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错误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要革‘讲’的命?”话题发表(见本刊2005年第2期)后,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纷纷来稿参与讨论。从这些来稿看,对新课程教学还要不要讲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问题是如何理解讲授及如何讲授,对此许多老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但对《“错误”的以诗解诗?》课例的评价,依然分歧很大。对于某一堂课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些争论背后的一些思维假定。比如,大家都认为讲授是必要的, 实际日常教学也多以讲授为主, 可为何在评判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精神时,又往往以讲多讲少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呢?为什么总是把表面上“讲”多了一点的课定义为反新课程呢?为什么许多教师反映,在新课程的公开课上,执教者宁愿追求虚浮热闹的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而拒绝必要的、精彩的“讲”呢?这些看似悖谬的现象提醒我们,可能是我们思考教育的某些思维习惯、理念假定出了问题。 我们刊发以下几篇文章,不过是给大家关注并反思影响我们教育行为、看法的思维假定提供引子罢了。愿更多的人以梁启超式的自我解剖精神——“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澄清、揭示、检讨我们过去不曾意识到的思维假定。  相似文献   

7.
曾听过一节英语复习课,大概环节是:“复习单词——复习短语词组——重点句型——语法讲解——课后补充作业。”整堂课就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偶尔教师提问几个学生,整堂课的气氛较为沉闷。下课后,我调查几个学生,让他们对这堂复习课发表看法。有的说:“这些内容我们基本已掌握,不必再浪费这么多的时间来复习。”有的说:“虽然是复习得很详细,但我们仍不知道在讲什么。”……学生的回答无疑给我们教师敲响了警钟。那么,如何上好英语复习课呢?就我自身的教学体会,在此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学》2007,(7):102-104
在新课程理念下,市教委推出“862观课、评课”活动,给教师如何实施新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参考。如何发挥这些课堂实录资源,是我们在教研活动设计前首先考虑的问题。这次的课堂实录设计的理念比较新,给我们如何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是不是有必要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呢?我们感到由于这些课的教学模式、课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还是不会呢?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而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觉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的越多,其实大家也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成立。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看法"少教多学"的积极意史。  相似文献   

10.
讲授与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所以,“讲练结合”的方法无疑是各科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如何运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大家却有不同的做法。以制图课为例,有的提出“多讲多练”,有的提出“精讲多练”,有的提出“精讲精练”等等,不一而足。那么,什么是最  相似文献   

11.
何泗忠 《教师》2008,(5):51-52
2007年9月,我校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改革伊始,学校就确立了“课堂主渠道为落脚点,学科教研活动为主线,学校全面启动为面”的新课程改革实验推进思路。为了有效推动教师参与课改实验,学校实施了“六个一”教师新课程上岗实践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观摩一堂课,备好一堂课,说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评好一堂课,反思一堂课;初步形成了“听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反思-改进”这一良性循环机制。在连续3个多月的跟踪听课、现场研究、即时讨论中,大家的问题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2.
应去除什么样的“热闹”——冷观数学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闹”也许是新课程给课堂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但“热闹”是有优劣的。“沉闷”远离我们而去,是否生机与活力就真正来临呢?“热闹”之下,是浮躁,还是深刻?这些都需要冷观与静思。本文以数学课堂的若干教学片段为例,谈点看法,与大家商讨。案例A:“分类”教学片段教室被布置成  相似文献   

13.
在我校的部分同学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们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学们回答说:“在政治课上,套话一大片,同我们的疑团不沾边,兴趣从哪里来?”同学们的话是有道理的。近年来,我在讲授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简要地谈点看法和体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搞了30多年,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在同学的思想上存在着一大堆的问题。他们问:为什么我们的国民经济不能稳步地发展?为什么至今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下?为什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这一个个疙瘩,悬在大家的心头。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还  相似文献   

14.
熟悉教材,组织教材,讲授教材,巩固教材,是教学工作中的四个环节,而关键一环在于讲好每堂课。怎样才能把课讲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以为有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5.
诗有诗眼,画有画眼,一堂课也有“课眼”。“课眼”就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聚焦点。揭示课题即是引导学生聚焦“课眼”。巧妙地揭示课题,能起到激趣引新、突出重点、启迪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们讲《教育学》时,有相当多的学员认为,“课程”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教学内容”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有关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的行政官员与学者专家们的事,对一般教师仿佛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看法很不全面,是对“课程”的误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只有一门教育学,后来虽增加了一门教学论,却并没有讲课程论,大家对课程论这门科学十分陌生,对它的基本概念和外延内涵也都还不怎么清楚。  相似文献   

17.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就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如何将课讲“巧”讲“活”,就大有文章可做,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致力于该方面的尝试,我的体会是: 巧布局 一堂课犹如一盘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一堂成功的课首先得力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体布局。在讲“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时,在课前我做了这样的设计:以“人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为发端,导入新课,引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商品逻辑抽象图”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商品的定义,以“千差万别的商品为什么可以相互交换”为疑点,讲授商品的价值,以“任何商品的价值均无法自身体现”为诱饵,引导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当前仍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校的教师要不要讲求讲授艺术呢?对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些教师认为: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只要有学问,学术水平高就能讲好课,用不着考虑什么讲授艺术。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偏见。知识贫乏、学术水平太低,要讲好大学的课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学术水平并不低讲不好课的却不乏其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是“讲读”。讲读,是一个内涵不确定的概念:““讲”,究竟是谁讲?为什么讲?讲什么?怎样讲?“读”,又是谁读?为什么读?怎样读?“讲”和“读”的关系又是如何?……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讲读模式所无法回答的。“讲读”概念的模糊性,根源于人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模糊认识。从本质上说,“讲读”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中心”论,所谓“讲”,实际上指的是教师的讲授。许多年来,虽然反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学生始终无法摆脱受动者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讲读模式造成的思维定势,使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调整传统的师生关  相似文献   

20.
曾听过一节英语复习课,其大概环节是:复习单词——复习短语词组——重点句型—一语法讲解——课后补充作业。整堂课就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偶尔教师提问几个学生,整堂课的气氛较为沉闷。下课后,我调查了几个学生,让他们对这堂复习课发表看法。有的说:“这些内容我们基本已掌握。不必再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