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民主报》——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报,也是南方局、地下党领导下的一个民主舆论阵地。它在发刊词中就表明:它是“民主同盟的言论机关……但不限于只代表民盟这一政团的意见……是一切民主信徒的共同的工具。”《民主报》,1946年2月创刊于重庆。第二年,1947年2月被迫停刊,存在仅一年。《民主报》诞生在抗战胜利、民主革命运动高涨声中,而夭折在国民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面前,是一叠白里泛黄的报纸。有些是铅印的,很多是油印的。这是一位同志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秘密发行,对广大进步学生有着很大影响的《学生报》。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二年初,敌后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日本侵略者在其占领区大搞所谓“治安强化运动”,企图巩固它在占领区的血腥统治。为了揭穿敌人的阴谋和各种欺骗宣传,向敌占区人民报道国际和国内形势的眞相,进行抗日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就,中共中央晋绥分局  相似文献   

4.
《立报》是抗日战争之前在上海风行一时的一张小型报纸,从1935年9月20日创刊,到1937年11月25日因上海沦为“孤岛”而被迫停刊,前后只发行两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声誉却盛极一时。直到今天,新闻界中从当时过来的人,谈起《立报》来,觉得它确实办得不错,在办报的方针、报业管理、编辑采访、推销发行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立报》积极鼓吹抗日救国,要求民主、进步,使得这张“小报中的大报”能够盛行一时。它的销数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曾高达20万份,超过了当时的《申报》和《新闻报》。  相似文献   

5.
(一)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兵进入上海英、法租界。上海青年不愿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屈辱的生活,纷纷投奔抗日前线。我和同学们一起离开上海,奔向解放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前些日子有些同志在研究报社的机构改革,曾对一些报社进行调查,发现几年来报社职工人数增加很快,多数省一级的日报超过了五百人,有的已突破千人大关,而且有与日俱增的势头。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了。一张日出对开四版的报纸该设置多大规模的机构?以多少职工为适度?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报社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1940年春,我带着一家人从新疆回到重庆,草草地在天官府街的一座小院里安了家,便四处奔走寻找工作。没想到这个小窝也没能保住,一次敌机的狂轰滥炸,毁掉了天官府街的这条小巷。就在这时,钱俊瑞同志打算把家眷送到江北寸滩乡下,我也就同他一起把我的妻女送下乡,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自己则借住在重庆市的朋友家里。  相似文献   

8.
1940年春,我带着一家人从新疆回到重庆,草草地在天官府街的一座小院里安了家,便四处奔走寻找工作。没想到这个小窝也没能保住,一次敌机的狂轰滥炸,毁掉了天官府街的这条小巷。就在这时,钱俊瑞同志打算把家眷送到江北寸滩乡下,我也就同他一起把我的妻女送下乡,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自己则借住在重庆市的朋友家里。一天,范长江同志来找我说,打算介绍我去《新蜀报》工作,并向我简单地介绍了这家报纸的情况。《新蜀报》是四川地方势力办的报纸,和四川军阀刘湘有关系。总编辑周钦岳是四川省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周钦岳早年曾赴法国勤工俭  相似文献   

9.
皖南事变后,重庆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逮捕进步爱国人士的事情不断发生。在安排邹韬奋同志化名离开重庆后,周恩来同志又要我离渝,去海外从事宣传工作。我1941年8月离开重庆,由公路经桂林,转乘飞机到香港。  相似文献   

10.
(一)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大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从此建立了经常的联系。他在解放后告诉我说,我到昆明,是  相似文献   

11.
(一) 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人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神州国光社(以下简称“神州”),这朵出版业的小花,从她诞生起就有过绚丽和繁茂,随着时代的巨变,她终于被“嫁接”而消失,结束了她从1911年诞生起历时43年的历史.1949年10月,“神州”经理俞巴林在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后回沪时带回来柳亚子先生专为神州社写的一首诗,诗云:“四十年前旧国光,鸡鸣风雨曾相望,抱残守缺宁志愿,民族精神顿发扬.国魂终达奠神州,亿地劳民  相似文献   

13.
广大的读者讀重庆《新华日报》,都只讀到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这天的,以为这是最后一期报。事实上,我們还編輯了二十八日的报紙,并且印刷了二百多份。只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封閉报社,这期报紙沒有同广大讀者見面。据我的記忆,这期报紙的重要消息是萊蕪大捷活捉蔣軍最高指揮官李仙洲,重要文章有延安解放日报社論《剝开皮来看》。  相似文献   

14.
《盐阜大众报》是在党的整顿三风,特别是在毛主席的《反对党八股》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光辉思想指引下,在地委宣传部长王阑西同志的积极支持下,在主编赵平生等同志和广大工农干部、农民群众密切结合的刻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她以“大众化”、“通俗化”闻名于当时华中和全国各个根据地。1946年10月到1949年7月我在《盐阜大众报》工作,可以说经历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在这个时期,特别是在1947年12月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深深感到有以下几点是值得回忆的。  相似文献   

15.
1935年9月,上海创刊了一张特色鲜明的四开小型报——《立报》。为它的诞生打响第一炮的总编辑,就是当时被誉为编辑全才的张友鸾先生。当年,在立报编辑部里集中了一批颇有名望的编辑记者,如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作家谢六逸,著名报刊连载小说作家张恨水,擅长写小评论的老报人严谔声,以及中共地下党员、新闻宣传多面手恽逸群等。在外勤记者中有谢六逸的高足舒宗侨和熊岳兰,以及熟悉文艺界情况的钱台生、张常人等。正是这些为国家、民族灾难而痛心疾首的爱国报人  相似文献   

16.
回忆拂晓报     
拂晓报创刊于一九三八年九月三十日,是新四军第四师的前身——游击支队政治部的机关报。油印四开,开始是不定期出刊,稍后,努力做到了三天一期。游击支队奉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由河南确山县竹沟镇革命老根据地出发,向河南东部敌后睢、杞、太(康)等县挺进,拂晓报即于誓师东征前夕创刊。此后,随军转战于豫、皖、苏边区及淮北地区。拂晓报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初期,虽然印数有限,  相似文献   

17.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开城附近的板门店举行。为了报道停战协定的签字以及以后的战俘遣返、军事停战委员会及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大批中国记者云集开城。为了有效地组织好大家的采访活动,满足国内报刊及对外宣传的需要,从1953年7月成立开城记者团,到第二年春节后缩小为开城记者组而结束。我是在金城前线采访了  相似文献   

18.
最近参加编写人民日报史,我翻阅了自1964年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以来十几年的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感触良多。这项宣传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为党报史上所罕见。那时候,全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山区平川,江河草原,处处学大寨,人人谈大寨。一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竟然名扬全国,新闻媒介有其“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新闻队伍中的一支,我们是怎样书写这段历史的?我自己又是怎样想、怎样干的?我一边翻报纸,一边苦苦地思索。当然,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历史条件,尤其在“四  相似文献   

19.
1983、1984年,承德群众报社报史工作组的同志两次来找我谈解放战争时期热河办报的情况。他们把谈话记录整理出来,并作了许多注解,还复印了许多当年的报纸原件给我,使我能够写成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抗日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产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新闻作品,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人们。我们特请两位老记者回忆那令人难忘的新闻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温故而知新,从中再受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