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社会转型期学校学生品德水平“一再”滑降的严峻现实出发,在对学校传统德育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底线”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新途径,并提出了“底线”教育的四种模式:环境陶冶模式、榜样身教模式、专业德育模式、能动自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下简称《大纲》)明确提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即将跨入21世纪同时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的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进行科学考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大学生德育考评科学化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下简称《大纲》)明确提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即将跨入21世纪同时面临知识经济挑战的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进行科学考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大学生德育考评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德育考评,就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表现进行价值判断。首先,德育考评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注重对测定结果的解释、分析、评论,而不只是对…  相似文献   

4.
《小学德育纲要》中有关“德育培养目标”的论述明确提出:“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五爱’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他们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这就指明了小学德育培养目标要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初步基础。在培养的教育要求上,我们将小学生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集中表述为“三个”初步学会,即学会坚持原则,学会自我调控和学会自我评价。根…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中小学德育大纲》也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每二个教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目标定位于少数社会楷模才能达到的高尚品德,存在要求过高的问题。德育目标定位应从强调“少数社会楷模具备的高尚道德”转变为“正直优先,兼顾高尚”,这种定位的理论依据:一是伦理学中德性论和义务论的分歧,二是教育中优秀和合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8.
我在辅导学生阅读《景阳冈》这课时,有个学生突然提了这么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作者要称‘老虎’为‘大虫’呢?”这个问题把我给问住了。说实话,《水浒传》我看过,《景阳冈》我教过,辅导课我也备了,怎么就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呢?真是“大意失荆州”。怎么回答学生呢?我如牛负重。“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待我‘研究’一下,再作解答。”我表扬了那个学生。其实,说是在表扬,倒不如说是在婉转地“脱逃”。  相似文献   

9.
2005年初以来,民间对“问题教育”的诘问,已追溯到“人的教育”的缺失。先是云南大学广西籍学生屠戮四名同窗的“马家爵事件”曝显于天下;继而敏感于3亿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层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文,敦促防止“各种消极因素”侵袭未成年人;当下,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张榜天下。 2005年,备受读者和全球主要报刊、通讯社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主流期刊《南风窗》称:“我们在为官方即将启动的德育行动喝彩的同时,将探询的视角放置到以纯民间方式运作的‘新教育实验’,将调查的笔触延伸到以老鼠会方式诈人钱财的大学生传销客,我们不想重复日日可见的‘问题教育’的现状,只希望展现‘新教育实验’在中国的复兴,以及一群理想主义者试图从源头上救赎中国教育危机的努力。” 2005年,以其坚守责任、理性、良知的形象著称的《南风窗》,将“新教育实验”命名为“新希望工程”,不仅在于主张“人的教育”的“新教育实验”,在为失学儿童找回书包的希望工程暂告结束的今天,已然是希望工程的升级产品, 还在于“新教育实验”一边放飞中国教育的新希望,一边以爱因斯坦言犹在耳的声音警醒我们,要避免获得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一只受过良好教育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0.
德育课程是一门以生为本、以校为本、以生活为本的活的课程。但在实践中,原有的德育课程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德育目标定得过高,学生不易理解;品德、心理、班队活动的课程内容有重复,比较零散,缺乏系列性和综合性,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课时安排不充裕:教育方式仍以“说教式”、“灌输式”为主,轻体验,轻实践。教育效果不理想。如何以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综合德育课程体系?这是解决德育课程存在问题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中的智育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中学德育大纲》也明确指出:“各科教师要教书育人,结合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时代是学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英语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性格、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等责任。因此,英语教师要抓住高中这一关键阶段,有效利用英语课堂这一主要渠道,使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提升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
当了半辈子老师,自命清高。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就是平时所深恶痛绝的“行贿者”。王几红的一篇《教师“贿赂”学生现象的社会学剖析》(《江苏教育》 2006年第1期)列举教师行贿学生的“五种形式”,并说:“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在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70%的人有过向学生赠送小礼物或封官许愿的行为,一半以上的人有过对难以管理的学生迁就和降低要求的经历。并且发现,学校办学声誉越好这种现象越普遍,在少数名校里,几乎所有的青年教师都进行过这种‘贿赂’行为。”文章观察生活细致,分析问题全面,引经据典充分,遣词造句也很委婉得体,但我仍然感到很惶恐!我要自首,我要坦白!我就是那个“贿赂”学生的教师!  相似文献   

13.
要将学校德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不仅需要唤醒学生的幸福体验,找到德育本身存在的价值,还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驱动力”,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更要找到德育与其他方面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高恒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及才能,全面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  相似文献   

15.
自上古虞舜而下,“德”一直被视为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至春秋以后,诸侯雄起,教育盛行,“格物”、“修身”则成了教育的第一要务,于是,《大学》的开篇便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明德”在育人中的地位之重要。关于“德”,《辞海》上的释义为:“①道德,品德。如:美德,德才兼备。《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也。’②恩德,好处。《国策?魏策四》:‘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③感德。④事物中的属性。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实、德、业三,各不相离。’⑤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具体事物从…  相似文献   

16.
品德心理结构是德育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它对研究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处在人生道德启蒙阶段的幼儿期,其品德心理结构有何特点,如何使德育过程更好地适应这些特点,以取得最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外的心理学理论,往往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美国心理学家柯汀斯(W.M.Kurtines.1984)等在《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一书中提出:“纵观品德的研究,一般都将它分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大都也持这样的观点。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  相似文献   

17.
我省虽然在上个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但“普九”的程度和水平都还有待提高。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十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把‘普九’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普及、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实现‘普九’的贫困地区要按规划实现‘普九’目标;已实现‘普九’的农村,重点抓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本刊本期推出《无坚不可摧》一文,着重推介泸溪人民抢抓住机遇,“以扶贫促‘普九’,以‘普九’促扶贫,”实现“普九”扶贫并举攻坚的经验,相信对各地是个借签…  相似文献   

18.
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习《识字7》。按照我的设计,学生学习记忆生字“情”。我问学生:“同学们,这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的呢?”生:“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的,我们学过了竖心旁,再加上一个‘青’草的‘青’字,就是‘情’字。生:“我是用‘比一比’的方法来记住的。我用学过的‘清、请’来与‘情’作比较,它们只是偏旁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有一段 时间,班上个别学生迷上了社会上出售的不健康小报。 怎么办?我知道简单的批评是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于是我在课 堂上对 学生 们说 :“既然 有同学喜欢读 这种小报,我们就不妨去买几份来‘鉴赏’‘鉴赏’!” 学生们 先是一愣,随即便心领神会。 第二天 ,学生们对着几份小报剖析起来:从 《浴盆里的女尸》、《 荡 妇 苦 肉 计 》等“ 小 说 ”到《 外星 人 劫 持 女 郎 》、《 会 说 话 的 肚皮 》等“ 科 普 知 识 ”…… 通 过 剖析,大家认识到,这些“小说”根本算不上 文学作 品,而所 谓“科普 知识”更谈不 上半 点科 学气…  相似文献   

20.
鲁洁教授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德育理念的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其实,“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按照过去那种学科逻辑的体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构建的。《品德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