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知和体验。基于美汉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英汉语中“脸、面”词义演变的多义网络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围绕其中心意义(即典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在两者的词义延伸过程中,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导致英汉语中“脸、面”的词义范畴出现文化个性;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脸、面”词义的概念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交互式、交际性的认知活动,将翻译练习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真实、自然的交际语境中通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实现交际目的。通过分析“翻译”与“交际”目的的一致性,本文分别从“跨语言转换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社会和文化敏感度”三个方面论述了翻译练习在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具体的课堂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以隐喻和转喻理论为基础,对汉语和西班牙语中的两种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明确颜色词在中国和西班牙不同的内涵及象征意义,比较分析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基本语义结构。有助于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窥.从俄汉常用颜色词中的黑色、白色、红色和黄色入手,对俄汉颜色词的隐喻文化认知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凸显俄汉语言的民族个性以及文化差异,进而促进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本丈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棱柱形模式"证明了汉语和日语均存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连续体";通过考察与空间场所有关的日语惯用语及其汉译,明确了日汉在空间转喻、空间隐喻上存在三种对应倾向,并进而指出"认知激活"和"规约性"是造成上述对应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7.
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与思维方式,本质上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特点。在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以转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适当引入转喻理论,帮助学生树立转喻思维,将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步提升。通过转喻理论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从跨文化交际意识入手,通过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最终实现思想情感的跨文化交流,是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正是这种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隐喻与文化息息相关,是文化研究、尤其是价值观研究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表达式的异同,试图揭示隐喻与文化模式之间的关系,探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认知理论的视角,笔者通过对比汉蒙语颜色词“红”的认知语义,揭示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汉蒙民族跨文化交际与汉蒙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也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从隐喻的认知出发,探讨隐喻在共同的认知基础上,英汉两种文化呈现出共性的同时,由于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对隐喻的探索,有利于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基于认知理论的视角,笔者通过对比汉蒙语颜色词“红”的认知语义,揭示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汉蒙民族跨文化交际与汉蒙语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中大部分的表达都是隐喻的。隐喻来源于人们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同时也受制于环境和文化。“火”是英汉语的基本词汇之一,英汉语中“火”的隐喻意义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中“火”的意义进行对比分析,能够进一步验证人类的认知来源于身体和生活经验的观点,揭示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13.
认知隐喻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进而得出译者必须熟悉两国文化, 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认知过程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完成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汉英语言中有许多惯用语用到了颜色词.但这些颜色词大多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本文运用Lakoff&Johnson关于惯用语产生的认知机制的观点,试分析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常规知识等三种认知机制在惯用语中颜色词的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琪 《海外英语》2016,(4):165-166
对97名高中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语言运用调查发现,高中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同时存在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其中,语言语用失误分为三种:惯用语误用,套用母语结构,将汉、英表达方式等同;社交语用失误表现为混淆免费品与非免费品和对权力距离认识不当。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到本国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惯用语,本文分析了惯用语对学习日语的益处,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出发,以人体词汇"头"以及惯用语为例,探讨认知语言学中对日语惯用语教学的应用,希望对日语学习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它反映了人对事物的认知。语言中普遍存在隐喻的现象。隐喻不仅是体现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语言性工具,而且是人们形成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所以最能体现文化的差异。我们能从隐喻表达中学习到文化,同时只有学习目的语的语言文化才能理解隐喻,提高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讨论的焦点。体验哲学是后现代哲学的最新发展,它强调身体经验对语言表达的基础作用,认为隐喻与人类思维、认知、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体验哲学视域中英汉词汇隐喻现象及其理据的异同,探讨了它对英汉语言交际的影响。英汉语言学习者应多接触目标语的民族文化,以增强对目标语词汇隐喻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隐喻和转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人类思维的反映和认知世界万物的工具,是人类通过事物间的相似性、象似性和关联性从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隐喻和转喻涉及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中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手语。由于手语是视觉性语言,因此一切非视觉概念的表达最终都必然以视觉意象作为归宿。该文以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手形词典为基础构建中、美手语词汇图库,并基于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视角,运用隐喻和转喻理论对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进行比较、分析,展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并进一步阐明了中、美手语比较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维汉大学生由于受其自身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跨文化认知、情感与行为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维汉学生交往频度、语言能力以及文化学习有关系。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培养维汉大学生跨文化认知、情感与行为能力的策略:推行跨文化交际教育,倡导开放、包容的文化学习观念;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创造有利于维汉学生跨文化沟通的环境与氛围;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让民族文化与跨文化沟通课程走进课堂;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鼓励其在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