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文化是什么?它与文化栏目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在我们讨论文化栏目之前,有必要先对电视文化做一些了解。1.关于电视文化:有文化与无文化。很多人曾对“电视文化”提出质疑,那么电视究竟有没有文化呢?《辞海》中对“文化”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从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电视具有传播信息、教授知识、普及教育、服务大众、娱乐百姓等功能,理所当然是有文化的。电视文化是以独特的电视符号系统来表示的物质形态和人们运用电视传播技术实现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社会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2.
长时间以来,我们对电视教育功能的理解显得较为偏狭,一直恪守的着一种“小教育”的电视教育观。这种小教育的电视观集中表现为:第一,突出强调电视作为媒体的意识形态功能,较多关注的是电视的政治宣传功能和引导作用。第二,即后来兴起的远程教育的电视教育观,强调以电视为手段,以学历、专业教育为目的。这种偏狭的“小教育”的电视教育观,制约了我们对电视教育功能的深入、全面的思考,影响了电视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当代的电视眼光,倡导一种“大教育”的电视观,让电视在我们民族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此前关于电视立台的种种说法皆成一家之言,但未能实现对整个电视界和电视业的全覆盖.“文化”是电视的“最大公约数”,所有电视媒体都应当以“文化”立台.“新闻路线”对于电视传媒很重要,却不宜一概而论.实行“文化立台”在当前具有履行文化使命、领命文化贡献、构成文化制约、实施文化救赎等现实意义.“文化立台”是要打造文化的电视,造就“电视文明”,其关键在纯正的文化本色、优良的文化质的、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坚实的文化实物.  相似文献   

4.
教育电视传播风格定位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平 《现代传播》2006,(4):130-132
在电视传媒已进入频道专业化、受众分散化、传播模式互动化的新传播时代,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无疑是电视频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教育电视若要改变其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布道者”印象,其传播风格应着眼于轻松活泼、智慧幽默重新定位。从传播对象的心理特点看,这种传播风格有助于降低观众对教育电视接受的“费力”程度;从电视文化的特有品性看,这种传播风格是对电视规律的尊重与把握;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这种传播风格契合了“愉快教育”的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其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需要观众从剧情中去体验,去总结。由于受众的文化水平层次的差异,所受的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不能尽如人意。电视剧产生的初衷却并非如此,它是通过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给观众以思考、启迪。如何提高电视剧的教育功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是电视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今,电视以及其特点所构成的电视文化,不再成为现实的行为基础。八十年代。以中央电视台的文艺、体育、政论性栏目的出现和“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文艺晚会的成功举办为标志,电视开始更多地以艺术的方式渗入文化的内涵,由此使得电视在保证“喉舌”作用的同时,娱乐性功能成为电视又一重要的特点。人们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用“好看不好看”这样一个通俗文化的概念来谈论着电视,选择着电视,而不是象从前那样以“重要不重要”作为观看电视的出发点。在中国电视文化起步与发展的最初阶段,电视文化在极其单纯的“艺术”品质和“高雅文化”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借鉴域外电视文化的制作经验,要极短的时  相似文献   

7.
电视艺术,是以诉诸视觉为主的综合艺术。从根本上说,所有的视觉现象都是由色彩和明度造成的。即便是单线条勾勒的画,也只有通过线条和纸之间的明度和颜色的区别,才可看出形状。证据是:在白纸上是无法用白线勾勒出什么的。因此,从某种意义说,电视艺术工作者,尤其是摄影师,应当成为“好色”之徒,对极  相似文献   

8.
电视教育性节目与教育电视节目,这是两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电视教育性节目是面向社会,对受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节目,而教育电视节目是以教育为目的,以电视传播为手段的节目。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处,笔者拟就这两种节目之间的异同做些初浅的探讨。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电视教育性节目与教育电视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它们都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教育”,都有着共同的媒体──电视。教育电视节目,既包括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教学片”,亦即各种远距离教育机构(主要是电…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容为王”这个短语也许是最近几年中国电视业界与学界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语之一,但到底什么是“内容为王”, 为什么要“内容为王”,内容何以为王,大家见仁见智,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想对当前中国电视内容生产带有潮流意义的动向以及可能的趋势做出自己的表述。一、“品”——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三个时代中国电视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内容生产的角度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代。与此相对应,其电视内容具有较为鲜明的不同特征。以“品”字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宣传品、作品和产品。 1.“宣传品”(宣教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电视内容主要是承载着党和政府主流价值的宣传以及对公众进行教育的功能,在新闻、社教、文艺以至体育、少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湖南广播电视报社副总编辑彭国元的理论专著《电视文化新论》日前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从文化视角切入,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原理对电视进行了多方位解读,从十个不同的层面对电视文化的内涵、属性、功能、重构及其走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中西电视文化之比较、电视文化产业、电视文化批评等众多章节的内容新意频出。书中对电视文化发展作了阐述,尤其对湖南的电视文化概貌作了清晰勾勒和深刻分析,回答了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作为现代大众传媒之一的电视,不仅要面对报纸、广播,特别是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等不同媒体的竞争和挑战。同时,“天上一颗星.地下一片网”,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从无线台到有线台,各媒体间的竞争与抗衡也日益激烈和严峻。与此同时,电视受众对节目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收视品味亦越来越难以满足。时常随着他们轻轻的一声“没意思,换台。”或者是“没啥看的,关了。”便毫不留情的将传播者所有的“功劳”和“苦劳”统统点化为“徒劳”。电视业内过去那种“我播什么你看什么”,“我什么时候播你什么时候着”的…  相似文献   

12.
“荧屏不该像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有人这样批评当今一些容芜杂、质量低下的电视媒体。过去有人称“初级阶段是只筐”,结果让种种不良的落后的事物了“保护装”;后来又出现“大众文化是只筐”,致使“大蒜文化”、“大文化”甚至“绣鞋文化”、“沐浴文化”也有了“正统装”。如今这种“筐”罩到了方方正正的荧屏头上,可见人们对电视的滥与杂着实有意见了。纵观各地林林总总的荧屏画面,大致表现为以下四“筐”:一曰滥戏筐”。格斗凶杀,花街柳巷,吵吵闹闹,打情骂俏,什么小戏曲、大头都涌上屏幕。尤其是太多太多的古装戏,清朝人…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被评为名专栏,这是上级领导关怀和广大观众热情支持的结果,也是我们进行新闻改革的尝试。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就是说,教育的功能要通过娱乐的形式来实现。宣传也是如此。从目前观众对这两个栏目的反应看,我们的宣传效果是比较好的。主要表现就是,无论我们提倡什么、弘扬什么,还是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观众都能马上与我们产生共鸣。 电视要解决看的问题,但并不是为了简单地迎合观众。这就是电视制作人的责任问题,这种责任的集中体现就是节目要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形象的说法是“喉舌意识”,“只能帮忙,不能添乱”。  相似文献   

14.
高吉强 《新闻传播》2012,(4):161-162
电视媒介作为一种大众化媒介,固然有其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社会功能,但不能否认的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无疑也是电视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而电视艺术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形态在美学价值的探求、文化价值的开拓等方面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刘郎作为电视艺术片方面卓有建树的创作者,以其充满哲思的独特视角、充满才情的表述方式,创作出了一大批张扬写意、注重情采的电视艺术作品,本文试图以刘郎的电视艺术作品《西藏的诱惑》为例,从作品的整体风格、视听语言的具体运用等方面对其电视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周笑 《视听界》2006,(4):48-51
一、手机电视:产业融合的突破口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几乎所有的新媒体电视都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产业博弈。由于数字电视的推广处于胶着状态,网络电视的市场尚不成熟,因此目前的焦点是手机电视。自从2003年日本Sony公司开发出手机微波数字电视调谐器模块以来,目前大致有两种典型化功能结构的手机电视。第一种以DMB手机电视为代表,它通过地面微波传输数字电视信号,以“点对面(PTM)”的方式来收看视听内容产品。就相当于把家里的台式开路电视直接变成可移动的“手机电视”。从经营角度看…  相似文献   

16.
语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套用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的“谁何时何地对谁说什么话语”的公式,从总体来说,电视的总语境就是:电视主持人(或电视播音员)及现场参与者在电视播出时间中、在电视演播室(或采访、主持的现场)通过电视发射装置对电视接收机面前的广大观众谈所要说的话。从陈望道先生所说的情境上的分题——即语境的构成因素“六何”来说,电视语境的“何故”:是指电视节目的目的,怎样传播信息,怎样教育人、感染人、以理服人;“何事”:说什么事,传播什么信息,拍摄介绍什么事件、人物;“何人”:是认清电视节目的对象,是农民还是工人,是青年还是少年;“何地”:是指电视台播音员、  相似文献   

17.
如今媒体竞争越演越烈,电视传媒的制胜之道是什么?作为重要传媒的电视业又该如何“闯荡”新世纪呢?这是中国电视人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几乎所有的电视媒体都面临着一个市场化程度的选择,电视媒体就像各类产品一样要想占领市场,就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就在上个世纪末,从电视产业领域里呼啸而来的湖南电视异军突起,并直逼中央电视台的市场份额,被业内人士称为“湖南电视现  相似文献   

18.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品种,具有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宏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传播的作用。电视纪录片不是“易碎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而是可以长远流传的精神产品。纪录片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家电视机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纪录片的兴衰可以代表电视业的兴衰。然而,作为电视大国,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和流通的现状却是喜忧参半。个中既有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有行业管理的原因,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我国电视界,存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专题(性)节目”三个名称。那么,什么是“电视纪录片”?什么是“专题片”?什么是“专题(性)节目”?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任何事物理性认识与自然发展之间都存在一定差距,对一个正在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这种差距就更大。电视或许正是这样。电视是“舆论工具”,“是大众传播媒介”,显然没有人会对从电视表象功能上所下的这一定义持有疑议。不过认真思索起来,这一定义又似乎不太完整,起码是没有将科教等方面的内容和功能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无论是潜移默化的感染还是直接了当的说教,无论是欣赏中的扩散还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传播,其终极目的都是让观众接受节目制作者的观点。显然,在电视节目中,教育无时不在。当然,按节目类别划分,电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三。尹鸿教授以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电视为基础框架,从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层面考察中国电视的生存现实,就电视媒介承担的公共服务功能、电视文化生态中的娱乐霸权、创意生产中的差异性传播以及电视内容产业的集团化战略等一系列关键命题表述了富合思辨的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