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州县衙门的书吏与差役(合称书差、书役、吏役)是清代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知州、知县要依靠他们推行政令,审理词讼,有所谓清朝“与吏胥共天下”之说。“天下者州县之积也,治乱兴衰悉系乎此。”清代四川巴县(含重庆),是重庆府川东道首县,三江总汇,纵横二百余里。光绪十七年重庆辟为商埠,中外杂居,政务纷纭,素称繁剧。其书差人数之多甲于全川,积弊之深名列前茅。四川总督岑春煊在历数川东书差之害后说:“一路之疾苦如此,则全省可知;历任巴县多能吏,而积重难返犹如此,则庸下者又可知也。”本文拟依据巴县档案,对清代的书差制度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2.
国庆节前后,从各大媒体不时可以看到“向国庆献礼”“献礼工程”的报道。这其中,既有道路、桥梁、大厦,也有图书、音像制品,尤以建筑性工程为多。这样的场景人们似乎都已司空见惯:每逢重大节日、重大庆典、重要会议召开,常常会有一些工程项目竣工、投产,并以此来表达庆祝、纪念、鼓舞之情,来向这些节日、庆典、会议“献礼”———这些工程本身无疑都被赋予了感情色彩与政治功能。一般来说,这些“献礼工程”主要由政府部门投资兴建,对他们而言,名之曰“献礼工程”,至少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为节日、庆典增添喜庆气氛,又可借节日、庆典之机增强宣…  相似文献   

3.
由文汇报《学林》专刊主编、高级编辑施宣圆主编的《上海700年(修订本)》最近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46万多字。该书初版出版于1991年上海建城700年之时 ,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 ,每个方面由若干篇组成 ,介绍上海建城700年来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上海历来是人才辈出、精英荟萃之地。这次“修订本”增加了人物篇 ,收入近40位古今上海名人。既有大家熟悉的黄道婆、徐光启、董其昌 ,也有鲜为人知的洋务奇才李凤苞、澳门同知印光仁 ;既有爱国老将陈化成、抗清志士夏允彝父子 ,也有学术大师王鸣盛与钱大昕 ;既有…  相似文献   

4.
从3月3日全国政协开幕到3月16日的总理记者会,2016年的全国“两会”经过14天的紧凑日程圆满落下帷幕。本刊记者从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了解到,今年有32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两会”。其中,境内记者有1900多人,港澳台记者有360多人,外国记者有1000多人。“两会”期间,共举办了15场记者会。本刊特派3名记者深入“两会”现场,从文化传媒角度为读者呈现记者眼中的“两会”特色。  相似文献   

5.
维护新闻圣洁之地———致四川日报记者陈其太听说你从省城来了,我们相邀去找你,县上的领导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来的,住在哪里?宣传部的同志也说不清,道不明。但他们介绍说:四川日报的记者陈其太是个好人,正直的人。他每次都不声不响就来了,拒绝我们派车去接,来了就...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初 ,不断有朋友打电话询问我何时调到了中国社科院 ,这“无厘头”消息弄得我如坠五里雾中。我始终在北京市属一家科研单位工作 ,从没有过调动念头 ,这是哪来的消息啊?原来朋友们在《北京日报》2002年2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改革报》等多家报刊见到署名新华社记者邬焕庆的一篇报道《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一位专家眼中的民工》。文中称“老石是中国社科院的一名专家” ,而我的笔名“老石”,圈内尽人皆知 ;文章内容与我的科研项目———三农问题也有关。我找来报纸一看 ,原来是我发表在2000年5月3日的…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9,(2)
1997年7月以来,围绕“新闻扶贫”这个主题,宝鸡日报社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历时最久,社会反响最热烈的,当属7名记者深入山区开展的“扶贫千里行”活动。他们中既有年近六旬的老记者,也有刚进报社的年轻人。在总编辑卢愚带领下,他们不辞劳苦跋山涉水,深...  相似文献   

8.
去年7月以来,围绕“新闻扶贫”这个主题,宝鸡日报社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历时最久,社会反响最热烈的,当属7名记者深入山区开展的“扶贫千里行”活动,他们中既有年近六旬的老记者,也有刚进报社的年轻人,在总编辑卢愚带领下,他们不辞劳苦,跋山涉水,深入山村和农户采访,用笔和相机为贫困地区造舆论、办实事,宣传脱贫典型。半年多时间里,走遍了宝鸡地区的6个山区县、84个乡镇、191个村组,总行程1.1万多公里,共编文、图稿件324篇(组),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场名曰“千里行”实则“行万里”的活动,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  相似文献   

9.
李竞 《青年记者》2000,(3):43-43
电视观众对新闻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记者在新闻采写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访是否深入,不仅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的好坏,而且还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目前,县级台记者在采访上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两多”,即跑会多、跑机关多。这两多导致记者新闻采访“五少”;即:深入采访少,掌握第一手资料少,了解新鲜事物少,摸到新动向少,发现新问题少。表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精品力作少,而不痛不痒、无棱无角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记者报道国际性大型运动会的能力怎么样?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就象是测试器,作了一次全面检验,结果是合格的。他们的报道气势之大,信息量之多,他们的速度、观察事物的角度、抓取形象的能力,都堪称一流。正象新中国体育事业一样,以迅猛的姿态实现零的突破,进而成为亚运会的东道主,我国记者对亚运会的报道,也从“慢三拍”闯进了快节奏的行列,无愧于东道主称号。从9月22日到10月7日,亚运会的新闻中心、各比赛场馆、电视中心,云集了5000名中外记者,电视记者、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各路兵马  相似文献   

11.
常听到地市县报的记者感叹:自己所处的地域狭小,“精品”资源短缺,问鼎中国新闻奖难于上青天,能拿几个全省的新闻奖,就不错了。从这些记者的“牢骚”中,我深深感知他们崇高的敬业心和夺大奖的成就欲。诚然,地市县级报纸的记者与省级、中央级新闻单位的记者相比,出“精品”的资源相对少一些,夺大奖的困难(也可以说是制约因素)相对多一些。但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记者不写批评报道,给自己戴“紧箍咒”,给自己“缠足”,只栽花不栽刺,是“精品”少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采写的消息《“告别三峡游”害了“三峡游”》,有幸获得199…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08,(9):22-23
奥运赛场,记者的战场。借助媒体的“眼睛”,赛场上的细微变化都逃脱不了人们的视线,而奥运记者的艰辛却鲜为人知。本届奥运会。参加的运动员达10000多人。而记者方面,除21600名注册记者外,非注册记者人数由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4100人猛增到20000名,几乎是4个记者追1个运动员!奥运媒体大战之激烈,从这些数字中就可见分晓。  相似文献   

13.
钱峰 《新闻实践》2011,(4):43-44
作为一名从事9年多新闻工作的记者,笔者经历无数个新闻现场。从大的方面说,我先后到过四川大地震现场、奥运会现场、世博会开闭幕式现场、“绍兴万人助学贵州行”现场等等;从小的方面说,我是绍兴晚报跑现场突发新闻较多的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新闻:一名电视记者扛着摄像机到湖南常德市直属单位支农工作会上采访,被主持会议的市长程林义“撵”了出去。程市长对记者说:“新闻报道要改革,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报道事件,少报道会议;多报道群众,少宣传领导。”我为这位市长“撵”记者的行动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  相似文献   

16.
1992年深圳荔枝节期间和最近的深圳中华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八周年暨二厂投产庆典活动期间,都邀请了香港新闻界同行前来采访。与他们打交道数次,深深被他们的抢新闻的意识和主动的工作态度所感动。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内地记者与港澳记者一起采访同样对象,水平的高下和工作态度一下子就表现出差距。港澳记者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记录了笔者的一些感受,推荐给新闻界同行。 主动抱新闻 没有单打一 1992年6月28日中午,50多位深圳记者和港澳记者在《深圳特区报》集中,分乘两辆大巴前往香蜜湖海龙宫,参加荔枝节的开幕式。一到海龙宫,热情好客的主人把记者们请到休息室吃水果,喝饮料。内地的记者们坐在休息室尽情  相似文献   

17.
记者这行当在社会上是很吃香的。于是乎,有些人千方百计欲牟取记者的席位,无缘遂愿的,搞个“特约”什么的也行,连“特约”也搞不上的,则干脆搞张印上“记者”的名片儿,堂而皇之地充任起记者来。鱼龙混杂的不是记者的记者漫天而飞,犹如行空的天马“自由驰骋”。到农村,去厂矿,甚至跑到机关,凭一张名片儿,拉广告,要赞助,吃请席,收礼品,弄得有人一见“名片儿”便心惊肉跳。鄙人有几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熟人,数日不见,便从怀中摸出了那印有“记者”字样  相似文献   

18.
一、“黄浦”考源 黄浦江是上海千百年沧桑的见证,也是上海城市文明的源头。古代上海地区河渠密布,在上海方言中,一般称南北向的为浦、港、泾,东西向的为浜、河、塘。相传黄浦由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开掘,所以又称“黄歇浦”或“春申浦”。但根据地质考证,当时这一带尚未成陆,黄歇决不可能在大海中挖掘一条河。“黄歇筑浦”虽然是后人穿凿附会之说,但“黄浦”之名与黄歇的故事有关则是无疑的。 《尚书·禹贡》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是太湖的古称,三江即当时太湖流域的三条大江——松江。娄江、东江。黄浦属于东江水系,直至元代仍“阔仅一矢之力”,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道。唐代,东江湮塞,以后浙西诸水“皆屈流入黄浦”。宋以来,黄浦渐趋宽阔,称“大黄浦”,河流西连泖河通薛淀湖(今淀山湖)纳大湖水,北吞上海浦汇入吴淞江。 早期的黄浦是名不见经传的。北宋熙宁年间  相似文献   

19.
<正>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自觉走“在西部跋山涉水的路”,先后在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工作27年,从一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热血青年成长为著名记者,进而成为新闻战线优秀的领导干部、在国际新闻界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负责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记者成才之路。  相似文献   

20.
大家都在抓“热点”钻“冷门”便是一种机遇中国有句古话:“艺多不养家。”虽多而不精,无以立本之谓也。这个道理也很适用于记者工作。纵观新闻界同仁,但凡有成就者,大都因有所专攻,有所专长,因专而成名。新华社记者中就有黄河专家,长城专家等,备受同行们推崇。我是长期从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报道的记者。这项工程被称之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建设之最。记得刚刚接触这个专题时,首先为这项工程吹响号角的黄正根、傅上伦对我说,这可是一块宝藏。只要善于积累,不断研究,不仅有写不完的稿子,将来还可以著书立说,成为专家。当时,他们的报道已经很有影响,一篇《风沙紧逼北京城》,至今为人们所称道。由于他们都另有重任,这个专题只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