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新闻工作中有所谓“批评难”的问题,不少记者感到写批评性的报道是一大“苦恼”。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这种稿子不好写,不易登,登出来麻烦多。这是实情。然而,如果全面地看问题,“批评难”也不光是难在外界的阻力大,也有难在新闻工作者这一方的。古语说:“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解决“批评难”的问题,我们也不妨“反求诸己”。  相似文献   

2.
采写批评不正之风的稿件难,其中一难,就在于稿件中的事实必须十分准确、扎实,稍有证据不确凿的地方,就会带来很坏的影响。我们采写的批评“青海餐厅”的一组报道发表后,不仅社会反响比较大,三篇稿件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加了按语,而且,被批评者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没有一个人指责报道失实。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们必须坚持新闻宣传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着眼于稳定、鼓劲和大局,但同时又要正确实行舆论监督。这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与以往相比,党报的批评报道,在量和质上都有较大提高。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展批评报道难度大。有时一篇报道遇到理不清的“关系网”,惹出许多麻烦,甚至有打不完的“官司”。近三年来,我在湖北日报采写和编发批评报道16篇,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批评报道究竟难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苦恼:写批评报道难,写好批评报道更难。批评一个单位,往往得罪一个单位;批评一人,往往得罪一个人。许多人在口头上表示“闻过则喜”,而事实上则是“闻过则怒”,“闻过则跳”。 那末,批评报道难是否就不搞或少搞? 我在报社群工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所涉大多是批评稿件。我个人认为,批评报道并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和改进批评报道,以适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自己多年对  相似文献   

5.
抓改革的“热”点,触及批评这个“难”点,无疑难度大,且有风险。去年,我写了一篇批评报道《安平县医院医德何在》,报道了一位喝农药中毒的农妇20分钟后送往安平县医院,因为该院医疗设备失修、值班医生看闲书等一系列失职行为而贻误了抢救时机,使一个有救的患者命丧黄泉(详见9月10日河北工人报一版)。  相似文献   

6.
报纸批评难搞,这是报界普遍的感觉。难在哪里?难在说情的太多,主管部门“打横”厉害。如何赢得主管部门的“绿灯”,这是搞好报纸批评的重要环节。我们今年初搞了一次对“惹不起”的批评,历时两个多月,发稿79篇。这次批评所以能够如此畅通,我们觉得以下三点是值得参考的。一、批评的问题要有“响动”。所谓响动,就是带有普遍性,牵动面大,能够引起社会的反响。我们批评“惹不起”,从反对卖瘦肉走后门入手。在沈阳,前门卖肥肉,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篇事件性通讯,它通过西丰县印刷厂非法印发“阴票”这一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事实,深刻地揭示了该厂负责人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认识上产生的偏颇和困惑,在行动上的荒唐可笑。 这篇通讯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这是记叙性通讯常用的一种形式。 这篇通讯是批评性报道,它的特点是,让被批评对象自己出来“亮相”。揭露、批评厂长非法印制“阴票”的荒谬、困惑,不是记者直接抛面;而是让  相似文献   

8.
报纸“批评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企业报开展批评则更难。近几年来,我们注意下功夫抓好批评报道,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如何搞好批评报道,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职能?批评要鲜明有力度在报纸上开展批评,我们经历了一个由“软”到“硬”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报纸也有批评报道,但比较“软”。例如,我公司是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生产中“跑冒滴漏”现象一度比较严重。我们曾就此刊发了《请您珍惜蒸汽》的批评稿,不痛不痒地点了几个单位的名,收效不大。后来,我们的批评就“硬”了许多,主题是《还有人  相似文献   

9.
几乎每一个通讯员都有这样的体会,“批评性报道难写”。写批评稿有无方法可循呢,笔者在此谈谈内己的看法: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心理平衡。一篇引题为“昔日浓烟滚滚,今日无烟少尘”,主题为“峨眉铁合金厂铸造用珍珠岩砂改善  相似文献   

10.
搞了一段时间批评报道,捅了几个“马蜂窝”,在社会上有一些反响,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每当一篇批评报道见报,总是有人悄悄问:你曝出这个问题有什么背景?有的索性直截了当说:你的后台是谁? 起初听到这句话,只是一笑了之,听到的次数多了,逼得我不得不认真去思考。 说到“后台”、“靠山”,总是有一种微妙的含意。在国人眼里,人情世故、“关系网”、“保护伞”等等,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人们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的欠缺,导致舆论监督步履维艰,批评报道普遍存在调查采访难、稿子见报难、抓处理结果难。不光是周围不相干的人会想到稿子以外的东西,就是批评对象所在地方或部门的领导,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要拿我这里做“反面典型”,为什么要在我的地盘上开刀?紧跟着本能地会想:这篇批评报道有何意图,是不是有什么来头?最后才会回到事情本身,过问其中的是非曲直……  相似文献   

11.
批评报道的价值选择与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正负作用都十分明显。一方面,一篇好的批评报道能充分行使媒体的监督职能,揭露并纠正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不够严谨的批评报道常常会对受众的价值观进行不良的引导,影响事情按正常规律发展并解决。因此,批评报道的采写更需要记者无畏的勇气和审慎的态度。批评报道的价值选择价值选择是批评报道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批评本身即意味着以某种价值观为标准的评价、判断。而且,批评报道的意义恰恰也就在于它所维护的价值观:通过对违背该价值观的现象的批评,媒体捍卫了这种社会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说,正是批…  相似文献   

12.
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难,但威力和影响也大,本文力求从相对论的角度归纳出批评报道需要协调处理的十种比较关系,引伸出应当权衡取舍的十组批评意识,浅陋之处,尚析指正。 一、批评即选择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新闻,有人戏称为一厂、一店、一品的报道,此说困惑了好多企业通讯员:难上大报,难登大刊。我们是企业的新闻干事,通过对《青年记者》等专业刊物的学习,加上数年从事新闻写作的实践,逐渐悟出了搞好企业新闻报道的一些“门道”。一、文稿多为受众想。新闻稿是写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他们的关注,就是新闻报道应反映的内容。为此,我们写成一篇稿子后,总是以受众所思、所想、所看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在新华社多功能厅召开了一个“中国质量万里行”新闻研讨会。“中国质量万里行”是中国当代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这次研讨会讨论的课题很多,但是批评报道几乎成了各个发言的一个共同话题,这种现象可能与“万里行”最使人注目的是它的批评报道有关,但是是不是与当前深化改革开放也有关系呢?深人改革开放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局面,这一方面使批评报道显得更为必要,一方面使批评报道极其难于驾驭。在众多发言里,“万里行”组委会主任艾丰是唯一专门讲批评报道的。艾丰的工作和文章充满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辩证法的艺术,这篇发言和他实际组织的“万里行”一样,使他的这种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批评报道怎样最大限度地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工作有所帮助,又能使各有关方面易于接受甚至于积极支持,“万里行”的实际工作和艾丰的发言始终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合适的度和各方承受能力、实际需要的切合点,“万里行”批评报道的成绩可以说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的成功。本期卷首发表了艾丰同志的发言,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它可能会为读者研究和把握批评报道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报纸批评难,尤其是重型批评难。近两年来,天津日报在批评报道如何打响上,进行了尝试。我们感到,真正打响的批评报道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被批评单位心悦诚服,报纸批评推动了实际工作。进行批评报道,也要善处“人际关系”,要善于争取被批评单位上级机关的理解和支持,让舆论和行政力量结合起来,这是批评报道能否真正打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批评难,在报纸、电台上开展批评更难。近几年我台抓批评报道,碰了不少钉子,几乎每搞一次批评,被批评者就找上门,纠缠不休。有的通过某些领导施加压力,有的谩骂、威胁采编人员,甚至以“文霸”、“诬陷罪”把采编人员控告到法院。类似这样的无理取闹的行为,一度曾使我们对搞批评报道产生疑虑:究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好文章。作者结合浙江农村信息报的实际,论述了农村批评报道问题选择时应注意的4个方面。这些源于实践的思考,闪现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有针对性,有说服力。人所共知,批评报道采访难、写作难、见报难。惟其难,为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更需要编采人员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本刊热诚欢迎一线采编人员踊跃撰稿,交流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报道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怎样把握尺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监督批评难,一些地市报纸甚至采取了对负面报道消极回避的态度,有的报纸长期没有一篇批评监督  相似文献   

19.
搞批评报道难,搞广播电视批评报道更难。难在如何使被批评者在我们的话筒前、镜头下现身说话,躬身自省;难在如何现场拍录到被批评者的丑闻丑事,用事实来教育和感动受众;难在如何使有关领导感到批评报道不是在给他们脸上抹黑,而是在帮忙,为他们“擦灰尘”。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如何搞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进行了探索,体会到采写批评报道一定要坚持做到: “恨”字切入 “成”字归宿 有的记者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常常出于激愤,因而用字刻薄,图一时之痛快。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采取“恨”字切入,“成”字  相似文献   

20.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经济日报发表了不少社会效果较好的消息和言论:一篇《“漏油”目击记》发表后,一度“油耗子”猖獗的京石公路在一周内复归平静。一篇批评河南方城县古庄店乡克扣农民“三挂钩”油、肥的报道发表4天后,责任者受到查处,全乡1.3万多农户得到平价油、肥票证。一组多角度批评淮河清障难的连续报道,配合当地政府动员淮河两岸数万人清除阻水生物及其它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