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中学生》2014,(6):42-42
作为人类宠物之一的家猫,其起源与驯化过程,却一直鲜为人知。学者们认为.猫的驯化可能遵循了共生的驯化途径,即野猫受到生活于人类定居地的啮齿类动物(鼠类等)及人类农业活动产生的垃圾等食物的吸引,自发地出没于人类定居地,  相似文献   

2.
猫的小史     
正猫和人亲密的历史过去一直被认为从古埃及开始。的确,古埃及的文物中各类猫像神灵无处不在。那些猫身体修长,神情自若,有一种说不出的高贵。以至很久以来人类一直固执地认为,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土地创造了农业文明,粮食的囤积导致鼠害发生,古埃及人驯化了猫作为帮手,这就是今天风靡世界的宠物猫的前世。  相似文献   

3.
共生阅读教学有师生共生、生生共生、言意共生、文本知识共生、主体和文本共生、主体和作者共生、文本与作者共生等十几种基本课型.本文结合典型课例,具体介绍了共生阅读教学中师生共生、生生共生、言意共生等三种最为基本的课型.  相似文献   

4.
共生过程的促进要聚焦于共生原点,教学内容的生成与教学过程的生长要统一,学生学习的成长与教学过程的生长要统一,主干共生与枝叶共生要统一.可以围绕共生原点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还可以通过分解共生原点或转换共生原点的方式促进共生过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发展何去何从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所关注的问题。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通过阐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探讨院系与企业、高校与行业、高校群落与园区等不同层次的共生模式,构建结构多样化的"点""线""网"状共生体,以期达到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的最佳共生效率,使得地方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不负社会发展赋予其使命的同时逐渐完善自身建设,寻觅一条适合其生存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小说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对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郑振铎先生的《猫》被收录于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中,本单元着重于增进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对于如何实现大单元目标,"共生教学"将给予我们思考和方向。通过"共生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激发学生心灵,和小说主题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注重言语表达,和小说语言共生。  相似文献   

7.
共生理论是生态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动植物之间彼此存在着寄生、互利共生、偏利共生、无关共生、竞争共生和偏害共生等关系。共生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共生关系。用共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为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何谓"共生"?"共生"是独立个体的共同存在,这种共同存在是相互认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合作与竞争中融合,不断进入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这是教育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共生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激活、相互认可,有竞争、有合作、共生共长的课堂。而小组学习是"共生课堂"较显著的一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推进了课堂转型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共生是生物界及人类社会系统演化的重要机制。通过对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特有的人与黑颈鹤和谐共生的模式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把大山包人鹤共生发展脉络分为两体原始共生、三体偏利共生以及多元互惠共生三个阶段。对大山包人鹤共生模式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保护与开发是生态旅游人鹤共生系统演化的内核驱动力,社区发展和生态旅游需求为共生系统演化的推动力和拉动力。希望以此促进生态旅游人鹤共生系统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共生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主体或要素在特定系统中存在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古时在与自然界的交互中早将共生视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而“symbiosis(共生)”成为西方学术话语并传播开来也不过一百多年。探讨共生的内涵,需要追溯至甲骨文中的“共”与“生”和西方的“共生”词源。借助范畴逻辑对共生的范畴体系进行推演,是促进共生完成现代化蜕变的必由之路。共生素养是指人作为共生主体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相互依存的共生属性的认识能力,以及对主体之间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的实践能力。中小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需要从设计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目标、开发共通融合的共生校本课程、实施师生共同成长的共生教学、构建和谐的学校共生文化场域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共生理论,以典型旅游城市黄山市为案例地,其三区四县为共生单元,通过对旅游共生联系度和共生度的计算,结合时间-区县-共生度在Matlab上的三维表达,对黄山市内部旅游共生时空特征和共生模式的演化进行探索,得出以下结论:2005—2019年,黄山市旅游地旅游共生联系水平整体呈指数上升态势,但个体间关联水平不均,抗风险性能力差异明显,歙县-徽州区的旅游共生联系水平始终处于绝对第一梯队,而节点祁门县的旅游共生水平明显弱于整体平均水准。旅游共生系统有着从偏利共生模式到偏利互惠共生模式,并于2019年达到互惠共生模式的演化过程。其中,个体共生单元中休宁县整体平均共生水平领先,两两之间徽州区-歙县的互惠共生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2.
生态工业园区共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生是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共生评价则是对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判断。在系统分析生态工业园区共生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界定了共生指数的内涵,并建立了以协调同生、循环再生、产业共生和清洁自生为准则层,包含22个具体指标的生态工业园区共生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政府部门全面地、准确地把握生态工业园区变化趋势以及采取可行的调控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和谐共生教育理论,是西方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重要代表.和谐共生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共生教育之方法论即回归“位育”之道.和谐共生教育理论是当代教育人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风险社会中的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核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创造性地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方案。该命题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中国政治理念,又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类哲学的发展运用。该命题蕴含的核心要义是共生思想。从源头梳理共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历史联系,从内容上把握共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是正确理解和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事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共生写作教学包括主体共生、原点共生、指向共生三个基本范式,又有师生共生、生生共生、他者共生、自我共生、主客共生、素材共生、构思共生、体验共生、话题共生、理念共生、立意共生等十几种课型.本文结合典型课例,具体介绍共生写作教学中的师生共生、生生共生、他者共生、自我共生四种最基本的课型.  相似文献   

16.
共生理论可为深度阅读提供一个可描述、可操作性的指导。深度阅读其“深度”更多侧重于阅读过程的沉浸完整性、阅读体验的真实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和关联性、阅读方法的自我建构性。师生主体与文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读与写等协调共生,才能实现深度阅读。研究认为,共生思想下的深度阅读需要遵守关联性、过程性、生成性、互成性四个实践原则,实践中可以运用重构语体、复调对话、视差转化、时空交错等共生教学策略,以促成深度阅读。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合作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复杂自组织系统理论,运用共生思想,对区域合作与发展进行研究,实现了区域研究的突破。在共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共生的机理与组织结构模式,提出区域多中心嵌套共生结构模式;并探讨武汉城市圈共生机制、共生模式、区域共生空间结构与共生战略。  相似文献   

18.
从共生的视角审析,农村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存在与发展的空间,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共生性质的生态关系。然而,在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角色的迷失与错位;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供需对接脱节;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保障环境缺失等生态之殇。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应正确定位,回归农村职业教育"为农而教"的价值本体性;立足需求,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发展的供需对接;强化于境,营建"软、硬"兼具的共生发展保障环境。  相似文献   

19.
当人类步入21世纪时,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全新的浪潮席卷而来,每个人不可能与世隔绝、孤立地生存,当人类面临环境的恶化、核威慑、地区冲突、民族冲突、恐怖袭击、金融风暴、科技对伦理的冲击、人的主体性的丧失等一系列问题时,共生理念成为时代的呼唤.共生既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奥秘,也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共同追求,它体现着人类文明范式的变革,体现着人类的本真价值和完善理性,是现代性发展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社区教育作为服务并依托于社区的一种教育形式,双方在目标相同、利益相关、"资源"互补或共促基础上存在一种共生发展的关系。在服务与保障指向上,社区教育是一种为了社区的教育,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社区又为社区教育提供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有鉴于此,为深化社区教育与社区的互动共生,推进二者共生发展,应创造和提供如下前提条件:树立"共生发展观",为推进社区教育与社区共生发展提供理念支撑;做好"社区居民培育",为社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强化"资源保障",为社区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强劲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