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9月12日,衢县标准计量局召集本县16家黄酒、酱油生产企业的厂长开座谈会,倡议酿造企业按标准生产合格的产品,以保证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新闻稿是用脚写出来的”.这一说法曾对不少青年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突发事件现场去发现、了解新闻事实。起过促进作用。可是联系买际去考察就不难发现这一比喻说法的跛足之处。它把“脚”在写新闻稿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各家电视台之间新闻大战的日趋激烈和人们对电视新闻时效性的要求、现场报道以其时效快、现场感强、可信度高、信息量大的优势迫使电视新闻工作者更加重视这一报道形式。大家都知道,电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而其中画面给观众以直接形象的感受,是最能体现电视特点的元素,尤其在现场报道中,电视画面拍摄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报道的成功与否。接下来,我们就现场报道中的摄像问题谈几点看法。 注意景别的运用和拍摄角度 在新闻现场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摄影记者的镜头也是随着现场采访记者的活动而变化,所以…  相似文献   

4.
说起来很惭愧,自己写了近3年的新闻稿件,还没有上过头条,也没有几篇“重头稿”。恩来想去悟出了一点道理,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看好“路”才能写好稿。看好“路”,无论对于初学新闻者还是“老新闻’”都至关重要。这“路”指的是“新闻宣传动向”、“两头”精神,如果把握不住这条“路”就很难出好稿。报纸是党和国家的喉舌耳目,是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主要舆论阵地和窗口,所以吃透“两头”精神,掌握动向,看好“路”是每个通讯员最基本的素质。记得我初学新闻时,因上稿心切,自己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埋头写稿上,很少看“…  相似文献   

5.
记得我在野战部队刚开始初学写稿时,由于上稿迫切,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仅凭热情埋头写了上百篇新闻稿件,当我满怀信心地把一篇篇“得意”之作寄给了各级报纸杂志时,结果寄去的稿件没有一篇变成铅字。因此我曾经埋怨报社没熟人,报社用稿全靠关系,稿  相似文献   

6.
与亲朋好友“闲聊”,可以捕捉到新闻线索;与过路人“闲聊”,同样可以捕捉到新闻线索。与过路的陌生人“闲聊”,首先必须学会与他们交朋友。有一次,我在海门汽车站候车,发现一位身背画轴的中年农民。农民背画轴可谓一件新鲜事。我走过去主动与他打招呼。开始,他很冷淡。为了和他交上朋友,我尽挑绘画上的事与他套近乎,这下,他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我,六十年代初他就自学绘画,至今已有25个年头了。不久前,他从有关资料上获  相似文献   

7.
8.
张丛笑 《今传媒》2009,(6):47-48
报纸上的新闻稿,过去被人称为"易碎品".就是说,它的使用价值一般在当天.当天看了,第二天它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变成"明日黄花".但事实是,报纸上的新闻稿,除了有给人提供最新信息的功能,它还得有可以供人思考的东西,有比较深沉的可以"留住人眼球"的报道.现在客观事物的复杂多变,国内国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都向办报人提出了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9.
马敏 《新闻实践》2011,(12):60-62
2010年以来,浙江日报编委会按照“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指导思想,研究制定并完善了《浙江日报(月度、年度)好作品评选办法》,旨在加快改扩版进程,建立与中国新闻奖、浙江新闻奖奖项对接的评选机制,以提高报纸质量,扩大优秀新闻作品影响,为建设全国一流党报集团营造良好的业务氛围。  相似文献   

10.
军报实习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些天来,亲眼看见一篇篇粗糙的稿子经过编辑之手,被打磨成能上版面的文章,心中对那些默默作“嫁衣”的编辑老师充满了敬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我想换个视角看上稿,通讯员至少应该做到“三多”和“三少”。多写“好稿”,少争“头条”部队搞新闻的同志都希望自己的稿件能上“头条”。不少单位总结新闻报道工作,也无不是以“头条”论英雄。这无疑给“头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头条”是可求的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军报实习,我感到:“头条”可求,但不可强求。“可求”在只要对新闻写作执着…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基层通讯员,都想自己经常有“重头稿”、“大块头”文章见诸报端。然而要达此目的颇不容易。笔者以为,除了要有自身的良好素质和敬业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吃苦的韧劲。我说的“苦”,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深入采访。谁都晓得采访要深入,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很难。我认为,要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克服“四个倾向”、树立“四个作风”,即:克服走马观花、满足现状、怕苦畏难、主观片面的倾向,树立深入细致、穷追不舍、知难而进、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经过化合,就能产生一种新物质。氢和氧,化合成水。水的功能多极了,大极了。一种金属元素和另一种金属元素经过熔铸变成的合金铜,性能更优良,应用更广泛,效果更理想。 稿件,也是一种“元素”,制作新闻大餐的“元素”。高明的编辑,常常会利用稿件进行“化合”,制造“合金”,从而实现新闻资源的最合理配置,让新闻产生最佳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截至5月15日19时,雅安市累计死亡22人;失踪3人;受伤998人,其中重伤58人。全市房屋受损495626间,倒塌房屋46061间。4万多人无家可归……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地震灾害。作为中共雅安市委机关报的《雅安日报》,把抗震救灾宣传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宣传任务,全力以赴地搞好抗震救灾新闻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16.
这几年,本报推荐的一些稿件,参加全省报纸系统、全国和全省县(市)报系统好新闻评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本报前几年的情况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回顾我们的工作,深感强化好稿意识的重要。一粒种子下田,要取得好的收  相似文献   

17.
往日里总是抱怨编辑“不识货”,净“枪毙”自己的稿子,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编辑水平有问题,是不是因为不认识编辑才上不去稿?今年5月,我到军区《前卫报》社学习。到了报社,我认为发稿的机会来了,一连送给编辑们十几篇“大作”,结果自己在“废纸篓”里又捡了回来。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真想照着镜子看一下是否自然)把~篇精心润色的军事稿件送给了编辑。那名编辑看了看稿子,说道:“这篇稿子同以前的那几篇一样,没有深度,写稿子的时候,心里一定要装着一套日常的工作思路,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报道什么内容,要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8.
一篇好的新闻稿,除了采访扎实写作镇密等基本要素,少不了在动笔之前研究研究,这就是“吹稿子”。一个常人眼里不值一写的“战士抓歹徒”,新闻干事带我采访了3天之后,我急着下笔,新闻干事连说不忙,往办公室一坐一杯茶一支烟师徒两人“吹”了一天“牛皮”,从社。大背景吹到歹徒扣动扳机的瞬间动作,从战士的勇敢精神到军队方兴未艾的精兵尚武,“吹”到半夜,才吹到抓歹徒毫发未伤靠的是过硬的军事技术,正靠在当时军队习武热上。师徒相视一笑倒头便睡。一周之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等十几家新闻单位先后发了一组系…  相似文献   

19.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来,感触很多,而得益最深的莫过于第一次送稿。初干报道工作,对新闻猎猎懂懂,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似泥牛入海.全无音讯。有好心人“指点”:稿子都是送出来的,你整天呆在家里哪行。我如获至宝,仿佛得了“真经”,加班加点,把两个月来写的自认为比较满意的20余篇“大作”匆匆整理出来.便跑到了军区前卫报社。然而,报社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后,一句不冷不热的话,让我心凉了大半截:“稿子一般化,再深挖一下,写好再寄给我。”回到住处,我躺在床上想:这位编辑是不是在“卖关子”,看来需要“那个”一下。我…  相似文献   

20.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