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自由,曾经是一种解脱,现在却成了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人们在享有现代自由的同时,亦在忍受分离感、孤独感、无意义感、无能为力感等痛苦。面对这一现代自由的悖论,文章指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两条路: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勇敢地面对。作为一个满怀希望而又有理性的思想家,弗洛姆试图用“爱”来消解现代自由的悖论,因为“爱”既能克服现代自由的弊端。又能保存人的自由与个性独立。  相似文献   

2.
从王瑶的第一本相对完整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到今日繁多的文学史书籍,近六十年来关于1940年代女作家张爱玲的论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考究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的经典化过程的同时,也发现了文学史书写、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明 《山东教育》2004,(16):10-10
那天,我跟自己对话———关于教育。问:孩子的作业多吗?答:多,太多!问:那,多少才合适呢?答:几乎没有。问:那小孩子不会怎么办?答:降低标准或慢慢来。问:你指的是多大的孩子?答: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问:孩子不写作业,干什么去呢?答:读书、上网、郊游、逛书店、去博物馆,跳舞唱歌、弹琴弈棋、学画习字,或是以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玩,无所不可。当然,也可以写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如果他喜欢。问:这样是不是太自由了?答:这正是孩子们所期待的,也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自由———精神的、物质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本评价鲁迅和郭沫若相拟的成长道路,共同的革命本质,使他们在共产主义旗帜下由分岐而汇合起来,成为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国家,如何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创造新的思想因子,以及如何对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成为这一时期美国知识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掌握舆论和思想话语权的知识界转变的完成促使政府及时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过渡,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局面。这对于我国研究社会转型与知识界的互动,以及处理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无疑提供了一个参照价值较高的个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日记体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克 《天中学刊》2002,17(1):58-61
日记体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展现了多种文体形态。日记体小说作为第一人称的变格,忠实于真实的人生感受,在对心理真实深入开掘、执著于心理宣泄功能的同时,又不断将触角伸向更深广的现实生活,从而形成了文体记忆与现实人生形态之间极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第一个白话文杂志:《青年杂志》。陈独秀于1915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并担任主编,第二期改为《新青年》。这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第一次真正伟大的革命是五四文学革命。它开始于1917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自由与秩序”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和实践的主要矛盾和主线。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自由”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学政治自由、大学经济自由、大学文化自由三个方面;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秩序”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学政治秩序、大学经济秩序、大学文化秩序三个方面。在实践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是围绕“自由与秩序的张力”展开的。国内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一种“大学”本位的研究,建议加强“制度”本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其人其文相映成趣,构成了现代女性文学史上一道艳丽的风景,无论世人褒贬如何,她都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首先,她的小说艺术性超越了以往所有女性作家,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以怪诞艳异苍凉为审美基调,开辟了女性写作的新天地;其次,她以女性自身特有的敏锐与感悟,脱离了种种主流意识形态加于女性书写的限制,顽强独立地用女性视角剖析女性精神世界,挖掘出女性心灵阴暗造成的女性悲剧,从而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张爱玲的出现,一方面是对五四以来现代女性书写的一次全面突破与完美终结,同时又开启了女性写作新世纪的大门,成为后世女性书写的又一典范.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最高目标。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其独特内涵,在马克思看来,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人的自由就是能够赋予意义的自由,而这种“赋义”的自由表现在人们所说的经济自由、政治自由、思想自由、社会自由等方面,而所有这些方面在现代社会都面临着挑战。检讨现代西方社会的自由观以及所受到的现实挑战,从而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作指导为我国构建现代自由提供资源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其以“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视角为关注点,摆脱了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唯“阶级论”是从的理念.“现代”一语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价值取向变化的标志.“现代性”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应用凸显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论文是从高校教材编写和适用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有关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文章认为,编写新教材,不但要有特色,有新意,还要注意理论观点的成熟、合理及公共性原则。文章列举了部分实例,并建议教材编写者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作家作品、文艺思潮及各种文学现象,尽量避免简单化、片面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在承袭了前20年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思潮史、思想家、学术史研究、引进社会史研究范式及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以2000年以后《近代史研究》与《历史研究》为主要考察对象,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了回顾,进而展望了今后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4.
面向21世纪,高校中国现代史教学应注重介绍学科研究前沿和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及其查找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兴趣;应注意运用和向学生传授新的历史研究与分析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历史事件的生动记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尽可能采用西方国家流行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展课堂讨论,增强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当将社会史的内容和现代化理论、历史社会学的观点溶入课堂教学之中;还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讲清当前的某些热点问题的历史真相和来龙去脉,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课程改革正向着跨文化、跨学科、跨国界的大趋势发展,每隔5-10年便有一次大的课程改革出现,每次改革都是在某种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每种课程理论总是在学科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之间表现出某种倾向或某种整合,同时又体现出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发展特征.现代课程理论的发展对中国语文课程观念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基础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本位课程、语言本位课程,改革开放以后崛起的能力本位课程,还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生活本位课程,都受到国外相关课程理论的影响,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16.
宋元通俗叙事文体的发展史即中国俗文学文体的演成史。徐大军的《宋元通俗叙事文体演成论稿》通过对文本演成的细密梳理,对元杂剧等文体文本的演成进行了详尽剖析,去除了传统认识的种种遮蔽,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历史学为基础又负有特殊责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搞好这门课的教学与研究,需要丰富、鲜活的史料作基础,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史料学功底.本文试图从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的特性和需求入手,梳理相关各类文献史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并就如何利用史料解决教学和研究中的实际问题等阐述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被遗忘和被发掘的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在从古典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人”到90年代“欲望人”的历史链条上,张爱玲小说表现的是一个有着旧中国印记、同时又带有欲望倾向的“现代人”,她和她的作品因此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张爱玲同鲁迅在历史精神上的连接与分离,显示了文学对“人”的探求在人生另一面上的推进,从而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奠定了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异动和"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化体系渐趋瓦解,儒家价值观念和教化思想也越来越招致激烈的批判。反思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对于深刻理解现代性教化的兴起和全面把握中国现代学校变革的文化走向显然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20.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 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众化”问题的歧见;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加速向“左”转,“大众化”被等同于“普罗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因此,五四至抗战期间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内部实际上具有一个“双重指涉”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