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谢尔?希尔弗斯坦第一次听到这首诗,是在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五次集中培训名家大讲堂上,由朱永新教授朗诵的。朱教授告诉我们,新教育人自称"擦星族"。尽管在此之前,我不了解"新教育",但从那一刻开始,我突然明白,这些年我不抱怨、不放弃,执意要让信息技术在教室  相似文献   

2.
活动一:爆竹声声,感受春节快乐师:同学们,今天的教室跟往常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生:我有一种过春节的感觉。师: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生:教室的黑板上贴了一副红红的对联,而且这副对联的内容都与春有关。生:教室的黑板好像家里的门一样,上面还贴了两个倒着的“福”字。生:刚才我还听到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师:过春节时,你们放过鞭炮吗?生:(举手)放过!师:其实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门上贴的对联也叫——生:(齐)春联!师:对!是春联。能把你课前搜集的春联念给大家听听吗?生: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生:雄鸡三唱送腊去,喜鹊一声迎春来。师:大家…  相似文献   

3.
白菜在歌唱     
秋后的菜园里,往往剩到最后的,就是一棵一棵的白菜——这是要陪我们越冬的菜。我小时候曾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冬天的时候,家有一窖白菜,梁上挂有猪肉,白菜炖  相似文献   

4.
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抓住课文首尾段,巧设一幅贴画导人延伸,引导学生寻因究果,深刻认识狼的本性,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中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 一、抓开头段,寻因导入。 课文开头段是:“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连忙打招呼,说:‘好朋友!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忙吧!’” 我根据这一段和课文插图,设计了一幅“黑板贴画”,巧妙地导人新课。先在黑板上贴出陷阱图案并设问:黑板上贴的是什么?它是用来于什么的?讨论后进一步设疑:一天,有只狼掉了进去(在陷阱中贴出“狼”),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请同学们看贴画大胆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说说狼为什么会掉进陷阱。这一问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颇高,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接着再次设疑:后来有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在陷阱左上方贴出“老山羊”),下面的故事将怎样发展呢?狼最后有没有爬上来呢?它的下场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会摇尾巴的狼》这一课(在贴画右边竖着板书课题)。这样巧设贴画,启发学生追究事情的起因,并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形式新颖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编说故事的浓厚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求知欲,创设了一种愉悦、乐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狼  相似文献   

5.
傅山与薛瑄     
在山西省万荣县平原村(原属河津县)薛夫子(薛瑄)祠堂,有傅山亲笔手书对联一付: 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 不辨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 又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七《杂记》有一段说: 近代薛文清《语录》最好,若能领略得一句两句,便不是从前不痛不痒人矣。 从上面一付对联和这段《杂记》看来,傅山对薛瑄(薛文清)推崇备至了。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号朱衣道人,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启蒙思想家之一,其思想是反理学的。著有《霜红龛集》。  相似文献   

6.
一、身边对联俯首拾初感知师: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诗句",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或"对联"。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对联。生:过年的时候,大门上贴过对联。师:嗯,那是专门为迎春而作的对联,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  相似文献   

7.
<正>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 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相似文献   

8.
白菜在唱歌     
正秋后的菜园里,往往剩到最后的,就是一棵棵白菜——这是要陪我们越冬的菜。我小时候曾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冬天的时候,窖里有一窖白菜,梁上挂着猪肉,白菜炖猪肉(当然再有些粉条就更好了,而且,我长大了才知道,白菜炖羊肉更佳),围着火炉热腾腾地吃,这是在一个少年的想象中最温暖幸福的事。  相似文献   

9.
那是一个星期二的上午,我们班在学校的大教室里上了一节有趣的采访课。做完早操,王老师把我们带到学校的大教室里。一进门,只见黑板的上方贴了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综合实践研究课”。教室后面还坐了很多听课的老师。开始上课了,王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校园的铃声”  相似文献   

10.
玩具商店有只小泥猴,听说幼儿园老师要上“爱护动物玩具”的课,便偷偷地溜进了幼儿园。这不,王老师正在布置明天上课的事呢!“请小朋友记住,明天从家里带一件旧的动物玩具到幼儿园来。”小朋友七嘴八舌地问:“王老师,带玩具到幼儿园来干什么呀?”王老师笑了笑说:“这是一个秘密!”“秘密?几只破玩具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们实在不明白。第二天,王老师把小朋友带来  相似文献   

11.
对联,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古人在学习语文时,把它作为一种词语的基本训练;解放前,不少农村学校还沿袭这一教学方法;可解放后,在中小学几乎无人教学生学习对联。因此,许多人仅知有对联,却不知其特点。以致在年节婚嫁时,门上虽贴了对联,开会时,会场上虽挂了对联,大多不合其要求,它只能叫作标语。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上高中时,我当上了代数课代表。第一节代数课,王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来了一段开场白:"同学们,现在你们都是高中生了。我不如你们,没有读过高中,至今有一些习题解起来也不顺手。今后我们要共同学习,希望你们学得比我好。"下课后,同学们在一起抱怨学校领导,为什么把这样的老师派给我们 ?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王老师和其他老师不一样。每节课王老师讲课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 20分钟,讲课也不是面面俱到的照搬课本,讲的都是同学们感到最难理解的内容。那时候学生手中也有几本参考书、习题集之类的东西,经常会碰到令人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13.
言志联品赏     
少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广读诗书,博通经史,又擅长作文, 因而一度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并得意地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上,让过往的人都能看到。从对联中的"遍"尽"两字,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苏轼是比较狂妄的。对联贴出没几天,一位老者专程登门"求教",他想请苏轼  相似文献   

14.
学生对《大理石街》这篇参观访问记前三段内容的理解,经教者点拨,并不费大劲,而对第四段“美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意义不能完全领会。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课文不能前后一贯地联系起来理解外,另一原因是他(她)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少参加劳动,对劳动的滋味缺少切身的体会,也就难怪他们不懂得“劳动”与“美”的关系了。正值学校组织大扫除,并结合植树绿化活动。同学们以自己的亲手劳动,铲除了杂草,擦亮了窗户,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初一的早上,大家看到的春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王羲之仅在联尾续上“今日至”“昨夜行”,联意即由原来的晦气变成…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导入新课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入新课是上好课的前奏。如果能把每堂导人保设计新颖,别开生面,则会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1.用对联导入新课。对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欣赏价值,其精美的文学语言能唤起学生心灵的美感。在讲授初中历史《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在黑板上板书一联:曹操志合三分鼎;诸葛谋烧百万兵。学生随之吟诵,兴趣盎然。对联语略加解释后,即紧扣课题开讲:“曹操怎样‘合三分点’?诸葛亮怎样‘烧百万兵’?下面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这一开场白紧扣学生的心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用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一只实验箱     
1978年,我在学校教书。那年月叫“科学的春天”,百废待兴,知识最精贵。我们山村学校的实验课都是纸上谈兵。“工基”“农基”课用不着做实验,上“农基”课只需到农村拆手扶拖拉机或是喷雾器什么的,上“工基”课也就是照本宣科,学生们不知道什么叫车床什么叫铣床。听说有了  相似文献   

18.
<正>老师的智慧能唤醒藏在孩子一颗颗童心里的爱,老师的智慧更能巧妙地呵护一颗忧郁的心灵......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班主任王老师春风满面地走进课堂,对我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很特别的课,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霎时,教室里一片欢呼雀跃,小孩子的好奇心立刻被调动起来。"不过,大家不要高兴得太早,今天这节课有些辛苦,你们可要有思想准备呀!"王老师卖起  相似文献   

19.
抽查背书     
上课铃一响,就有同学叫道:“悲惨世界将要来临!”还有人指着铃声发出的地方大喊“哀乐”——这节课,王老师要抽查背书,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早在上节课,王老师就说过要抽查背书,刚刚课代表陆星宇又提醒我们,顿时教室一片翻书声。令人揪心的上课铃刚响过,王老师就笑吟吟地走了  相似文献   

20.
谈篇章结构     
一告诉人家一件事情,或者说明一个道理,总得把意思一层一层说出来。写成文章,一个完整的逻辑意思我们称它为一“段”;各段合起来,我们称它为一篇。一篇文章,从篇章结构说,起码的要求是:中心思想明确,全文条理清楚,开头和结尾有力量。下面,就谈谈这几方面的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贯穿在全文之中,研究篇章结构,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高小语文第一册“前进人民公社访问记”一课,全文共分五段。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