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喻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89,(5)
无论从积极方面还是从消极方面看,怀疑都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是否具备这种心理素质,往往决定这个人能不能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推陈而出新。因为怀疑始终让人占据思维的制高点,把握认识的主动权。“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这种积极的怀疑精神,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成为划时代的发明家。“《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宋代人怎么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这种自觉的怀疑精神,使我国清代学者戴震在经学、语言学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卓然而为一代考据大师。 相似文献
4.
5.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7.
秦思卿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83,(12)
在改革语文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我觉得培养学生的质疑解难能力至为重要。一个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那么学生获得字、词、句知识的同时也会接受“按葫芦画瓢”的坏习惯。因此,中学阶段,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于无疑处有疑”的能力,培养自“解其惑”的能力,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 相似文献
8.
10.
12.
13.
14.
15.
在教学中常有这种情况: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教,会给学生留下不同的印象。有的老师使学生觉得如乘轻舟,一路顺风;有的老师使学生感到如入深山,举足艰难。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善教者,得法,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不善教者,不得法,费时费力,“事倍功半”。有些学生往往把“染”中的“九”写成“丸”,多写一点。如何教好这个染字呢?有这样三位老师,他们的教法确实是称得上独具匠心,耐人寻味。有一位老师教“染”字时,把“染”拆成三部分:水(氵)、木、九。“为什么‘染’字里面有‘水’呢?因为染色要用水;为什么‘染’字里面有‘木’呢?因为染料是植物;为什么‘染’字里面还有一个‘九’呢?因为在古代‘九’表示数量很多,这 相似文献
16.
17.
一、教贵启发不少语文教师为了备好一节课,往往要查阅大量资料,集中精力钻研课文,写出详尽的教案,着眼于怎样字字词词句句篇篇讲深讲透。但这样并不能吸引学生学好语文课。为什么激发不起学生学语文课的兴趣呢?很显然,是老一套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作怪,教师在备课中只是见物不见人,只考虑自己如何处理好教材,讲好教材,而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如何,兴趣如何,怎样学才有益,这种教学思路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不少学生则认为语文课本上选了许多白话文,除了少数生字,难词老师不讲,自己查查字典也可以解决。这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善于动脑筋,不习惯发掘问题(也不会发掘问题)。由于出发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