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停留在言说和思想运作层面,更含有丰厚的"践履育德"思想资源。践履育德的关键在于"励躬行""真践履",是主体在充分理解体悟道德原则基础上的"觉行"。先哲贵"行"重"践履"的知行观为践履育德思想奠定了世界观的坚实基础,同时践履育德思想本质上也是"德者,得也"概念的自然延伸。丰富的"人伦日用"践履育德思想资源,可以在教化方式的内隐性、教化手段的感染性和日常教化的情感性方面,为解决当前"生活化"不足的践行困境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2.
德性与德行是一种互动共生的辩证关系。立德的关键在于德性涵养与德行践履,其着力点可以是:强化教育引导,唤醒内在善心,自我涵养德性;强化实践养成,培养良好习惯,自觉践履德行;强化制度保障,法治德治结合,促进互动生成。  相似文献   

3.
运用德育心理契约 提升高校德育效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低效能应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众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德育心理契约的缺失至关重要。德之"育"是一个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发生在"育"者与"被育"者之间的双向行为,这种双向互动构成了一种契约行为。因此,完成德育心理契约的构建,践履心理契约的功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校德育效能。  相似文献   

4.
"天"、"命"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孔子以来就有谈"天"、"命"的传统,视"天"、"命"为个体自我道德践履的超越根据,以此提升现实生活中道德践履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孟子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提出"良心"一词,发展了孔子开创的"性-天(命)"儒家伦理,进一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孟子特色的"心-性-天(命)"式儒家伦理观,使得儒门道德践履活动变得更具有操作性、可把握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公民道德责任教育的若干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发展,需要成熟公民。成熟公民需要具备积极践履自身的道德责任。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一个重要的公民群体,其公民道德责任意识乃至践履程度如何,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学生公民道德责任教育的现状如何,前景又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基于和谐社会的背景,研究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责任践履的应然与现状,试图提出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公民道德责任教育的若干思路,以期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李婧  葛金国 《教师》2014,(5):22-23
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着中国教育的精神和气派。从毛泽东的自身成长和教育探索来看,他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的范例。他博览群书,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践履学、思、行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重教奖学"、注重德育、讲究教法等优良教育传统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学校是社会的良心,在面对当今社会人们"良知的遮蔽"时,学校道德教育要履行促进学生体认良知的社会使命。但是,学校道德教育在践履其社会使命的过程中却陷入了困境,其出路在于要充分把握其对"良知遮蔽"的意义,直击和破解"良知的遮蔽"。而"性善论"视角下对"良知"的充分理解,则更加有助于学校道德教育社会使命的践履。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学生时代极富奋斗精神和传奇色彩,立志是其中最大的闪光点。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就立下了“救国求真,改造中国”的远大志向。他的立志具有时代性、求真性和践履性等三个突出特点,为后来的青少年树立了永恒的楷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儒家相关思想提炼出当代职业道德修养的四种重要方法:"学思并重"、"慎独自律"、"榜样感召"和"躬行践履"。四者相辅相成,"学思并重"是前提基础,"慎独自律"是境界追求,"榜样感召"是力量源泉,"躬行践履"是实践精神,它们构成了相对统一的整体,这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以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10.
品读     
<正>教师的师德师风最终落实在立德树人成效上,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即体现在教书育人使命的践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相似文献   

11.
制度的善德体现为公平正义,公民的善德体现为对良好制度的践履,公正的社会制度和公民崇善、为善的德性是社会和人发展的必要条件.探讨社会制度与公民道德的现实关系,就是要在不断创造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追求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期,诚信已被提到学校道德教育议事日程上。针对青少年诚信品质现状,提出了三大教育对策:理性认知教育——学而习之,作好诚信道德发展的引导;情感体验教育——情理融通,激发诚信道德发展的动力;行为习惯教育——德在践履,促进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杨豹 《教育文化论坛》2019,(1):48-53,136
"俭德"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德性。在当今大学生俭德教育中,我们需要在探讨传统俭德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传统的基本生活标准、量入为出标准、节俭助人标准,认识其中存在的优势和缺陷,从而构建符合大学生所处时代发展的当代标准。我们可以从俭德的形成过程、产生的不同效果、反映的不同境界,从而构建过程性标准、效果性标准、层次性标准。同时,在这些标准的运用中,分清客观性运用和主观性运用,能够较好地推动大学生俭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在德育过程中,孔子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原创性地提出并践履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表扬批评、无言之教、克己内省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成于乐"、"游于艺"等德育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金萍  马野 《文教资料》2012,(5):114-115
本文从德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道德践履、人格养成教育及德育教育模式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孔子"修身"思想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俭,即节省、俭约之意,与勤劳、朴实、克已修身、忘怀得失、志存高远、增毅力、长锐气一致,与铺张浪费、奢侈享乐、贪婪放纵、追名逐利、腐化堕落相对立。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美德之母,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而且是一种崇高境界,它体现的是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谦虚谨慎、清正廉洁、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行“俭”,对国、对家、对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俭是诸多优秀品德中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所谓“俭,德之共也”,即俭是诸美德…  相似文献   

17.
单向输入路径、双向互动路径和辐射扩散路径是立德树人运行的有效路径。在这些路径中,单向输入路径是基于办学的方向性和立德树人时代内涵要求,从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学校规章制度、精神文化、体制机制的固化视野审视;双向互动路径是基于主体与客体互动的角度,从显性路径的"四位一体"系统体系和隐性路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实现显性、隐性路径的有机统一。辐射扩散路径则是利用家庭、校友、社区等教育资源,依靠校外力量,实现立德树人路径的外部合力整合。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履过程中,其选择实现的路径应该是由多条路径共同组成的一个路径群。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强调“知行统一”、“躬行践履”,忌“因循”,重“发展”,注重德识才学创新素质的培养,蕴含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思想。对这些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丰富现代教育观念和学习科学。  相似文献   

19.
<正>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在心理学层面主要体现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本质特征。俭德即节俭道德,俭德实践能力就是对个体实践解决节俭道德问题的方式与进程上起稳定调控作用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和。在高校,学生的俭德实践能力即在社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与技能解决关于节俭道德相关实际问题,主动践行节俭,从而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自我成长。1.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基本  相似文献   

20.
有同情心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同情心的关键因素。教师同情心的践履不是一味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同情,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在真正共情和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对孩子的同情心用巧妙的策略化在具体的行为中。本文以一位数学教师十几年如何对待学困生为个案,揭示了该教师在同情心践履中,无不渗透着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之道"、"絮矩之道"等以求"和"的观念,体现其"用心灵关注心灵"的理念。研究发现:"忠""恕"之道才能使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呼唤与达成对学生的真正的关心,教师同情心践履通过"中庸之道"走出各种两难困境。同时,其同情能力和同情心是在文化与制度环境的塑造和与之抗衡之中得以生长,此过程中还蕴含了教师本人的学科理念及本人深层自我实现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