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帮助他人的高尚行为,在高职生群体中加强培养非常必要.首先分析了影响利他行为的主观因素,然后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高职生利他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利他行为是指在行为者自愿的情况下经过理性思考作出的利于他人的行为.调查表明,小学生在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捐赠行为以及与人分享这四种利他行为中,总体表现较好,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年龄、性别和年级的差异.经理论分析,其行为动机主要归因为:出于移情的作用,获得具体的奖励或表扬,出于对恩惠的回报以及避免批评.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培养儿童青少年乐于助人的品质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在心理学中,乐于助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利他行为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提出,后被斯宾塞等人沿用。利他行为是出于自愿的,不期望他人任何回报或奖赏的一种自觉无私、有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主要包括帮助、安慰、救援、保护别人或与人分享等。从小对孩子进行利他行为的培养很有必要,有助于孩子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罗森汉(Rosenhan)、康内尼(Konecni)等人分别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诸多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他人、集体、社会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与其相反的是自我中心行为,侵犯、攻击、破坏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牺牲自己的利益,无私地关心、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行为是一种高水平的或日理想模式的亲社会行为,大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5.
甄莹 《考试周刊》2014,(8):169-170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而小学生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无论对小学生三观的形成还是人格品质的养成,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极其重要。而家庭作为小学阶段与小学生联系较大的一个主体,自然对小学生的行为培养产生极大影响。文章应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对家庭对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发现家庭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应从有意培养及家庭自身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无意培养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王敏 《山东教育》2002,(30):29-29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例如,因看到一个需要帮助者而感到内疚或悲伤)等。亲社会行为也包括利他行为,即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行为,因其具有的积极性而越来越为心理学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7.
试论同情心教育的价值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情心是基于对他人的负性情绪状态或情境的理解而产生的他人取向的情绪反应,它包括悲伤、关心和缓解他人负性情绪的愿望.它是道德情感和良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的重要中介因素.通过对同情心教育的价值探究,提出对人们进行同情心教育是当前道德教育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同情心可以通过对他人的情绪情感认知、情绪教养、同情行为的强化和树立模仿的榜样等方法来培养.  相似文献   

8.
利他行为是一种高级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可从认知信念宣传、移情能力培养、技能训练、榜样树立四个方面来开展.  相似文献   

9.
钱新斌 《中国德育》2007,2(5):48-49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指在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大学生,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利他观念和行为,塑造大学生的利他人格。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培养利他行为,应从心理学、神经科学视角寻找利他教育方法。共情和社会情境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类天生具有共情的生理基础,共情促使个体做出利他行为。相互依赖的社会情境促进利他规范的形成,这些利他规范一方面会约束社会群体的行为,另一方面被内化成个体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基于此,提出利他教育应该重视四个方面: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创设社会互动的情境、重视亲子间的情绪沟通、创设相互依赖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11.
王丹 《科幻画报》2022,(3):167-168
利他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助人行为。努力培养初中生利他行为将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通过理解初中生利他行为概念,分析初中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达到科学认识初中生利他行为的本质内涵。通过初中生利他行为案例研究,深入剖析初中生利他行为的心理变化与行为规律,帮助教师更好的担负起激发初中生利他行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社会心理学术语概念的归纳提升与逻辑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部分论著中的十九种有关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定义分析归纳基础上,本文得出主体使客体能生存发展和客体对象是从他人至整个社会这两条实质内核,依据这两条实质内核本文定义了“为他”概念,进而逻辑地推出相对的另一极概念“为我”,在这两概念之问划分出由八个从属概念组成的逻辑序列,此序列试图囊括现有教科书中的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等概念及所指范围,并用逻辑方法尝试对现有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3.
利他行为是一种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出于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它是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的基本行为之一。幼儿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加上又多是独生子女,缺少多元化的、健康的社会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这一行为如不加以引导,将有碍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幼儿成为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高素质的人。  相似文献   

14.
对于利他行为,人们总是站在“经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源于一元动机驱策两种行为的分析,将各种因利他动机而产生的利他行为也解释为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站在二元动机驱策两种行为的基础上,在理性、利他和追求团体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下,文章运用“道德人”假说来解释利他行为,并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对各种利他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根据初中生利他行为的发生和发展特点开展中学的品德教育李红霞,彭阳,盖笑松利他行为是指一种不期望得到报答,自觉自愿的助人、救难行为。如同情、捐献、提供帮助、舍己救人等。利他行为是在全社会形成助人为乐、济困救难、互相关心、和睦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的核心。在...  相似文献   

16.
<正>一般说,人的行为在主观上具有体现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利他(社会或他人)意向性或目的性,客观上具有利他的效应性或社会价值,就是高尚利他行为。无疑,具有高尚利他的主观意向性和客观社会价值,是高尚利他行为的本质规定性。但人的高尚利他行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是否也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为性呢?如果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自为性,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自为性呢?这种自为性与利他性又构成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深入研究高尚利他行为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抽取138名被试,使用中庸实践思维量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考察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在中庸实践思维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中庸实践思维与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现实利他行为问卷的利他行为责任性、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3个维度以及现实利他行为总分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利己行为与观念则显著低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3)高中庸实践思维组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的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提醒3个维度以及网络利他行为总分均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研究表明,中庸实践思维的个体更倾向现实.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般说,人的利他行为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内在欲求和思想意识的驱动和支配下,表现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那么,在人的利他行为中是否存在着“利己”的或“为我”的欲求、动机和意向?如果存在着这种欲求、动机和意向,它是否影响到利他行为的道德价值呢?人的利他行为除具有社会价值之外,是否同时也具有“自我价值”或“反身价值”呢?还有,人的利他行为和人的本质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人的利他行为研究必须探讨和回答的问题。这里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利他行为是一种助人为乐、甘冒风险、舍身为公、无私奉献的行为。非紧急情景下的利他行为指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 ,如有人摔跤 ,或公共汽车上让座 ,当事人知道他人需要帮助 ,同时对自己又没有生命、财产威胁情景下的利他行为。探索利他行为教育实施 ,对我们如何培养利他行为 ,新形势下怎样强化全民利他意识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研究背景和方法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为独生子女 ,由于家长的娇宠、溺爱的缘故 ,以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等影响 ,学生表现出自私和狭隘 ,利他利社会行为表现不足甚至缺乏。…  相似文献   

20.
从理性经济人假说出发,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础,提出均衡反射场理论假设,试图构建一个对人类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研究的统一分析框架,随后以此分析框架对利己行为和四种利他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尝试性的建立了数量表达式,最后建立了从利己行为到利他行为的完整谱系,使人类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统一于均衡反射场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