析,忽视叙述驱动力不同,保罗.利科选择回到亚里士多德:叙述首先被界定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智慧即"叙述智力"的体现,具体化为"情节编排",即将纷杂的事件与细节编织为一个可理解的故事,这一过程贯穿创作与阅读,构成叙述活动的核心动力;在阅读环节,读者的情节编排使意义的传递和理解成为可能,通过获取"叙述身份",读者得以更新经验,重塑身份及价值世界,叙述于是与生活世界发生交互影响,进入伦理领域。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注重聚焦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度阅读.阅读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特点,从"读得懂"到"懂得读",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章的阅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关注叙述特点,进行深度阅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对叙述频率的透辟阐析为理论依据,着重探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重复叙述.本文认为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的修改过程中,巧妙调整故事与叙事的频率关系,大量运用"印时重复"与"演进重复",为读者提供多重视角来理解主人公纷繁芜杂的心智变化.  相似文献   

4.
帕慕克认为小说阅读体验中总会包含着思维操作,并认为其中有九项最重要的意识活动值得注意。这些意识活动描绘了读者感受与体验小说时意识活动的渐进过程,在调动我们各方面感觉“渐入”“渐出”小说世界的过程中,却无不与想象力有关。我们对文化艺术或文学进行研究之时,都不能忽视人的主观感觉.只有这样才利于叙述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也才能体现叙述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叙述的基本定义,就是包含有情节的符号文本。情节问题,是叙述学的核心问题,一旦考虑文化中所有的叙述,情节的构成就变得非常复杂。首先,事件、情节、故事这三个通常混用的极常用术语,应当严格区分:事件是自然状态的变化,尚未被叙述,因此缺乏因果联系。情节虽然来自事件,但事件本身的可叙述性非常不同,只有情节才赋予叙述文本中的事件必要的因果关系。而故事则是具有明确起承转合要求的"结构化的"、从而也是"伦理化的"叙述。要理解情节的复杂性,往往应当从否定的方向出发。"反情节",是叙述出来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发生过"的情节,似乎应当从叙述中删去这些"反情节",实际上它们是情节中重要的部分。而所有的叙述文本,都以巨大数量的"未叙述"事件为背景,这是理解任何叙述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从"未叙述"中可以看到,任何叙述文本,都靠整套复杂的社会文化价值作为选择情节的准则,才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6.
弗兰克.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节》从儿童的天真视角细腻地描写了一个恋母情节的故事,其风格幽默诙谐。然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战争阴影下小说幽默背后的辛酸。奥康纳采用了不可靠叙述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拉远了"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延伸了读者的阅读快感,其独特的叙述技巧赋予了小说经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多重叙述为常见的叙事手法,在此叙述模式下,故事由多个叙述者讲述.这种叙述手法不仅能对故事的情节编排起到很好的陌生化作用,还能有效地增加小说的内容含量,形成小说的多层叙述结构,有助于小说结构美学的构建,从而增强小说的整体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富阳市东坞山村文化研究报告为例,说明叙述的情节化及情节化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情节化作为一种文本写作手法,能留给读者解读和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叙述转向"的背景下,媒体纪实叙述呈现出普遍情节化和情节复杂化的征候。从"陈述"到"叙述"的转化,就是这种"情节化"倾向的重要表现。经过"情节化"处理的媒体文本在为受众提供信息之外,又生成了某种审美特质。推而广之,媒体文本可以大致划分为"信息文本"与"审美文本"。在叙述学视野下考察"新闻价值"问题,可以发现:"可述性"与"叙述性"都是决定"新闻价值"的变量。情节化叙述可以提升庸常事件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0.
《白鲸》的叙述视角和以实玛利叙述的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鲸》中,作为第一人称的文本叙述者,以实玛利在许多场合中所采用的全知视角常常危及到他叙述的可靠性,进而也使读者怀疑麦尔维尔对小说叙述的把握能力问题。通过对小说文本的仔细梳理之后,读者会发现小说文本的叙述时态、以实玛利的人生观等事实表明,以实玛利的全知叙述视角不仅不影响他叙述的可靠性,反而使得小说更具有艺术性,使得小说阅读真正变成一种探究活动,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语言消费。  相似文献   

11.
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是小说的重要因素,但以往的小说家和读者并没能正确认识文本中的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当读者阅读小说时,往往认为自己就是文本唯一的叙述接受者。随着叙事学的发展,当代维吾尔小说家已深刻地认识到叙述接受者与读者的区别,他们在作品中想方设法制造各种叙述接受者,使文本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哈利·波特》小说系列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形成持续不断的阅读热潮。思考其倍受热爱的原因,不仅是由于故事题材的出乎意料和内容情节的奇幻多彩,更是因为J.K.罗琳选取的叙述环境和为读者营造的接受空间的巧妙性以及故事中蕴藏的亘古不变的生命真谛——"最后一个要消灭的敌人是死亡"。  相似文献   

13.
梦的世界与梦幻叙述——米兰·昆德拉小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作品中,梦的描写或叙述是作家构建作品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梦的情境经常出现,他对于梦的描写或叙述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从叙述形式来看,梦是小说情节的一个独立部分,它组成了小说的复调结构,同样为阐释小说主题服务;从梦的意义来看,梦的世界是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世界。它是最不受拘束的想象,同时也是向现实投去的最清醒的目光。  相似文献   

14.
王蒙小说中的准自传型主人公叙述视角往往具有双重性,即一个是追忆往事的主人公的视角.一个是被追忆的主人公在当时正在经历往事时的视角。这两个视角是成熟与幼稚、超然事外与不明真相之间的对比,于是构成叙述张力。由于主人公视角的双重性,就使这个视角同时成为叙述人视角;由于主人公的准自传身份,实质上又折射出作者的声音。这样,王蒙的小说就成为由两个世界叠加而成的立体世界,一个是作者所在的现实生活世界,一个是虚构的小说世界。这两个世界的相互审视,就使王蒙小说具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叙述学的分析框架,从叙述视点、叙述声音、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剖析了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本文认为白先勇通过对叙述视点的选择和自由变换,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弹性空间,成功地在短篇小说中容纳了接近中、长篇小说的内涵;通过对叙述声音的控制,离间了隐含作者、叙述者、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积极地参与作品的解释和创造;而叙述结构的转变则赋予他的短篇小说以新的生命形式,并把艺术审视的目光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与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受到较多重视相对照的是,作为马克思方法论重要内容的叙述方法很少受到学界关注,由此产生出深化研究马克思叙述方法的必要。叙述方法是作者将研究过程的思维成果表达出来,从而使读者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它具有后发性、呈现性、外在性和现成性的特征。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既存在形式上的差异,又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叙述方法以读者的理解为原则,这使得叙述方法成为影响读者理解文本的重要变量。以《资本论》第1卷为例,马克思针对货币起源问题运用了逻辑学考察的叙述方法,从而把握住货币起源的本质关系。探析马克思叙述方法及其意蕴,对于深化马克思叙述方法研究,展现其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指导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方非自然叙述理论家对非自然叙述理论的各种定义引起的争议,非自然叙述的新定义将非自然叙述的特性归于“反叙述因果性”,即认为叙述不管处于故事层面还是话语层面,也不管其程度大小,只要被读者认定是故意背离叙述因果性或对叙述因果性进行挑战或颠覆的,就是非自然的。这一新定义结合了作者意图、读者接受与文本特性,更具灵活性和准确性,也与读者的“非自然”感觉相契合,既可将此前若干定义的特性整合起来,也可规避一些质疑。以叙述因果性和反叙述因果性为两端可确立一个光谱来讨论程度不同的非自然,同时这一理论还涉及非理想的叙述交流中判断非自然叙述的两种错位。  相似文献   

18.
叙述学界关于"空间叙述学"的所有讨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五个问题都已经预设了一个时间维度:(1)文字叙述描写空间事物,空间是叙述的对象;(2)文字叙述结构的"非线性",空间是一个比喻;(3)图像、雕塑等"空间叙述方式",空时有待时间化;(4)戏剧、电影等"时空叙述方式",时间依然是结构主线;(5)任何叙述的"想象空间",空间仍然是一个比喻。任何表意方式,如果没有将时间包含在内,都不可能被视为叙述。因此,叙述的本质在于其时间性,而不在于其空间性。但是空间概念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叙述的对象和手段,而且为叙述的解释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万寿寺》是《青铜时代》中最长的一篇小说,也是最能体现王小波叙述艺术特点的一篇小说。作者利用碎片式的情节?多重的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构建出现实与理想的双重世界,揭示出人类生存受压抑?受迫害又无力反抗的困境,表现了他对诗意世界的理想追求及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色化叙述语言是对生活本来面貌作原色叙述的语言。它能够描述出被刻画人物的独特身份和性格及其所在环境,准确而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本色和活动状况,从而唤起读者的本真体验。运用本色话叙述语言来叙事,实际上是一个创作和接受的心理问题。叙述者用本色化叙述语言将自己或人物的个人认知、个人体验传达出来,力图表现生活的本真状态,实现读者与被刻画人物最近距离的接触;读者因其曾有过的相同或相近的生活体验而对叙述文本产生共鸣,唤起其最真切的本色体验,进而实现二度体验和二度阐释,达到创作的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