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有铨 《中国德育》2008,(10):23-27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反思及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道德教育有效性概念界说为基点,分析了道德教育有效性弱化的深层原因在于道德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剥离、道德相对主义的冲击、道德情感与行为养成的缺失等,并从道德教育应适应社会现实、关注主体需要和着力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了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规律。  相似文献   

3.
有效性是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关键。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分析影响高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因素,探索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高校道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原因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诸多控制现象,导致人"自我"的缺失,学校培养的人很多都是"合乎"道德,而非"出于"道德.从分析道德特性出发,进而分析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控制现象和人"自我"的缺失,探索学校道德教育如何让"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承诺(或信奉)、预防注射和人格因素是影响其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要有效促进教育对象的道德态度改变并建立相应的行为模式,道德教育者一要善于把握和利用教育对象的道德承诺(或信奉);二要对教育对象道德态度进行有效的预防注射;三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自尊、智力等人格因素采用不同的说服策略。  相似文献   

6.
左群英 《教育史研究》2009,(6):17-19,29
《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实质上是对华而不实的“伪”道德的反思和批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顺“道”而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如天地滋养万物而不自居,都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非取消道德教育,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力戒华而不实的道德说教。《老子》的“反道德主义”启示我们以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并改革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心理-道德教育的三重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道德教育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交叉和融合的产物,它兼具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属性,更体现为两者融合的属性。分别从心理教育视域、道德教育视域、德心融合视域,解读心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操作内涵以及学科特色,旨在对心理—道德教育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8.
人们 已 经 从 诸多 方 面 对 德育 的 有 效 性问 题 做 了 探 讨 ,从 交 往 行 为 理 论 这 个 视 阈 中 来 审 视 这 一 问 题 ,德育 有 效 性必 须 满 足 三个 方 面 的 条件 :对道 德 客 观 世界 的 陈 述 是 真实 的 ;设 计 的 道 德 规 范 是 正 当 的 ;话 语 的 表 达 是 真诚 的。 据 此理 论指 出 了道 德教 育 存在 的 问题 并提 出 了相 应的 变 革途 径。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应该是具有道德性的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不应约化为“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控制、社会约束不是道德教育的唯一追求。“灌输”是一种缺乏道德品性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论述榜样及其教育意义,分析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包括受教育者的心理尺度和对榜样自身的要求,并提出增强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教育中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本是培养道德的场所,是以建设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生活为主要目标的,但是自身却常陷入反道德的泥潭之中,比如,价值强迫、道德灌输等等。这些反道德现象,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反而形成了对学生的控制。本文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来分析这些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期望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学校德育重新回归德性。  相似文献   

12.
道德总是被习惯性地从社会惯例的角度去理解,即认为道德是一种带有一套可习得规则的社会惯例。社会化的道德观拥有易于采纳、方便接受的特点,但这种对道德的社会化却在事实上造成了道德的“祛魅”,从而忽视了道德的源头——生命。忽视了生命的道德是十分脆弱的,只有回归生命,从生命中去挖掘道德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认识道德,对实践做出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融合的产物为心理道德教育,它既有心理教育的特征,又有道德教育的特征,体现了培养完整人格的现代化人才的教育理念。三重视域分别为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德心融合视城,是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三个抓手。从上述视域出发,从理论基础、操作内涵和学科特色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旨在对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中学道德教育是师生双向行动过程,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包括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其发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人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人们提出明确的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对其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因而蕴含着直接的道德教育价值,而虚拟的道德情境则不具有这种功能。我国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主要原因在于虚拟道德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本体裁样式,是链接学生自我心灵与文本世界的有效载体。童话教学本身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要在趣味中凸显语文教学的价值,可从三方面入手,即重感悟,以文本富有特色的语言为据点;重表达,以文本生动有趣的情节为载体;重情趣,以童话富有特性的文体为基础,以凸显童话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道德教育低效是一个难以破解的教育与社会问题。西方文化研究中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为我们洞悉德育过程提供了有效工具。以此理论分析,德育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德育编码""、德育话语形成"和"德育解码"。其中德育解码的正当与否直接关涉到道德教育的效果,德育解码的具体意义生产是由德育话语与学生的先行经验及两者之间的匹配性所决定的。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所进行的德育编码需要从价值内容上进行实质性反思,而且德育编码所形成的德育话语要对学生具有亲和性,从而减少道德教育中事实存在的抵制现象。  相似文献   

18.
论“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与明显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由发展是人本道德教育的本质体现,其时代特征表现为:创造性、生活特性、整合性与开放性。实践人本道德教育,主要应围绕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方法体系等进行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论述道德的内涵和作用,号召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用新时代道德观指导大学生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道德观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以新时代道德观为引领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施路径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道德叙事作为道德教育的存在方式,是指叙事主体描述自我的或他人的道德故事,通过对道德生活事件的表达关注人们当下的道德境遇和既有的道德经验,从而实现立足当下的意义建构和获得对道德的理解。因此,应以境遇关怀为切点,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方面来探求道德叙事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