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近义通”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同源词之间的“音近义通”、联绵词不同书写形式之间的“音近义通”以及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音近义通”。“音近义通”的原理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汇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原生阶段、派生阶段与合成阶段.原生阶段汉语词汇的音义关系表现为约定俗成;派生阶段汉语词汇的音义关系主要表现为音近义通;合成阶段音近义通现象主要存在于连绵词之中.约定俗成是音义关系理据性和任意性的辩证统一,音近义通是汉语词源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3.
对汉字的形近混用现象,有人称之为“形近义通”。本文对以往学者所举的部分义通形近字例证作具体分析,说明要判定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应从汉字的历史演变角度进行考察,弄清其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对形近字混用的其他相关问题,也提出粗略之见。  相似文献   

4.
从区别特征理论看声纽四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纽四等是传统汉语等韵学对汉字字音在声母发音方法方面所作的一种概括,这种概括已蕴含了对现代音系理论中区别特征概念的运用。通过声纽四等和SPE特征系统对三十六字母在发音方法分类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声纽四等是较为成熟的、根据区别特征原理所作的分类。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的上古声纽研究,广泛地利用了谐声材料,引进了历史语言学的新方法、新理论,与以往相比,既有材料的拓宽,也有方法的更新,并取得了诸多新的突破,在古音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训诂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形训,一是声训。形训就是所谓“据形求义”,即根据古汉字的形体构造来寻求字义。形训的依据是汉字的表意性,即之所以能够运用形训是由汉字的形义统一的造字规律决定的。形训也有其局限性:字形只是文字的外在形式,声音才是文字的内在形式。所以,训诂不能总拘泥于字形,而应从内在形式——语音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分析《助字辨略》可以窥探刘淇的虚词观。刘氏十分重视虚词的地位,他将虚词的作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助字辨略》虚词的分类,可以看到虚词的语法功能成为虚词分类的重要指标;同时刘氏已经初步具备了虚词历史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石子林 《考试》2004,(9):5-7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如:  相似文献   

9.
胡嫚丽 《教学随笔》2016,(8):149-149
自《马氏文通》以来,对于虚词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多是从意义和功能两方面对虚词进行定义。但是众说纷纭,仍无定论,其中认为虚词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作用的观点并不能得到普遍认同。通过回顾虚词定义及其研究的四个阶段,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虚词不“虚”的三条理由。首先从逻辑上说虚词有词汇意义;其次虚词的源头是有具体意义的实词;最后虚词的发展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又包括虚词具有稳固性、复音化、同义词、词义的变化、构词能力和兼类多职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自《马氏文通》以来,对于虚词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多是从意义和功能两方面对虚词进行定义。但是众说纷纭,仍无定论,其中认为虚词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作用的观点并不能得到普遍认同。通过回顾虚词定义及其研究的四个阶段,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虚词不"虚"的三条理由。首先从逻辑上说虚词有词汇意义;其次虚词的源头是有具体意义的实词;最后虚词的发展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又包括虚词具有稳固性、复音化、同义词、词义的变化、构词能力和兼类多职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钱展 《考试周刊》2011,(28):41-42
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译著时.对于如何处理原著中的比喻表达十分留意。由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语言表达、语法、词汇等的不同,以及文化、历史认同、经验等各方面的差异,如何翻译比喻表达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对文学翻译中比喻内容的处理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得到了高度评价。因此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可以说,比喻是这部小说的特色所在。然而要将其翻译成他国语言却有极大困难,因为译作不仅需要表达原句的意思。而且要保证比喻整体的形象、表现力及读者脑中浮现的意象等。英国翻译家纽马克在吸收其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从而将直译和意译统一起来。他指出.好的译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此方法在英德、英法等翻译中的可行性已得到充分证明,而在中日之间比喻翻译的可行性却未得到证明。本文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以《围城》的日译本为例,对中日文学作品中比喻翻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时珍有意识地使用声训训释医药词语名源,引自《释名》29的条声训可以证明,即使在其声韵标准中被释词和训释词音不同不近,只要意义符合其要求,仍然被当作推源声训引用;《释名》已有声训李氏不引用,而重新训释被释词,证明声训的引用仍主要受意义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何况”、“况且”、“而且”是三个常见的表示递进关系的虚词,但若对其加以细致地辨析比较的话,则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其差别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喉音和牙音(今名舌根音)由于发音部位靠近,常常互谐互通。这是喉牙音中最常见、最重要并贯通古今的语音现象,是汉语声母系统中一个非常有用的、饶有趣味的音韵学原理。本文通过21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来论证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  相似文献   

15.
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释》认为"而"作指示代词犹"此"、作系词犹"乃"、作准系词犹"如"、作副词犹"乃、才",并根据译义把"而"归为介词和连词。这些"而"的语法功能都是连接前后两个谓词性结构,是连词。《墨子虚词用法诠释》忽略了"而"的语法功能,用强赋实义、翻译的方法,对"而"做出的词性归类是值得商榷的。《墨子》中的"然而"大部分都不是凝固结构,"而后""而况""而已""而已矣"都是词与词的组合,《墨子虚词用法诠释》把它们都归为熟语也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以"以"的演化为例,从动态的角度论及虚词内容和形式的演化发展,探讨汉语虚词由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英语单词中的“there”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词,作为虚词的”there”也让学生们觉得十分熟悉。但在将含有虚词“there”的英文句子翻译成汉语时,学生们往往是似乎熟悉,却又不甚了了。因此特将其译法作一归纳,以便大家对其有一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少年读者》2009,(12):4-5
“日”字是由太阳的外形加一点构成,最早写成“ ”,意思是“能发光的太阳”。 “日”可喜欢交朋友了。瞧,他今天举办了一场舞会,好朋友们都来捧场了。  相似文献   

19.
从“喜”得声的形声字中,按其所含有的共同意义可分为两大组:一表喜悦、快乐;二表光、热。本文通过对这些形声字的词义进行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上了解“喜”词族,揭示其系统性,由此加深对词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是”为判断动词。然而在古诗文中,“是”的词性多样,用法灵活,其义虚实兼有。现将其用法归类整理,分述于下。一、作近指代词。此类用法最为常见,可指代人、事、物、时、地等等,表示距离说话人较近。常译为“这”、“这些”、“这个”、“这种”等等,可作主语、宾语、定语。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