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月。豫西北某部礼堂,干部任命会上。某团报道骨干、西北刊授学院学员、战士毛卓被破格提干,任命为宣传科宣传干事。成为该部自一九八○年全军干部提干制度改革以来,第一个直接从战士中提拔为干部的人。毛卓是一九八○年入伍的战士。入伍前,从没踏过新闻这个“门槛”。来到部队后,他被部队火热的生活所激励,决心拿起自己的笔为干部战士讴歌,当一个“土记者”。  相似文献   

2.
在驻疆某师,提起政治部主任陈作明,都称他是“实心眼”主任。这里撷取的是他务实求真抓报道工作的三件事。抓实“宁可一篇稿子不见报,也不能加水分写失实虚假的报道。”这是陈主任时常提醒报道员洛守职业道德的警言。一次,战士小张写了篇某连长兄弟般爱兵的通讯。文中说连长每月为战士家写信30多封介绍其成长情况,并为贫困的战士家寄钱接济。陈主任审稿后不大相信。他是个细心认真的人,经了解并非报道中说的那么“突出”,其中的数字也有出入。于是,他严肃地指出了这篇报道中“水分”多的问题,并给小张辩证地分析报道先进人物不能一…  相似文献   

3.
雷蒙  珠娜 《中国记者》2023,(3):29-31
<正>我是雷蒙,是一线工作20多年的记者、主持人。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记者?”“怎么做一名好记者?”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情怀”两个字来回答。什么是记者的情怀?是“替百姓说话、为百姓办事、帮百姓维权”的初心;是相信每一条新闻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站在风口浪尖,扛起舆论风向标的恒心。  相似文献   

4.
用来表明媒体观点的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说话”的?央视的《焦点访谈》和《央视论坛》节目就是各有特点的两个典型代表,前者以深度报道方式剖析事实、展示媒体立场,侧重“用事实说话”;后者借演播室讨论“透过现象说本质”,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钟情于评论,重在“用观点说话”。此“说”不同于彼“说”,二者在说话内容、说话主体和说话方式上虽有显著差异,但却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5.
《巴山“玉米王”》是一篇人物通讯。它通过在海拔1100米的四川省宣汉县峰城乡犀牛村创造玉米高产奇迹的事实 ,来反映57岁的高级农艺师李焕然的先进事迹。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其写作的基本方法 ,也应运用事实说话 ,即用人物本身的富有特色的具体事实来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巴山“玉米王”》的写作特点正在于此。请看通讯回答人们为什么称李焕然为“巴山玉米王” ,李焕然为什么要在高山创玉米高产纪录、他是怎样创玉米高产纪录的等问题 ,几乎全用事实说话。它说 :李焕然“在海拔1100米的宣汉县峰城乡犀牛村…  相似文献   

6.
赵雷 《军事记者》2006,(11):66-66
我入伍后不久,被吸收进了通讯员队伍。然而,新闻写作这条路并不好走,我甚至不知从哪儿下手。两个月过去了,我连一篇“本报讯”都没发出来。我有些心浮气躁,向一位老通讯员请教。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写新闻,而是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冬季新兵分到了连队。有一天,班长让每个人交一篇初入军营的感想。有一名来自偏远山区的战士对班长说:“不会写。”班长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行。”于是这名战士的第一篇体会只有一句话:“今天我走入了军营。”到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班长对这名战士说:“能不能再添上一句话?”那位战士爽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7.
新闻学是“事学”。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用“事实”说话会水远立于不败之地。那么,事实也能说谎吗?“……用说真话来骗人。”这是卢梭在《忏悔录》的序言里说的。他举例说,描绘一个人,即使描绘得很像,但如果仅仅是一个侧面,准知道他挡起来的那一边的脸上会不会有条刀伤或者有只瞎眼,把他的容貌完全改变了呢。记得穆青同志曾直言不讳地对一位美国新闻界人士说过,中国人民干了多少伟大的业绩,你们就是不报道,却总是抓住某些个别问题大肆渲染。言下之意,就是在批评他们用事实说谎——美国人…  相似文献   

8.
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事实说话”,简言之,即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而非由作者自己站出来直通通地说。这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消息写作不仅要“说话”,更要“用事实说话”。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追问和实践的一个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9.
用事实说话。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起话来。新闻避免议论过多,记者不要站到新闻里说很多话,不要写“应当”、“必须”、“认识到”、“我们认为”等等,要让事实本身说话,要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胡乔木同志有一段话讲得很精采,他在1946年《人人要学会写新闻》里讲:“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老百姓的代言人左安龙□王恬在上海,我问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你最喜欢的主持人是谁?”她毫不犹豫地答道:“左安龙。”“为什么?”“他替老百姓说话呀!”左安龙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节目的主持人,也是第二届全国广播“十佳”主持人。左安龙的长相极具...  相似文献   

11.
不少通讯员把稿子写好后,往往忽视送给被采访者过目这一关,结果很容易造成稿件失实。我部报道员采写的题为《爱军习武立新功》的消息在当地报纸刊出后,一个战士拿着报纸找到这个报道员质问。原来报道中写道:战士XXX入伍以来,苦练军事技术,在军事比武中一举夺得5公里越野、投弹、400米障碍第一名。并说这是和他父母的支持分不开的。其实这个战士的父母已双亡。他将稿写好后,未经这个战士过目,闹出此笑话,难怪别人找他。一次,我在写某连连长时,由于采访不细心,写稿时将立了3次3等功写成了4次,障碍成绩本来是1’3’写成1’50”…  相似文献   

12.
“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的首要任务是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用事实本身的力量打动读者,引导读者接受记者企图表达的观点。对此,国内新闻界不会有人持有异议。问题只是怎样在新闻报道中安排事实,使之产生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换言之,新闻报道为什么要让事实说话的问题已经解决,现在需要深入研究的是怎样让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下部队了解学习朱伯儒、张海迪情况,偶尔听到两个战士在争论。一个战士说:“朱伯儒、张海迪这两个典型之所以在全国产生这么大的反响,主要是他们的思想好,事迹感人。”另一个战士说:“不对,主要是全国各家报纸宣传得好,文章写得好。如果没有人替他写文章,他的事迹再好,也不会有人知道”。两个战士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请我作评判,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我们搞新闻报道以及搞宣传工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原则体现在军报中,就是我们的报纸宣传要贴近基层、贴近战士。2001年3月,军报三版开辟专栏《战士视点》,专栏创办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这个专栏已得到基层官兵的认可,受到广大战士的喜爱,战士们形象地称它是军报给他们开设的“焦点访谈”。2003年中宣部《新闻阅评》第201期说,  相似文献   

15.
新疆军区守备某团战士李民强,入伍7年来,采写的稿件先后被全国30多家报刊和电台采用600多篇,年年被新疆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一个业余战士报道员,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几乎成了“高产记者”呢?用李民强自己的话说就是:在通往成才的路上,没有什么“捷径”,也不靠超常的“天资”,需要的真诚强烈的追求。他搞报道的“绝招”那就是在“塘小水浅”的基层抓“活鱼”,在平  相似文献   

16.
李咏梅 《新闻传播》2023,(24):113-114
新闻报道要用事实来说话。首先,新闻要反映事实;更关键的是:新闻要用事实来“说话”。新闻写作要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基本规律,新闻写作质量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事实的捕捉、筛选是否成功——是否捕捉、筛选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电视消息《灰鹤“落户”迎河湾》以灰鹤“落户”的“果”,揭示了生态改善的“因”。体现了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精神,并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21-2022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灰鹤报道里的画中“话”》通过解析作品创作的特点,意在表达:新闻工作只有始终坚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客观报道事实真相,才能践行”四力”,写出有精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报道,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7.
“情真语真,自成佳文。”人们都这样说。但在新闻写作中,尤其在写人物报道中,为完美先进人物形象,表现先进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竭力“拔高”人物的思想感情,把他们写成超越常人。如《连队的带头人,战士的知心人》,记叙一位连长自学了两门外语,带领全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处处以身作则;战士有什么想不通的事,都愿意向他倾诉。文章十分生动,感人。作者为体现一心扑在连队建设上,却又加一节:“他已经四次推迟婚期  相似文献   

18.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06,(11):67-67
“站着写作”著名作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海明威,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曾修改了30多遍,直到他认为简洁明了为止。《老人与海》的手稿,也修改了近200遍才放心地拿去付印。有位记者问海明威:“你的小说为什么写得那么简洁?”他回答说:“我的秘诀很简单。我是站着写作,而且只用一只脚站着。”他解释说: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逼得自己把文章写得言简意赅,免得读者费时读我的文章。“愿做中间派”当年,陈毅同志在与一些报刊接触中,平易近人,十分谦逊。他每次寄稿总是要求编辑严格地“按质论处”,不以“官职…  相似文献   

19.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20.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