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2.
朱晓燕 《考试周刊》2010,(45):14-15
象似性作为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广泛关注。根据皮尔斯符号三分法,语言的象似性主要分为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喻象象似。本文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分析英文诗歌和汉语古典诗词中的象似性,发掘诗歌这种特殊文体中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文章从诗歌中存在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译者在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象似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诗人卡明斯善用特殊的语言符号或有意地摆列诗歌语言形式来传达诗意,风格独特。而语言象似性所关注的就是语言符号与思维对象之间的相似。两者之间是契合的,运用象似性理论能挖掘出卡明斯个性诗歌语言形式下蕴含着的诗意。  相似文献   

5.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言象似性理论是针对语言任意性理论提出并不断发展的。近年来,国内外许学者用象似理论分析诗歌、小说、广告的语言现象,但是对影视作品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分析了象似原则中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在《阿甘正传》中文化、语言和人物的应用,以期对于象似理论的应用做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和历时的角度研究语言象似性在词义演变过程的作用。通过对一词多义历时演变方式的分析,发现词汇的基本义和衍生义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理据关系,表现为象似性。这种象似性以事物之间多种相像关系为依据,是隐喻产生的基础。在词义演变过程中,人们利用隐喻达到词义的引申。  相似文献   

8.
语言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挑战和补充。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把象似理论运用到诗歌翻译中,探讨诗歌的象似性翻译观,以期对诗歌的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语言符号是具有的"隐喻象似性"的。在符号学家看来,隐喻与象似性的关系,就是将隐喻归于象似。象似性的研究比隐喻有着更宏大的叙事倾向,在此视野下,语言理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象征性是语言符号存在的必要前提;而从人类语言起源的隐喻性和人类语言系统的组构理据是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投射,又足以证实了语言符号是基于象似的隐喻建构。  相似文献   

10.
语言符号象似性的研究是对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提出的语言任意性的最大挑战。象似性理论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研究对英语的语法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及理论基础,对语言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不只是一种表达方式,隐喻象似将隐喻视为象似的范畴,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对语义的衍生和发展具有一定作用。本文以中国古汉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象似性理论,认知隐喻学等来探讨隐喻象似性在在中国古汉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认知学与符号学的术语中,“标志”icon与“隐喻”metaphor的意义在相似性这一点上是基本相通的。寻求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是人类大脑的基本运行的一个方面,把隐喻同象似性综合起来考虑,为各种语言现象提供了较为连贯而又完整的解释。用Hiraga所采用的意象图示的方法解释这种混合模式,不失为一种直观研究隐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象似性最初源于符号学,是由美国哲学家、符号学家皮尔士率先提出的,后来被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当中。象似性是指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某种映照性的相似。诗人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受到对诗歌内容认知方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就会反映在诗歌篇章的语言结构上,从而构成象似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象似性理论仔细分析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丽克的诗集《乡村生活》的翻译,发现译文运用了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这三类象似性理论。译者将象似性理论运用到翻译中,能够更好地开展翻译工作,促进翻译发展,以便更好地将优秀文化引进来。  相似文献   

15.
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文学与非文学篇章之中,对于诗歌语言而言,象似性是其规则,并被强调为制约诗歌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诗歌中的象似性体现在它的词,句法,篇章以及语义上。本文将简单论述用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的原则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16.
象似性是语言符号和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语言中象似性可分为影象象似性、拟象象拟性和喻象象似性三种类型。网络语言作为语言一种新的变异形式,存在大量的象似性现象。以象似性理论为指导,对网络语言进行深层次地分析,揭示出网络语言的象似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福娃"看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简介 隐喻和语言象似性(iconidty)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motivated)(赵艳芳2004)。而根据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是任意的(除了个别拟声词外),任意性(arbitrariness)是人类语言与动物声音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design eature)。那么,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到底是有必然联系的,还是任意的?本文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隐喻分析,证明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联系。希望这一发现,对其他研究语言学的人有启发作用,并对语言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8.
象似性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从语音、顺序、形象、数量和时称等角度探讨诗歌篇章层的象似性翻译转换问题,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采取象似性的视角和切入点有助于传递诗歌的形式意义,实现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9.
象似和隐喻既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又是人类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以形体诗歌《天鹅与倒影》为例。借助合成空间理论,分析了以象似和隐喻为特征的认知运作机制,认为隐喻中有象似,象似中有隐喻,两者互相包含、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语篇意义、完成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象似性角度解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语言象似性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有利于读者理解诗性语言安排所体现的作品内涵及作者的话语意图。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作者通过运用特殊的语音效果、第一人称复数视角、时序倒错的故事结构、简洁与拖延句式的对比与具有隐喻意义的人物与事件,揭示了美国南方内战后新旧社会秩序的矛盾与冲突,表达了作者对旧南方社会道德对人性摧残的憎恶以及对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