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近三年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 该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度在60%左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与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高 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及用人单位人才使用的高消费等相关。据此,文章从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和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 口度,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采用两水平线性模型探讨院校特征影响我国应届本专科毕业生起薪的两种路径:一是直接影响各院校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二是调整不同院校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性别、专业类型、就业状况等对起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应届毕业生起薪的整体差异中有12%由院校层面的差异造成;院校类型调整性别、专业类型、就业状况对起薪的影响呈现多样化趋势。以上研究发现有助于理清院校因素影响应届本专科毕业生起薪的机制与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择业的愈加激烈,地方高校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路在何方,学生的择业观又有什么变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校毕业生以及其他在校生进行调查,分析掌握了我校学生的择业观,为改进就业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3届、2014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就业地区流向、就业单位性质流向、新入职月薪、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等五个方面进行就业质量现状分析,提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择业的愈加激烈,地方高校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路在何方,学生的择业观又有什么变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校毕业生以及其他在校生进行调查,分析掌握了我校学生的择业观,为改进就业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近三年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创业情况跟踪调查,发现浙江省高 校创业教育和政府创业扶持政策成效明显,创业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大学毕业生创业热 情高涨的同时,创业资金来源、创业规模、创业利润和创业教育等方面还是遇到不少困难,需要高校 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对我国东、中、西部16个省份34所高校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效率有所提高;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开始凸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以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层线性模型和路径分析等方法,探讨“211”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起薪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211”高校、高校所在地、保留工资、就业地点和就业单位对就业起薪具有显著影响,“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比其他高校毕业生高8.9%;第二,“211”高校、高校所在地、性别、家庭收入、收入期望和学习成绩对保留工资有显著影响,“211”高校毕业生的保留工资比其他高校毕业生高22.9%;第三,“211”高校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既有直接的影响,也通过影响保留工资间接地对就业起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专业机构麦可思所实施的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项目,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毕业生在校时的就业指导情况,试在对反馈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意见,从而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使命,高校毕业生创业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在客观、准确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创业形势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整合各种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教育体系,积极为毕业生创业服务,努力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陈宇  宋艳 《考试周刊》2013,(99):156-157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99万,高校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大学生在就业心态、就业途径、就业观念等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作者通过对某高校2014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找出现阶段困扰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了解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力争实现毕业生充分优质就业.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对就业匹配与毕业生工资起薪关系的研究发现:控制了人力资本变量后,过度教育从无影响变为显著负影响,专业匹配从显著正影响变为显著负影响;控制社会资本变量后,过度教育和专业匹配对起薪的负效应都减小约2%。从不同子样本来看,过度教育对高学术优势院校毕业生起薪的负影响更大,专业匹配对低学术优势院校毕业生起薪的负影响更大,教育不足仅对男生和非"211"院校毕业生起薪具有显著正影响,对总样本和其他子样本都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齐东伟 《文教资料》2014,(22):117-118
在“就业难”的背景下,就业岗位与人才供应在数量上的失衡,使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以河南高校2014届毕业生为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自我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4.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是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情况,以及专业匹配对毕业生工资起薪的影响,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纠正。研究发现:有56.1%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有11.7%毫不相关;OLS方法得出专业匹配情况下的工资起薪比专业不匹配高3.4%,使用PSM方法得出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为5%,传统的OLS模型低估了专业匹配的工资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相较于“211工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匹配对非“211工程”本科高校毕业生存在显著的收入效应;与专科和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匹配对本科学历毕业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工资高7%左右;经济学类毕业生专业匹配对工资起薪具有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匹配比专业不匹配的起薪高15%左右。基于此,高校的专业学科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专业匹配上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5.
当前,重庆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对自主创业的认识较为理性和审慎,但创业心理不够成熟,创业实践能力不足。对此,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适应创业的要求;高校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国家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用SCL-90问卷,对成都高校430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成都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本科生的焦虑因子分数高于专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的抑郁因子分和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分数(P0.01,P0.05);学生实习后强迫因子分数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数均显著低于实习前的分数(P0.05)。进而得出结论:高校应重视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尤其应对本科生、男女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加强实习前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力调查分析报告——以石家庄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家庄市所属高校毕业生为蓝本,围绕大学生就业力的十个重要指标进行了调研,并在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读大学是否划得来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与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起薪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等教育个人收益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个人净现值收益的平均值较为可观,特别是农村生源的毕业生,收益现值远大于城市生源毕业生。但从短期收益来看,贫困家庭仍需为负担一名大学生而忍受更加贫困的生活8至16年。进一步考察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分布发现,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高校毕业生不能收回其高等教育成本。  相似文献   

19.
金曦 《文教资料》2011,(11):204-206
作者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分析了当今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态度、择业心态、择业标准、择业地点多元化的特点,以及择业中的"求高"、"求稳"、"官本位"的倾向,并对加强毕业生择业就业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读大学是否划得来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与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起薪存在显著差异。在高等教育个人收益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个人净现值收益的平均值较为可观,特别是农村生源的毕业生,收益现值远大于城市生源毕业生。但从短期收益来看,贫困家庭仍需为负担一名大学生而忍受更加贫困的生活8至16年。进一步考察高等教育个人收益分布发现,仍存在一定比例的高校毕业生不能收回其高等教育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