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量词家族成员众多,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而且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如: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一“条”狗,一“峰”骆驼,一“尾”鱼,都是说动物,却不重复,真是多姿又多彩。  相似文献   

2.
O NE一“卜”字加“一”成了(),突然()雨雷声响,“大”字加“一”成了(),一场天火从()降。“十”字加“一”成了(),树()着火火势旺,“了”字加“一”成了(),兔()乱窜好慌张。“火”字加“一”成了(),猴领动物()火忙,“米”字加“一”成了(),提()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火灭好()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推举猴子做大(),“白”字加“一”成了(),森林()兽心欢畅。加“一”猜新字@王宝琪~~  相似文献   

3.
竞选侦察兵     
这一天,词语国贴出了一张公告——为了保卫词语国的安全,特选拔侦察兵一名,请大家踊跃报名。不一会儿,就有好多词语报名了,什么“隐伏”“隐身”“隐没”“隐匿”等等。经过一系列比赛,最后“隐蔽”和“隐藏”进入了决赛。  相似文献   

4.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我认为就两点:一是“太学生了”.二是“太语文了”。“太语文了”和“太学生了”都聚焦一个“太”字。精彩的语文课,妙就妙在这个“太”字上。“太”字最早源于“太极”一词.是“大”与“、”(表示“小”)组合而成的汉字,  相似文献   

5.
一、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识字教学情趣化的意义。1 情趣化使识字教学成了一杯加糖的咖啡。一位教师在一堂识字课中 ,调动了学生诸多感官 ,通过听声音 ,学习“闹钟”、“小鸟” ;通过观察 ,学习“太阳” ;通过动作模拟 ,学习“穿衣、刷牙、洗脸、升旗”等词。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识字兴趣 ,教师只是加了“一勺糖” ,学生们便争着来“喝”这杯原本“苦涩的咖啡”了。我们承认 ,“识字教学”具有知识性强的特点 ,但在欧洲国家的语言当中 ,“知识”一词的原义中包含“欣赏”、“享受”的意思。所以 ,这也启示我们 ,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这一天.词语国贴出了一张公告——为了保卫词语国的安全,特选拔一名公民担任侦察兵,请大家踊跃报名。 不一会儿,就有好多词语报名了,什么“隐伏”“隐身”“隐没”“隐匿”,等等。经过一系列比赛,最后“隐蔽”和“隐藏”进入了决赛。  相似文献   

7.
再买一瓶     
《初中生》2011,(3):45-45
去小卖部买了瓶饮料。喝了一半,发现是“山寨”的。已经喝了,也就没说什么。一看瓶盖:“再来一瓶。”马上跟老板说中奖了。老板很淡定地说:“你再仔细看看。”一看,晕倒:“再买一瓶。”  相似文献   

8.
《考试》2011,(12):26-26
从前,有一位渔夫,他有一个很丑的妻子。他们家里很穷。一天,渔夫捕到一条金鱼。但这条金鱼会说话:“请放我走吧!我会报答你的。”“啊,我的天啊!,’渔夫吃惊地叫道,“别担心,我不会吃一条会说话的鱼的。”于是他把金鱼放进了水里。渔夫回家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妻子非常愤怒。“你多愚蠢啊!”她说:“看看这个破草屋,到海边去,向金鱼要一间小木屋。”于是渔夫来到海边。“怎么啦?”金鱼问。“我的妻子想要一件小木屋。”渔夫说。“别担心,她会有的。”渔夫的妻子得到了一间小木屋。但过了几天,她对此感到厌倦了:“告诉金鱼,让它给我一座宫殿。”渔夫又返回海边。他的妻子得到了一座宫殿。  相似文献   

9.
浅议“臭”字词义的引伸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臭”字词义引伸与发展的全过程,指出“臭”字除了在作“气味”解那一阶段,偶尔在特殊语句中可解为“香味”之外,一般不作“香”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臭”字取得了“腐臭”这一独立义项,其后更无人将其解为“香”了。近年有人将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解为“香”,显然是一种误解,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0.
谢志娟 《宁夏教育》2010,(10):59-60
今天听了两节识字写字教学课。一节是一年级识字教学课,当教师教学到“步”这个生字的时候,就告诫学生:“这个字容易写错,可得注意呀!”于是,特别强调“步”字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加上一“点”,又用红色的粉笔在“撇”的上边重重地加了一“点”,说:“这样写就是个错字!”随后又在这个字的旁边打了一个大红叉。  相似文献   

11.
“物色”一词原指“天色”、“形状”和“声色”。随着佛教的传人,与不少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概念的转化一样,“物色”一词原有的“天色”、“形状”和“声色”的涵义转化成客观事物的外境与人的内在感情色彩的相互融合,成为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或者说是一种“境界”。《文选》“物色”赋单列一目,不独体现了“物色”的新义,而且集中反映了晋宋文人的自然审美观念,代表了从“假称珍怪,以为润色”的汉大赋到“假托真人,以为已情”的六朝抒情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一口田”旁边有神的保佑,是“福”。 “一口田”上面加个屋顶,是“富”。 “一口田”长了脚.要你行动,要你进取,去得到那一口田,是“逼”。  相似文献   

13.
一、概念解析 教学,可以作为一种“职业”(vocation)或者作为一种“专业”(profession),也可以作为一种“志业”(calling)。一字之别,相差千里。不管教学是作为一种“职业”、“专业”或者“志业”,都是由人来承担的,而这三种对教学的不同界定,恰恰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的不同态度,体现了教学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语文毕业复习研讨会上,一位老师上了一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习课”(人教版教材),与会者反响强烈、议论纷纷。笔者在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疑惑:“文章主要内容”为什么用“把握”而不是平常我们所用的“理解”、“概括”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语文课本中只介绍了一种,  相似文献   

15.
“米”字加“一”成了( ),提( )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 ),火灭好( )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 ),( )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 ),推举猴子做大( )。“白”字加“一”成了( ),森林( )兽心欢畅。  相似文献   

16.
MAY 《初中生》2009,(9):101-101
一位妇女养了三只狗,一只狗叫“地震”,另一只狗叫“海啸”,第三只狗叫“谎话”。 一天,三只狗跑开了。这位妇女高声叫道:“地震!”所有的入都大为惊慌,开始逃跑。  相似文献   

17.
先民赋予了“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可以组成很多成语,从成语中可以看出“一”字的丰富含义和用法,同时“一”的意义有所不同,读音也不完全一样,而“一”到了现代,又有了新用法.因为“一”的词义丰富多变,用法灵活,我们只有全面掌握它,才能准确理解“一”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才能把握“一”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一个大学的学生社团打算拍摄红楼梦!”听了这话,您一定会连连摇头了。是啊,拍摄红楼梦,哪一次不是投资巨大,演员众多,一个小小的学生社团,能行么?更何况,这还是在一所被学生戏称为“文化沙漠”的理工科大学。可是,我们中科大“木石前盟”红楼梦书友会这一群“痴人”,还真就干起了这“痴人”说“梦”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张锦文 《文教资料》2007,(7):163-166
南京方言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述补句式“X得一Y”,依据“Y”的不同可以把它区分为五种情况:“X得一塌”、“X得一逼”、“X得一糊”、“X得一腿”、“X得一砣”。文中从“X”的音节数、“X”的词性、“一Y”的语法意义三个角度对此句式进行了描写,并探讨了“X得一Y”句式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一声尖叫,马虎王国混乱起来。“咚咚咚!”猫警长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开门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助理。猫警长打着哈欠坐在沙发上,一边扣着警服纽扣一边问:“出了什么事?”“在阔叶林边发现了一具尸体,”助理打开笔记本,“死者是狗博士。”“走,去现场!”猫警长挥了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