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为了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离理论,我们自制了一个“电离演示器”。装置如图所示,用六个15瓦灯泡并联,连接电源一端装一个开关,灯泡前各有一个容器(五个是烧杯,一个是配有加热装置的坩锅),容器中的电极和灯泡串联。  相似文献   

2.
雨露 《高中生》2009,(22):59-59
有一个人到河边打水。他只带有两个没有任何测量刻度的容器,但是知道这两个容器的容量分别为3升和5升。请问:这个人如何只使用这两个容器,恰好能打回4升的水?  相似文献   

3.
冯秀强 《小读者》2012,(6):54-54
有一个人到河边去打水。他只带有两个没有任何测量刻度的容器.但是知道这两个容器的容量分别是3升和5升。如何只使用这两个容器.使他能打回恰好4升的水?  相似文献   

4.
竹篮打水     
主人正在考虑派谁去打水的时候,竹篮自告奋勇拍着胸脯说:“让我去,我准行!”“你?!”脸盆、铁桶、木桶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  相似文献   

5.
“木桶效应”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意指决定一个木桶装水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由此引出的观点是:“短处决定论”。在教育教学中,“木桶效应”说常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学生薄弱点的关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笔者对该理论在教育领域的适用性有所怀疑,认为“木桶效应”说容易导致对教师的误导,对学生是一种“抑长补短”。1.教育的对象是人,“木桶效应”说用于教育领域似有不妥。“木桶效应”说带有工具性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木桶效应”说用于教育之中,隐含着把学生作为容器,视学生为工具…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实例: 在教学《电从哪里来》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学生自制电池,有几组学生按教材要求(在盛有醋的容器中,插入铜片,再接上喇叭,听喇叭是否发出声音)实验成功后,兴趣很高,就自行改接上小灯泡,但小灯泡怎么也不亮。 生:“老师,小灯泡怎么不亮呢?”  相似文献   

7.
木桶是大家生活中并不陌生的物品,它是用铁丝将长木板箍成一个底部密封的圆柱形容器,多用来盛水。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就木桶盛水这一现象提出了三条原理:一是木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长板而是取决于短板;二是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紧密度;三是木板之间的紧密度取决于铁箍的松紧度。木桶原理看似很简单,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笔者认为,这三条原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也有一定指导意义。如果将一个班比喻为一只木桶,那么作为班的主体——学生便是组成木桶的那些长短不一的木板,而铁箍则是班集体对他们的约束力。先看第一条原理…  相似文献   

8.
夏倩 《天津教育》2005,(11):47-47
木桶是大家生活中并不陌生的物品,它是用铁丝将长木板箍成一个底部密封的圆柱形容器,多用来盛水。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就木桶盛水这一现象提出了三条原理:一是木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长板而是取决于短板;二是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紧密度;三是木板之间的紧密度取决于铁箍的松紧度。木桶原理看似很简单,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笔者认为,这三条原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学《电从哪里来》(人教版自然义务教育教材第七册)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在指导学生自制电池过程中(按课本要求:在盛有碱水或醋的容器中插入锌片和铜片,再接上收音机上的小喇叭,使小喇叭发出声音),实验成功后,有个学生自行换接上一个小灯泡,小灯却不亮。  相似文献   

10.
智慧加油站     
脑筋转转转1.果盘里放着桂圆、荔枝和石榴三种水果。如果同一种水果的大小、重量一样,3个桂圆加1个石榴与10颗荔枝一样重,6颗荔枝加1个桂圆与1个石榴一样重,请问1个石榴与几颗荔枝一样重?2.有一个人到河边去打水。他只带有两个没有任何测量刻度的容器,但是知道这两个容器的容量  相似文献   

11.
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原理。而木桶不仅可象征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班组,还可象征一个职工;相应的,木桶的最大容量就是企业、部门、班组和职工个人的最大整体实力与竞争力。职工培训实际上就是加长木桶的木板,特别是最短的那块。联系到我们企业的培训工作,木桶原理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一、培训对象方面1、根据木桶原理,培训工作的对象要全员化。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个职工则是组成木桶的一块木板。企业的最大竞争…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比喻:学校工作好比一只木桶,教师队伍是木桶的帮,要求上下齐整;领导班子是木桶的底,要求结实又能负重;校长是木桶的箍,要求松紧适度。将比喻进行延伸,从管理层面来讲,只有帮、底、箍有机统一与和谐协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木桶效应,装好学校工作这一汪清泉。而每一部分运转  相似文献   

13.
赵秀兰 《青海教育》2011,(11):44-44
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常会提到"木桶原理":一个木桶有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将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作为我们教师,每带一个班,就如同做一个木桶,要追求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就必须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一个变两个     
有一只小老虎,正跟猴子、兔子们一起玩呢,狐狸拖着一只大圆木桶走过来了。原来狐狸的木桶是一架机器,一边有摇柄,还有一个小铃铛。狐狸对大家说:“我的这只木桶,可不是一般的木桶,能把一个变成两个。”狐狸的机器灵不灵,大家有点相信又有点不相信。不过猴子很想试试看,就把手里的桃子给了狐狸,让他把桃子变成两个。狐狸打开木桶的盖子,把桃子搁进木桶里。接着他使劲儿摇动木桶上的摇把。摇着摇着,小铃铛“丁零零”地响起来。“好了。”狐狸打开木桶盖子,从里头拿出来两个桃子。嗨,狐狸的机器真神!兔子立刻递上他的萝卜,要狐狸把他的一个萝卜…  相似文献   

15.
谈到学生偏科,就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引用到学生偏科的问题上,就需要学生“补短”。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木桶理论”可以另外诠释,如: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木板之间缝隙的疏密程度;斜着放置的木桶能盛多少水,  相似文献   

16.
首先讲一个《风中的木桶》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帮爸爸做事,爸爸要他保管很多个木桶。他每次都费好大的劲儿才把木桶立住,但是第二天所有的木桶都会被狂风掀翻,滚得到处都是,小男孩为此苦恼不已。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每一个木桶都装满水。果然,这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不被狂风吹倒,首先要增加自身的重量!多么  相似文献   

17.
帕斯卡在1648年曾经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用一个密闭的装满水的木桶,在桶盖上插入一根细长的管子,从楼房的阳台上向细管子里灌水,结果只灌了几杯水(如图1),桶就被压裂了.“帕斯卡桶”实验不但定性地告诉我们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且演示实验还能直观、生动地说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远大于液体的重力.这两点常能很容易帮我们解答不少“关于液体压强”的定性问题.例1盛有一部分液体的密闭容器,如图2,若把它颠倒过来,仍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和压力分别将:()A.变小、变大;B.不变、不变;C…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处处有哲学,事事有学问。一不小心,瓶瓶罐罐都会告诉你一个深刻的道理。于是,一只木桶被人们赋予了太多的含义,有人说可以像奥斯布鲁格那样敲一敲,就可以诞生一项伟大的发明,果然,有人进一步敲这只木桶,又敲出与众不同的木桶理论来: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还有人再进一步敲这只木桶,就又敲出木桶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据说一个班级就像一个木桶,盛水多少就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学困生的又一种说法);一个学生也像一只木桶,薄弱的学科就是学生这只木桶的短板……这么一想,可…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的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很喜欢数学,下面介绍的这道叫做"木桶问题"的数学题,尤其为托尔斯泰所喜爱,现介绍给初一学生,供学习时参考.题目木桶上方有两个水管,单独打开其中一个,24分钟可流满水桶;若单独打开另一个,则15分钟可流满水桶,若木桶底上还有一个小孔,水可以从孔中往外流,一满桶  相似文献   

20.
木桶原理指的是: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