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刊登了杨安仑同志《老子章义论微(选登)》一文(以下简称《论微》),该文通过解析《老子》章义,扼要地阐明了作者对整个老子哲学体系的看法,读后颇有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意见。这里仅就该文把老子的道释为“创世主”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杨安仑同志和学术界的专家们。《论微》在评述老子的道时说:“‘道’是什么呢?其状幽深、玄邈,好象上帝的祖先。则‘道’  相似文献   

2.
老子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的,所以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指客观自然规律,兼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永恒绝对的本体之义。“自然”即天然,自然而然,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老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这就是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冯友兰先生指出,这构成了一条自然的不变规律。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法天贵真”的主张,表现出重视自然、清淡、真诚之美的审美趣味。其含义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公认:“势”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独特范畴,“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范畴”。但是,最早把“势”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出来的是谁?《老子》一书中究竟有没有“势”字?如果有,应当怎样理解它的涵义和它所指涉的思想?这些问题,却长时间以来一直令研究者们感到困惑,迄今未能作出确有说服力的回答.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思考. 一据自西汉河上公以来的传世诸通行本,《老子》第五十一章全文是: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  相似文献   

4.
道德     
在中国哲学史上,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  相似文献   

5.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首开排斥异己之风,给中国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提出了尊道贵德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笔者认为这是老子和平思想的总纲。过去学术界都从纯理论角度,分析尊道贵德在宇宙论、人生论方面的价值与作用,笔者认为道家对宇宙与人生的论述体现了自然与人二者辩证统一的思想,但又落实于“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不仅阐明了道与德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揭示了“德”是基于自然而落实到“和平”。下文继之作了解释:“故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 ,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 ,并进而证明它的作者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 ,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 ,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 ,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 ;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 ,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 ,首开排斥异己之风 ,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老子》书中的五处“自然”作了辨析。的其内涵、外延的发展演变作了探索,又对毛子哲学中“自然”与“势”。“无为”“道’等概念范畴之间逻辑关系作了考察;从而证明:老子所谓“自然”是指具体事物自生自成自律自足的功能;古今学者把“自然”当作“道”的“自性”是对老子“道”论的误解。并说明:老子的“自然”论是老子“道”论的基石。对“自然”的误解势必导致对老子“道”论的其它种种误解。只有消除这些误解。才能准确深入地认识老子哲学的理论蕴含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道可道”就是“道可言”吗 老子《道德经》开头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通常把首句解为“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者即非“常道”之意,释“可道”之“道”为言说。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任继愈《老子新译》均持此说,实为因袭前人旧注如王弼《道德真经注》魏源《老子本义》等。然而从《道德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从二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老子》首章:第一个“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意指世界的本体和本源、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第二个“道”不是言说之意,而是第一个“道”字的动词化,即体悟、发现和遵循;第三个“道”和第一个“道”的意思一样,但不是老子所要阐述的核心概念;前两个“常”并非永恒之意,而是一般的、通常的;后两个“常”也是通常之意;“玄”,一般都理解为“幽深”,但这里更应该指“微妙”之意和“否定”之法。  相似文献   

13.
“大音希声”是《老子》四十一章所提出的一个命题。它是老子用来说明“道”的特性的一个比喻语。它的字面意思是说,最完美的音乐听起来并没有声音。钱锺书解释道:“按《庄子·天运》:‘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即此意。脱仿前说一四章之例,强为之容,则陆机《连珠》‘繁会之音,生于绝弦’,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庶几乎。”①他用庄子语来解释是恰当的,但用陆、白二人之语来解释老子的“大音希声”,我们以为不确。蒋孔阳说,这一命题的意思是“最完美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是音乐的本身,这种音乐,虽然‘大’但我们却是听不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音乐的现象,它再好再美,也赶不上音乐本身”②。就是说,老子所谓的“大音”是指作为具体的乐声的本身  相似文献   

14.
中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诗·椰风。墙有茨》)中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诗·椰风墙有茨》)中之言,不可读世。所可读也,言之辱也。(《诗哪风墙有获》)诗中的“中势和“中黄之言”应当作何解释方才确切呢?毛传:“中越,内看也。“”其意为宫闲、宫廷内部。韩诗中,着写作责,释“中耕为“中夜”(《广雅})、《释文》释义同)。因而,“中黄之言”,郑笺释为“内黄之言,谓宫中所着成”;韩诗释为“淫僻之言”I《玉篇》则直接释为“中夜之言’。清人惠栋《毛诗古义》上、马瑞辰《毛诗传络通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圣哲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眚,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这几句话颇费解。有人说老子抹杀实践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是反科学的。有人认为老人轻视感性认识,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笔者却不以为然。纵观《老子》全书我们便可知:老子是极力反对背离了“道”的轻举妄动的:“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他认为“道”创生万物之后,万物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老子》第六章韵脚从音韵学的角度分析,然后着重分析“牝”、“谷”两个字的含义,以阐发《老子》的道的生成万物和作为万物之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沈善增 《中文自修》2006,(10):46-47
你知道《老子》吗? 你知道《老子)吗?我想,很多人会回答,当然。 你真知道《老子》吗?这就难说了。 说起《老子》,你可能会感到,这是一本十分深奥的书,“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云里雾里,稀里糊涂。也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仅仅五千多字,似乎包罗万象,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甚至认为读通《老子》,可以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18.
“三十辐同一毂”是帛书本《老子·道篇》中的一句(通行本在第十一章)。余明光教授在其《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第四章《老学的代表作——帛书〈老子〉》中,谈及“《老子》成书的时代”之时,征用本句,认定“‘三十辐共一毂’的车子在春秋之世是没有的,只是到了战国中期才出现,但不普遍,到了战国晚期才成为定制,据此《老子》书只能产生在战国时代,而不可能产生在春秋之世。”①笔者不能同意余先生之说,今不揣冒昧,谈出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一书对我国古代美学与文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挖掘和整理这份美学遗产不仅对理解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和文艺现象有着极大帮助,而且对建构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美学和文艺学体系也颇有裨益。因此,我不揣浅陋,尝试强说,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道常无名”与“大音希声”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的最要妙处在于“无”与“常”。依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一书是老子离衰周至关,迫于关令尹请求不得已而写成。因此《道经》开篇就郑重宣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1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史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老子所讲的“道”是个客观的精神性的本体,因此认为老子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本文从“老子明确说明‘道’是‘物’,有‘象’”、“老子确认‘道’是‘有’和‘无’的矛盾统一体”、“老子的‘道’是‘虚’,是‘气’”、“老子的‘道’没有客观精神的特点”等四个观点出发,以较为充分的材料和分析,论证和说明了老子所讲的“道”是客观物质存在,确认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也较为深刻地说明了还老子哲学以唯物主义性质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