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在丰富居民生活、规范居民行为、增强社区凝聚力、协调居民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浅析群众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众舞蹈是群众文化当中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舞蹈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章对群众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文章对社区文化建设谈了几点认识,以期创建和谐社区.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发展.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文章对如何活跃社区文化建设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志强 《职业圈》2013,(12):130-130
企业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社区文化的建设能够为建设和谐电力企业做贡献,在新时期加强电力企业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服务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
孙善辉 《生态文化》2007,(1):I0002-I0002
黑龙江省十八站林业局根据本局独有的历史地位和特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力推进驿站文化,廉政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文化兴企”之路,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授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社区的治理工作愈发重要。探寻适合各乡村社区特色的治理模式成为乡村社区发展的重点,文化路径成为了其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立足乡村社区的现实条件,解决乡村社区治理中的矛盾,根植乡村文化认同,以乡村物质文化建设为抓手,以行为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障,借鉴城市社区治理的先进经验,探索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乡村社区治理文化发展之路,是当前乡村社区治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区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城市文明的象征。三亚作为旅游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宣传本地文化吸引游客和城市文明建设的双重作用,既是城市建设的象征,也是打造旅游品牌的组成部分。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提升三亚社区文化,不仅需要当地政府努力,也需要当地高职院校为社区建设输送人才。  相似文献   

9.
连宇 《文化学刊》2023,(4):166-169
文化自信是对一个国家本土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可与肯定,是对未来本土文化发展的一种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是唯一没有间断传承古代文明的国家。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包括了音乐文化自信。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历史非常悠久,根基深厚、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几千年来深厚的音乐文化渊源和历史底蕴,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0.
刘湘云 《职业圈》2012,(3):12-12
社区文化建设事关千家万户,需要大家共同想、共同办、共同参与,因此树立共同理念非常重要,先进的、切合实际的共同理念则是确保社区文化顺利进行的理论前提。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社区博物馆自引入以来,一直被理解为一种保护地域文化与生活的乘载工具,对经济议题缺乏研究,使我国社区博物馆实践普遍充满挫败感,直接导致社区博物馆理念在我国的不适与质疑。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社区博物馆与内生式发展理念的融合研究,从背景解读,理念的载体、进化、本土化及其彼此关联进行分析,提出了社区博物馆理念架构下的内生式发展是我国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形式,并结合日本乡村地域创生实例以期对我国本土化实践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全村2177人,有115个姓,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全村人养蜂、种柑橘,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同奔小康,共谱和谐曲。  相似文献   

13.
传统民居是指按照传统方式建造的具有地域性或民族性特征,供家庭或家族居住使用的民间建筑。以清朝至民国时期甘南藏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梳理、比较、分析认为:甘南藏区传统民居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有帐篷、板屋、碉房、土木平房、土木二层楼房等多种形制的建筑风格;甘南藏区的居民由于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在发展演变中表现出传统型、混合型以及商业型3种模式;藏族传统民居具有地域适用性强、多功能的土平屋顶、建材多就地取材、民居内部格局深受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城市夜间经济的良性发展是体现城市活力以及实现"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基于百度POI和百度热力值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分析法,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城市夜间休闲服务水平与活力度的匹配分析,研究发现:(1)南京市夜间休闲服务水平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分布格局,由中心到外围,夜间休闲场所的高密度区面积逐渐变小、分布逐渐分...  相似文献   

15.
响应山地空间特征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容量下降、绿色产品供给不足、风貌特色趋弱等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困境。公园城市作为重要的人居环境建设理念与模型,是营造美好城市生活的创新途径。基于公园城市理论溯源与多元途径探索,对标建设目标与实践路径,针对山地空间特征制约下的地域城乡风景彰显不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较低、山地社区活力品质趋弱等问题,提出城乡一体背景下的区域风景建构、山地水绿交融下的局地生态优化、立体组团式的市民休闲空间布局等建设策略,以期对不同地域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6.
景观地图与社区地图作为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工具,能够帮助人们阅读本地景观、展示地方价值、识别发展问题,同时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乡村遗产价值传播。地图工具伴随生态博物馆实践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意大利实践中的地图工具进行理论研究与案例解读,总结经验要点,并结合国内实践相关问题,提出促进国内生态博物馆建设以及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启示:地图工具能够有效增强居民对本地景观价值的意识;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不能忽略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议题;生态博物馆实践中应有更多文化景观视角研究的介入。  相似文献   

17.
18.
李佳 《中国名城》2020,(3):69-73
分析介绍生态敏感性评价技术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分区规划当中遇到的问题。从风景美学角度与风景区利用角度,将基于纯自然要素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景源价值、土地利用、居民社会、道路交通分布等非自然要素相叠加,重新构建评价模型体系。并通过其在河南林虑山风景区规划的实际应用,对保育分区进行二次校核,同时将生态敏感性评估结果与地块建设控制进行对接,为游览设施规划、基础工程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等开发建设的实际决策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北京老城胡同是道路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区域天然就是"小街区、密路网".机动化的发展在方便胡同居民出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对胡同交通的研究应以协调现代化生活与历史文化保护为目标.在梳理北京老城胡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交通出行特征,对目前存在争议的胡同交通功能定位、在城市道路体系中的地位、交通管理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Olfaction has been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least studied of the senses. This has certainly proven true in Communication. This project applies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role that olfaction plays in the cultural meaning systems of two speech communities: residents surrounding the Gowanus Canal and bereaved parents. The cultural hub used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olfaction in both speech communities is feeling. The analyses illustrate how emotions are tied to associated sensations and further become activated through radiants of dwelling, relating and acting. The analysis also shows how olfaction may serve to unify and separate members of a communit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encourages stretching the boundaries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by examining the less studied physical senses and the boundaries of Cultural Discourse Analysis by providing distinctions that others can incorporate when examining feel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