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这些可爱的科班学子们如果不能进入编辅出版行业工作,那这个专业、这个学科存在的意义无疑是要大打折扣的!出版社的大门对科班学生本就是虚掩的,科班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就业时也许展现出来的却是反面。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的话:又是一年入职季,新闻界也即将迎来“新生力量”。近年来,机器人写作、无人机拍摄等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编辑部变得更加多元,同时,也有越来越多非新闻科班的“萌新”选择进入新闻行业。“非科班”的新闻人在“入行”之初会遇到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进行自我提升?本期“茶座”,我们邀请了农村日报和农村大众两位“非科班”出身的新闻人,分享她们的新闻从业故事。  相似文献   

3.
请珍重“社会的档案”陈礼荣年头岁尾,新闻界的同仁联欢,和电视台的一位朋友闲聊时他说的一席话,发人深省。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他奉命为本地一位曾在中央电视台露过面的先进模范人物做一部专题片,跟采访对象形跟影随地在一块儿工作、生活了一个月,片子做成了,也已...  相似文献   

4.
王成 《新闻世界》2008,(9):148-148
我是一个戏曲演员,曾经在舞台上饰演过不少丑角,有过不少切身感触。近看昆曲电影艺术片《十五贯》,在折服于昆曲表演艺术家王传淞出神入化表演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丑角艺术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珍重永远     
  相似文献   

6.
<正>4月2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饶宗颐学术馆之友协办的"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展"开幕。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香  相似文献   

7.
同学,珍重     
20年前,我们,轻轻地走了。走时,含着热泪,揣着憧憬,携着渴望,带着热情。装着恩师给我们的教诲和知识,载着母校对我们的寄托和厚望。20年间,虽然天各一方,但我们的心里,时刻惦着学校,念着同窗,为我们的忧同忧,为我们的喜同喜!我们之中,有学校教授,有政法英模;有政府高官,有商界名流;有实业奇才,有传媒精英。虽然职业不同,但每个人都认真地工作着,生活着,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以同样的真诚同样的热情同样的智慧,书写着同样精彩的  相似文献   

8.
学艺札记     
我常常为写得不生动而苦恼。有的同志说:这是平日“练笔”不够。可是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觉得平日写的东西也不算少,只是写来写去,新闻老是这么几句导语,通讯、评论也老是同样的格调,不能很快提高。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说要练笔,究竟应该怎样练?应该从什么地方练起呢? 我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几位做过新闻工作的前辈,很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10.
学艺札记     
新闻工作的前辈,最关心我们的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意见,他们谈得也最多。我的这篇札记,本想集中地整理一下他们对新闻工作者如何扩大社会交往,如何和社会各方面的人士交朋友的意见;但是,一翻开笔记本,一看到他们对我们的学习上的许多指点,总觉得不忍舍去。因此,这篇札记,开始还不能不从学习问题谈起。一位新闻工作的前辈这样谈新闻工作者的知识的积累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艺札记     
最近有几次机会,听到一位从事过多年新闻工作的前辈,谈论新闻工作者的学习问题。艰苦的思想工作他说:“报纸是党的重要的武器,重要的助手。做报纸工作,担子是很重的,也是很光荣的。大家都感觉到担子重,愿意好好学习,提高自己,决心把报纸办得更好,这的确是好事情。”  相似文献   

12.
学艺札记     
记者的采访本每个记者都有一本采访本。一位做过多年记者工作的同志对我说:“我们记者的采访本,可是一样好东西;简直可以这样说:采访本是我们记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万宝全书’!”他说:“作为一个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常常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要熟悉社会情况,根本的办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向一切具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的人请教。”  相似文献   

13.
学艺札记     
不做“新聞官”一位新聞工作的前辈說:“做新聞工作,从总編辑到編辑、記者到练习生,都应該不断地写文章。”他说:“記者是一辈子的职业。記者工作永远离不开采訪和写作。記者不論担任了什么行政职务,組长、部主任也好,編委、总編輯也好,对报紙說来,他都是本报記者,都应該不断地写东西。”他說:“記者不动笔,就像是战士不拿枪,这无論如何是說不过去的。”他說:“有人說:編輯不写东西,何以說服作者?  相似文献   

14.
学艺札记     
各行各业,都重师承。作为新聞界的新艺徒,約稿和采訪工作当中,也常常遇到一些曾經做过新聞工作的前辈,他們一談到新聞工作,总是语重心长;稍有指点,给人以很大的启发。每次听罢这些教誨回来,不免要找个本本,記下三言五句,翻翻看看,作自己工作的借鉴、参考。把它写出来,名之为《学艺札记》。  相似文献   

15.
记者证,是为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采访时的身份证明。这在全国统发记者证“注意事项”第一点里已讲清。凡是领到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心里也是明白的。可是,有少数记者把明白揣到怀里,注意事项不加注意,明白人竟然糊涂起来。他们轻率使用记者证,超限发挥记者证的作用,出现一证多功能的现象。不妨略举一二。一曰代办功能。记者手持记者证,享受国家给予记者在交通、通讯、住宿等方面的优先安排,为亲朋友好代购车船机票,代用邮电通讯,或代办其他事情。引起有关部门反感,怀疑记者和记者证是否都是真的。  相似文献   

16.
在央视学艺     
田瑾 《新闻记者》2007,(7):78-79
2006年11月20日,我来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活动直播组,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三个月里,我有幸参与了《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评选节目的全过程,包括前期的策划、人物征集、颁奖盛典的录制等工作。在这个节目实习期间,我一面感受着新闻工作带来的新鲜感和满足感,另一面也在思考着央视这个平台带给我的理念和教育。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然而,山东省德州军分区宣传科长姚永志年过不感却“玩”起了笔杆子。’1994年初,从来没有玩过笔杆子的姚永志由干部科干事调任宣传科长。他一上任便“盯”上了新闻报道工作,他说,作为宣传科长,首先要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己任,要自己动手,带动全科人人会写,入人见报,工作再忙再累也不能放下手中的笔。但当他开始拿起笔来为报纸写稿时,才感到自己文字工作起步太晚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姚永志深知,做为一名出色的宣传干部,没有理论上的准备是不行的。于是,他一次就花了140元钱购买了…  相似文献   

18.
学艺札記     
不要迷信“新聞老前辈”在談到新聞工作者的学习問題的时候,一位做过新聞工作的前輩提出:“你們把我們这些人都当做‘新聞老前輩’,我却要向你們提議,千万不要迷信‘新聞老前輩’。”他说:“前輩的意見,要尊重,但是不要迷信。因为我們这些人的意見,有的正确,有的不一定对,有的則可能是荒唐的。  相似文献   

19.
学艺十五年     
我学习写新闻报道,十五年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70年,我应征入伍后在连队当文书,领导经常让我写点什么,可是我不会啊!就跑到团新闻干事那里去请教。新闻干事讲的,乍一听心里似乎明白些,可是铺下稿纸还是老虎啃天没处下牙.怎么办呢?我决定从头做起,先学着写日记,每天写一篇,一写就是七年.写日记觉得顺手点儿了又学着写广播稿.再到后来,发现了新鲜事,就写出来往《战友报》、《河北日报》等新闻单位投稿.结果  相似文献   

20.
火车上偶遇一位青年记者,他踏入新闻工作的大门不久,对自己的岗位很满意。他绘声绘色地对我讲述他怎样为有些工厂、商店吹捧受到欢迎,又怎样找那些怠慢他的单位的岔子,在报刊上“捅”人家。似乎他手中的笔是万能的魔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挥舞,他自己也真地成为“无冕之王”了。这位同志眉飞色舞地讲,我的脸上却一阵一阵地发烧。我感到他亵渎了新闻工作者的荣誉,亵渎了记者手中的笔。的确,在任何一个单位,找一些缺点都是不难的,单挑缺点,不讲优点,可以写成“一脸疤”;同样,任何一个单位,找一些优点也是不难的,单挑优点,不讲缺点,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