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亚东 《语文天地》2009,(11):39-40
在小学的多门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课堂亦是充满了美的旋律。近年来,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听过许多语文课.自己也上了多年的语文课。反思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感知.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强大感染力和对心灵的冲击力。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有“以美辅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积极作用。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工具学科,更应该遵循审美规律组织教学,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为此,语文教学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认真抓好作品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施艺术化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审美实践中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罗谦 《教师》2012,(9):56-57
大干世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但从本质上归结起来,不外就是“真、善、美”和“假、恶、丑”;而“真、善、美”是美,“假、恶、丑”是丑,可见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与丑的东西,美与丑是对立存在的。近年来,不少教育专家指出,缺乏美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综观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美的世界。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赏美的情趣列为一项教学要求。因此,我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不仅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特殊学科.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事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知识.美的具体性、情感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创造美,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6.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者的审美创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通过各种美的形态特别是语文美和语文教育美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型的形象化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审美教育。一、语言美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事实上,语言教学是语文学科自身的也是最根本的任务。语文学科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语言是一个人素质的反映,而提高素质离不开语言训练。语…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在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于一炉。这些文章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文中就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语文学科要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我们要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她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课文中有着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等。这些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美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几乎每一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形态。通过审美教育,既能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又能使他们具有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她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其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的美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其培养过程,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应该抓好美点的选叙;着重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且在激发学生想像力的过程中,应该选取合适的时机.同时,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审美教育也应该从课内走向课外.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的美育品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语文学科中关于美育教学的内容十分丰富,美育因素俯拾皆是,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施以各种美育活动,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大有益处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的教育呢?  相似文献   

14.
陈建新 《甘肃教育》2010,(14):30-30
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审美教育。写作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必要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学科,它还充满和人性一样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最具美和灵性的一门学科。回顾过去的语文教学,我们确实在一定层面上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灵动性。因此我们要畅享"语文之美",呼唤"灵性语文",努力使学生在感受语文美的同时能丰富情感,获得智慧,拥有灵性。让我们的学生的生命在美的灵性语文中涌动。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具艺术美感感染力的学科,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的美感体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建立。因此,语文学科教学,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知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展开论述,并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对应措施,以优化教学、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学科天然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和深厚的感召力,它旨在使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充满关怀,真诚面对,感受到真、善、美以及幸福快乐,进而去创造美的生活。语文学科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塑造人的卓越功能。"人文性"的特点使得语文学科具备了人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充满灵性的一门学科,鲜活的文字中流淌的是作者心灵的感悟.它凝练着生活之美,创造之美.因此,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亦充满了美的旋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施展语文诗意的、充满情趣的美丽,将会在语文课堂中收获殷实的硕果.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任务在于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创造的美变为每个人心灵的财富,变为个人和人们之间道德关系中的审美素养。”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实践中的任何一门学科,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缺乏审美渗透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也是不符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初中语文教学尤应加强审美教育,使教学过程充满审美情趣,这不仅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树立美的理想,陶冶美的情操,养成美的品德,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九年义务制语文新编教材,十分注重“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多种形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具有形象性和感情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到“要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青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课文中有着大量的诗歌、散文、游记、小说等。这些作品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美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几乎每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形式。通过审美的教育,既能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又能使他们具有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美育一直受到冷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