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干记者这一行已五个年头了,苦仅吃了不少,最艰苦的要算是去年夏天的一次采访。一九九三年六、七月,上高县境内连降暴雨,出现过三次洪峰,在第三次洪峰到来时,我们采访了重灾区泗溪乡良田村。这次采访经历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2.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9,(11):47-48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行之有效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成为不少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和利器,也得到受众的欢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范玲 《记者摇篮》2007,(10):30-31
记者这一行当并不是很轻松的职业,暂且不提"爬格子"的清苦,就是在写稿之前的采访阶段,就足以让许多人头疼。那么,怎样采访才能  相似文献   

4.
郭亦非 《新闻世界》2014,(7):300-301
记者通过"以茶代尿"这一隐性采访形式,不仅暴露了采访方式上的程序非正义性,而且由于包含诚实、公正和合理内涵的善意原则的缺失,更反映了记者这一行为背后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缺位。在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对该事件的分析,探究善意原则在记者隐性采访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张志新 《视听界》2006,(1):97-98
这里有两组统计数字:一、2002年,全球有70名记者在采访时不幸罹难,2003年增至83名,2004年为101名;二、在我国,目前新闻记者这一行业位居社会十大危险行业的第三位,仅次于矿工和警察。这说明,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新闻记者是高风险行业之一。记者的高风险,包括在采访战争时殉职,  相似文献   

6.
对于职业的新闻传播机构来说,采访是全部职业活动的前提.正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原新闻部主任弗兰克所言: "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闻工作者,都清楚一则新闻的问世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审读、印刷、发行等全过程。而在这个链条中,采访是第一链条。没有采访,就没有其他。可见,采访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原新闻部主任弗兰克曾说:“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既然采访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如何采访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新闻的采访者,应该掌握哪些技巧才能获得更多的、更有用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8.
2008年11月4日,举世瞩目的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奥巴马创造了历史。而在芝加哥格兰特公园亲历并报道奥巴马的大选之夜后.佛山传媒集团联合采访组一行六人也完成了他们美国之行的使命。这也是国内地市级媒体首次越洋采访美国总统大选这样的国际大事。  相似文献   

9.
从事记者这一行久了,常常会因新闻线索少而感到困惑。记得一位老报人曾教导我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一次亲身经历的新闻采访,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这句话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王小梅 《新闻窗》2011,(6):14-14,16
9月27日,按照报社安排和社领导指示,小分队根据规划,一行3人到平塘县采访调研。马不停蹄奔跑4个乡镇、多个村寨,采访30多人,收获颇丰,也有诸多感想。  相似文献   

11.
<正>采访是每一位记者必备的基本功。假如你的采访不成功,你的报道就不可能成功。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弗克兰曾说"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任何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一定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各样的采访技巧和手段,去获取工作需要的多方面素材。但是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却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同一个被采访对象,同一个新闻事实,不同的记者却获得不同的采访效果。有的记者用尽了采访的十八般武  相似文献   

12.
写作这篇文章,缘于一次至今难忘的采访经历。那是两年前的一个秋天,记者一行到甘肃省黄河电力提灌区的一个村子去采访。在此之前,记者从一份上报给省有关部门的材料上看到,这个一直受干旱威胁的村子,近些年靠发展乡镇企业和增加劳务输  相似文献   

13.
张晓频 《视听纵横》2003,24(6):109-111
央视记敬一丹说:“自从干了记这一行,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戒律,不许问‘请问您有什么感想’这样一类的问题”。敬一丹提出了一个记最起码但又有相当难度的提问标准。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记总是提那些外延宽泛的问题“请问您有什么感想”、“你感觉如何”等,也可以看到由于一些采访对象不善言辞,对这种“感想、感觉”不会一、二、三、四侃侃道来,采访因此陷入尴尬。  相似文献   

14.
有人创造历史,有人记录历史。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史料,记者的职业就是记录历史。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这不仅是本年度的重要新闻,更是两岸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我有幸随团采访,亲身见证这一历史事件。8天采访,其间的紧张、兴奋、感动,乃至辛苦,都让我对记者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快速记录历史瞬间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走下舷梯的那一刻,将永远铭记在两岸关系的史册中。这是56年来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首次踏上大陆的土地,可谓万众瞩目,最明显的一个指标就体现在采访此次事件的记者数量上。约1…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50多名新闻记者不约而同地从各地赶到扑火前线,进行实地采访。这是我国新闻界未经统一组织的一次最大规模的采访行动。我们4人有幸加入这一行列,在灾区工作了近一个月,虽然我们和别的记者一样,都未逃脱某种共同的遭遇,但是,我们也和他们一样,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还潜藏着某些优良素质,开始对自己的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种生动活泼、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可读性的采写形式──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很受读者欢迎。 所谓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深切地理解生活,亲自去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 一、体验式采访的优点 体验式采访,其实就是要求记者深入生活,这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就是对体验式采访优点的形象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要去采访?这似乎是个不该问的问题,可是做了27年的记者方深深感悟,要去采访,因为事实在那里。1972年笔者在电厂参加工作,那时从来没有想过会去搞新闻,干上这一行纯属意外。一次,厂里锅炉大修出了意外事故,生死关头师兄弟们舍己救人的情景着实感动了笔者,于是忍不住把它讲给朋友们听,不由自主的写成了文章,让笔  相似文献   

18.
1997年4月8日至15日北京日报远郊区县记者采访团一行10人,到海南省进行了易地采访。平时郊区记者站的同志工作繁忙,赴外地采访的机会很少。举办这次易地采访活动不仅为远郊县记者提供了一个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的好机会,还密切了北京日  相似文献   

19.
早在多年以前美国ABC前新闻部主任普文·弗兰克就说过:"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如果说记者是新闻殿堂里的无冕之王,那么采访便应是王之宝座前托起王足的红地毯。不经过这里,王之宝座便是可望而不可及。不善言谈之人依然可以成为优秀的作家,而不善采访之人却不会成为优秀的记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这一行业对记者及有关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在新闻采访结束后进行作品创作过程中,巧妙利用语言来表达新闻的新颖力、感染力、以及真实性,从不同角度挖掘新闻事件的本身价值,此过程对创作者而言意义很大。新闻采访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新闻采访,更要综合运用多方位思维模式进行创作性写作,尽可能突出新闻写作的变通性、流畅性以及独特性,做到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