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色”、“移情”、“移时”、“移觉”、“移用”这五种修辞格散见于中学语文教材古今名篇中,由于它们名称相近、表义相关,常常容易混淆,有必要从辞格界定、语体运用范围、修辞作用诸方面进行辨异。先看看以下五例:  相似文献   

2.
移就新探     
移就是一种常用的辞格现象,修辞界对这一辞格的范围界定并不一致,从而造成了移就与拈连、通感等辞格的纠缠.本文在对各家提法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移就的范围进行了新的界定,并且从语言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美学基础三个层面来分析移就辞格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移觉、移就、移情是三种不同的修辞格,用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力。一、移觉,也称通感,即感觉的转移和相通。心理学上叫感觉错移。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  相似文献   

4.
前人对汉语移就辞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界定、分类、语义特征、心理基础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很少从认知角度来解析移就辞格,故笔者试图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和关联理论对汉语移就辞格做出相关阐释和论证。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移就构式是词汇之间语义压制的结果,且具有不可推导性;构式不仅存在于词汇层面还存在于句法层面;认知语境是影响汉语移就辞格使用的主要因子,移就辞格和其他话语表达结构都包含着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5.
一、移就与移觉移就,作为一种修辞格,最先是由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提出的。但作为英语“hypalage”或“TransferedEpithet”的汉语对等词却并不只这一种。徐鹏在《英语辞格》中称其为“转移表述词语”,张文庭、熊建国在《英语修辞及惯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移就这一修辞方法的概念.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格”。王德春的《修辞学词典》的解释是:“将原描写甲事物性状的修饰语用来描写相关的乙事物的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简单地说,移就(又叫“移用”)就是把本来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体会这一修辞方法——移就。  相似文献   

7.
移就与移情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就"的定义,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这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辞。"①例如:(1)我的车子缓缓马也过快乐的绿林翠木,驶过邵阳光之下奇花盛开的山谷。(海涅《诗歌集·抒情插曲》《修辞学发凡》中指出:"快乐本属于我,今移属于绿林翠木。"这是把描写人的性状词语"快乐"移属于表物的"绿林翠木"上,陡增情感。移就辞格在诗文中是常见的。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句,"伤心色"、"断肠雨"是就"长恨者"的眼光来谈的,月亮的光叫人看了伤心,…  相似文献   

8.
主要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探索移就辞格的内在整合机制。移就修辞将2个不同空间的事物组合在一个新的合成空间,展现常规搭配所不能体现的结构意义。移就修辞的内在整合类型表现为隐喻性整合、转喻性整合和复杂性整合。概念整合理论对移就辞格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移用”是不是独立的辞格,早在九十年代初语文界同仁就有论述,如童为凯先生的《移就·移用·移觉》(见《中学语文》90年第4期)认为“移用”就是“移就”,“同属于一种辞格”。茆文楼先生在《莫把“移用”当“移就”》(见《中学语文》90年第8期)中认为“‘移用’是一种有别于其他辞格的独立辞格。”这些论断,虽有见地,但失之偏颇。笔者认为移用是一种词语修辞手法,而不是独立的辞格。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比拟和移就这两种辞格,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较为常见,且颇难分辨,请看: ①(黄维兵团的)坦克却扬长走了。(《“老虎团”的结局》) ②他的嗅觉也和大地一同苏醒了。(《果树园》)  相似文献   

11.
根据辞格的定义及其建立辞格的原则,我们发现许多辞格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交叉重合的现象比较突出,不便于人们学习和运用。为了辞格建立的系统性,本文着重探讨了易色与扩义、易色与移时的分合问题,按照“大同小异就归并,大异小同就分立”的原则,我们认为“扩义”“移时”所包含的修辞现象应归并在“易色”这一辞格之中,它们属于“易色”的下位类型:“扩义”属于词语的语体色彩的变用,“移时”属于词语的时代色彩的变易。  相似文献   

12.
“移觉”和“移情”分别属于修辞和美学两个范畴,它们都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移觉”和“移情”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修辞与美学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 (一) “移觉”是在“通感”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修辞格。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发表了《通感》(1962年第一期《文学评论》)一文,他从文学创作和修辞方面研究了文学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英汉“移就”侈辞格语义特征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论,介绍了英汉“移就”修辞格的语言特点,提出了翻译“移就”修辞格时应注意的事项,同时阐述了英汉“移就”修辞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行高中语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三册选录了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人教社编写的教参认为其中的“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对此,有人认为教参说得正确,有人则认为这里是拟人或拈连。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移就、比拟、拈连这三种修辞格的特点和区别。  相似文献   

15.
英语移就辞格为何能以一反常规的搭配而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本文尝试运用构式语法分析英语移就的艺术理据性。  相似文献   

16.
《修辞学发凡》提出了修辞的两大分野观﹐即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并且一分为二地对由古至今的所有辞格进行了归整。但“中国的辩证法是一分为三的”﹐“一分为二”的“一刀切”肯定会带来许多模糊和交叉问题﹐“移就”与“比拟”就是两个难以区分的辞格﹐本文将在其概念的基础上﹐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对这两个辞格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7.
试论“移就”修辞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就”修辞手法是不少修辞书中没有谈到或没有详谈的 ,此文从定义、种类、特点、修辞效果以及此种辞格同易混辞格拟人、拈连的联系与区别等诸方面都作了较为完备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移就就是将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词或描述性短语移置于另一事物。本将移就辞格分为三类;一是把描述人的思想感情或性状的词移置于另一事物上;二是色彩词语的移用;三是量词移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增强语句的感染力、生动性,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这种辞格叫移觉。它是词语移用修辞法派生出来的修辞格之一,例如: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例①中的“光与影”,是由眼睛去看的,是视觉形象;“名曲”由耳朵听到的,是听觉形象。用“如”把它们联结起来,产生了视觉向听觉转移。从心理角度看,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语言表达中,用“移觉”这一辞格把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往往给人以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有时甚至达到一种出  相似文献   

20.
移就就是将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词或描述性短语移置于另一事物.本文将移就辞格分为三类;一是把描述人的思想感情或性状的词移置于另一事物上;二是色彩词语的移用;三是量词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