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价值启蒙与生活养成--开放社会中的德性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整的德性养成教育实际上包含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启蒙教育;一是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价值启蒙是教育者利用自身文化和生活经验上的优势,引导和辅助学生获得对于人生与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判断的意识与能力。生活养成就是学习者把个人的价值启蒙与道德理性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个人的价值理念,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道德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德性养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打造全社会思想道德高地的必然选择。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德性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德性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统一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教师德性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其养成对教师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教师德性的理解来阐释教师德性养成的意义,并提出德性养成的途径,希望有助于更好的促进教师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德性人文关怀本质是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道德高尚的人。它丰富了青少年道德情感,提升了青少年灵魂本质。德育人文关怀要求青少年实现精神上的自律,引领青少年道德生活从道德理性出发。这对于青少年德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培养道德情感、启迪理性自觉、引导精神自律、完善心灵和谐。  相似文献   

5.
在道德教育视域,德性养成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德性的文化构成要素是真、善、美,德性养成的文化遵循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耦合贯通,其实践路径是启迪"问学"、唤醒"德性"、引导"德行"。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文化大环境决定校园行为小环境形成的同时,校园的国学教育对校园内大学生的行为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大学校园独有的行为文化.当前,我国不少大学生因为缺乏国学教育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尽健康.在党和国家提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势下,...  相似文献   

7.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种内心状态和精神品质,其外在表现是教师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责任意识。教师德性养成不是依赖个体力量的发挥,而是通过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群体性力量达到的。教师德性是教育实践活动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所说的教师德性,不是完全忽视教师自身的生成性和创造力,而是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张扬之上积极地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主动、自觉、持续地坚持自己的教育信仰,实现教师德性群体性提高。  相似文献   

8.
教育应该强化“陶冶”的观念。陶冶的方法是借助外界环境影响学生的方法,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潜移默化,是在无声、无形中去感染学生,使他们有所感悟,从而将之“移”入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中。  相似文献   

9.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从宏观层面入手,要塑造和谐文明的校风,积极建立相互尊重的现代师生关系,促进创新优良的学风;从微观层面来说,要抓好学生个体形象,采取移动课堂教学模式、陶冶学生情操,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淀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是指导学校各项活动的最高准则。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基础,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品德学科是学生德性养成的重要阵地,却往往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言行不一,笔者积极探寻学生德性养成途径。阅读,凝聚着道德规范的示范引领,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德性育人功能,对于学生德性提升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是学生德性养成的有效之法。  相似文献   

11.
刘芳  赵继伦 《成人教育》2013,(6):115-118
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德性不仅是人的精神需要,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德性养成应该是在科学发展理念中实现终极目标与时代性目标的统一。在当代社会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致使社会道德约束在人们心中日趋淡化,这将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协调发展。德性养成需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提高主体的批判性和反思能力,在多元文化中学会选择,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生境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吸纳世界的先进文化,重构德性培养的教育模式,加强民主政治的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洋 《林区教学》2020,(4):8-10
德性养成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中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加强中学生的德性养成教育,对他们的人生具有奠基的重大意义。在知情意行视域下,对德性探源、德性的内涵以及中学生德性的养成作初步探讨,以促进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冯凌云 《教师》2012,(20):18-19
校园行为文化和企业行为文化之间既存在共性特征,在行为主体、建设目的、利益导向、本质属性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促进校园行为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造相似的企业行为文化氛围,定期开展各种与企业行为文化相关的讲座及实践性活动,以及借助学生会、社团组织塑造具有企业特色的学生活动等手段促进校园行为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在规范与德性之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多元,基于规范伦理的道德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深层次的困境。要克服这些困境,道德教育必须把视野拓展到规范理论之外,从德性伦理那里寻找新的基点。这是由德性伦理的内在性、超越性与自律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道德教育是介于规范与德性之间的,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是:以德性养成为目的、以道德规范为内容。要实现这种道德教育,至少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转换道德教育的目的;(2)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3)发挥制度教化的作用;(4)融合传统美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朱少龙 《考试周刊》2012,(49):39-39
当前教学实践中教辅资料种类繁多,几乎代替了学生工具书——字典,让小学生产生了依赖性,不经常使用字典,没有养成良好的查字典习惯,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作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提出调动家长积极性,加强家校沟通;开展以查字典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尝试;开展以查字典为主题的课内外教学活动等教育策略,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良好习惯,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各大高校的教学与管理都实现了信息化。学生行为数据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出大学生的行为规律和特征。面对海量的校园数据,如何从中有效挖掘、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提升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基于校园行为数据分析的学生画像系统,以大学生各种行为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实时处理、综合分析。通过"七观"与"六维"方法将思想与行为相关联,实现对学生思想特征"画像",对学生不良情况进行预警,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为高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决策和规划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伊秀红 《文教资料》2014,(35):101-102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其受益一生。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小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预习与复习的习惯;三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五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小学是学生正式学习的起始阶段,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不仅要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为自身性格、人格、道德的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德育教育一直都是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但由于长期只重视学习效果,德育教育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且多数小学德育教育以传统教学式的授课方式为主,侧重于讲解道德知识,忽视了小学生的文明行为和习惯培养。从实际表现来看,多数小学生虽然能够了解社会公认文明礼仪规范的相关内容,但却无法将其转变为自身的实际文明礼仪行为。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怡海第二小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了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对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的养成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一、道德环境的界定 对于“环境”,新华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周围的地方;二是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二者都是相对于主体来说的,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中心事物有关的环境,离开了环境的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了。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它服务,具有历史性。根据对“环境”和“道德”所作的定义,道德环境应是影响主体道德行为选择和品性养成的主体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外部空间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