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磁感应现象中计算感应电动势有两个公式,一个是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的定义式E=n△φ/△t,另一个是由定义式推导出来的公式E=Blvsinθ。这两个公式都可以用来计算感应电动势,但应用的场合却是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2.
电磁感应现象中计算感应电动势有两个公式,一个是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的定义式E=n△ψ/△t,另一个是由定义式推导出来的公式E=Blvsinθ.这两个公式都可以用来计算感应电动势,但应用的场合却是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佟成军 《数学教学》2006,(4):46-47,12
2005年湖南省高考(理科)第10题:设P是△ABC内任意一点,S△ABC表示△ABC的面积,定义f(P)=(λ1,λ2,λ3),若G是△ABC的重心, f(Q)=(1/2,1/3,1/6),则 (A)点Q在△GAB内; (B)点Q在△GBC内; (C)点Q在△GCA内; (D)点Q与G重合. 1.命题思路探究  相似文献   

4.
一、重心有关的定义、定理:(Ⅰ)在三棱锥中,若各个侧面在底面上的射影面积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三角形的重心.(Ⅱ)设G是△ABC的重心,AG的延长线交BC于D,则有(1)BD=DC;(2)AG∶AD=2∶3;(3)S△GAB=S△GBC=S△GAC=13S△ABC;(4)AD2=14(2AB2+2AC2-BC2).例1三棱锥V-ABC三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分别为30°,45°,60°,底面积为3,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的重心,求三棱锥的侧面积.解设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G,依题意知,G是△ABC的重心.由平面几何知识得S△GAB=S△GBC=S△GAC=13S△ABC=1.由面积射影定理知S△VAC…  相似文献   

5.
图的L(s,t)-标号的概念来自频道分配问题.设s和t是2个非负整数.图G的一个L(s,t)-标号是一个从G的顶点集到整数集的映射,满足:①任意2个相邻顶点对应的整数相差至少为s;②任意2个距离为2的顶点对应的整数相差至少为t.给定图G的一个L(s,t)-标号f,的L(s,t)边跨度定义为max{|f(u)-f(v)|:(u,v)∈E(G)},记为βst(G,f).图G的L(s,t)边跨度定义为min{βst(G,f):f取遍图G的所有L(s,t)-标号},记为βst(G).设T是一棵最大度为△(≥2)的树.证明了:若2s≥t≥0,则βst(T)=([△/2]-1)t s;若0≤2s<t且△为偶数,则βst(T)=[(△-1)t/2];若0≤2s<t且△为奇数,则βst(T)=(△-1)t/2 s.同时完全确定了2条路的笛卡儿乘积图和正四边形格图的L(s,t)边跨度.  相似文献   

6.
<正> 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讨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过程不做有用功时,有:-△G≥0或△G≤0式中等号适用于可逆过程,不等号适用于自发的不可逆过程。 △G是自由能增量(G为吉氏自由能或称吉氏函数)。△G≤0说明了一个恒温恒压下,不做其它有用功的过程,只有△G为负值时,过程方能自发进行。△G等于零时,体系处于平衡状态。△G大于零时,过程不能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7.
赵莉 《当代电大》2001,(2):59-61,73
1 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 本章分为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两部分,其中以表面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和胶团结构式为重点。1.1 比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 比表面吉布斯函数的定义式为:γ=((?)G/(?)A)T,p,n,它与表面张力两者的符号和量纲相同,但两者的定义、物理意义和单位均不相同,详见辅导教材p.155表7-1。 应明确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并会判断表面张力的方向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例1 283K时,水的表面张力为7.424×10-2N·m-1,则在该温度及101.325kPa下,可逆地使水的表面积增加1cm2时,系统的吉布斯函数△G=_J。 解:由比表面吉布斯函数的定义式可知: △G=γ△A=7.424×10-2N·m-1×1×10-4m2=7.424×10-6J  相似文献   

8.
林荣养 《物理教师》2002,23(11):17-18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定义式=n△Φ/△t可用来计算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它与电路的闭合与否,与磁通量变化原因和方式都无关。当磁通量变化不均匀时,按照上式只能计算感应电动势在△t内的平均  相似文献   

9.
一、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y/△t说起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y/△t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的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前使用的师范专科学校《无机化学》教材中,在阐述和使用△G与△G°时,出现了科学性错误,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误解,有必要加以澄清。仅以书中一例题为例来说明其错误所在及正确结论如何。 原题及解答如下:计算反应H_2O(l)=H_2O(g)在(1)293K;(2)373K;(3)432K下的△G,并估计反应是否自发。  相似文献   

11.
一、导数概念及其经济意义 导数的定义:设y=f(x)在x_0点的某领域内有定义,极限(若存在)表示函数y=f(x)在x_0点的导数,记为f(x_0)。 又由极限性质可知:(→0时)所以,即x·△x比△x是高阶无穷小,于是可以用f(x_0)△x近似代替△y, 记△y≈f(x_0)△x 当△x=l时,△y≈f(x_0) 意即f(x_0)近似地表示在x_0的基础上自变量改变一个单位时,△y的改变量。  相似文献   

12.
在上文中对第一、二章的学习要点进行了归纳,本文将对三、四章的学习要点加以总结。 第三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 熵和吉布斯函数的性质 为判断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在本章中引入了S、A、G三个物理量,其中应重点掌握S和G两个函数的定义、性质及有关计算。 与第二章中U、H的性质相似,S和G也为状态函数,△S和△G只与系统的初末态有关,而与过程的性质无关,因而可通过设计途径法求算△S和△G。同样,S和G也为广度性  相似文献   

13.
在现行大多数教材中,在介绍涨落的准热力学理论时,首先从玻耳兹曼关系式S=KlnW出发,运用热力学的有关理论导出一个计算宏观量涨落的一般公式:W=W_(max)e~(-(△E-t△S+P△V)/KT) (1)然后在实际计算时,再进一步把(1)式中的△E展开,使之化为更加简单适用的形式。我们每次在讲授这一内容时,都发现有一些学生对(1)式容易产生误解。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依据热力学基本方程式dU=TdS-p~(dv) (2)对系统即有△E=T△S-p~(△V)(U和E都表示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化学平衡移动的统一定量表示法GB3102.8—82对反应进度的定义为“对于反应O∑_BV_BB来说,dξ=V_B~(-1)dn_B,式中n_B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其单位名称为摩[尔],符号为mol。ξ是描述化学反应进展程度的状态参变量在等温等压过程中(2G/2ξ)_TP=∑V_Bμ_B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有(2G/2ξ)_TP=∑V_Bμ_B=0这时的反应进度可称为该反应在确定条件下的反应限度,以ξe表示。ξe是对应确定条件的唯一的值。化学平衡的移动量(以下简称平移量)可用反应限度差△ξe来表示。若以原平衡成分为基础,平移量△ξe可定义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证明了:设H是任意图,G是n阶图,若G满足下列条件之一1)△(G)=n-1;2)G是γ-generalized comb;3)△(G)=n-2且(G)>2,则γ(G×H)≥γ(G)·γ(H),即V.G.Vizing猜想成立。  相似文献   

16.
设G为一个n阶图,G的邻接矩阵A(G)的特征值为λ1,λ2,…,λn,Estrada指数被定义为EE(G)=Σni=1eλi。该文确定了如下树类中Estrada指数的极小图,此类中的树均有n个顶点且恰好包含有两个最大度为△的顶点。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下树类中Estrada指数的极小图的猜想,此类中的树均有n个顶点且恰好包含有k个最大度为△的顶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功函和自由能的判据,根据判据条件的不同,目前有两种判断方法。 第一种判据为(1): 对恒温恒容的封闭体系: (△F)_(T·V)<0 表示自发 (△F)_(T·V)=0 表示平衡 (△F)_(T·V)>0 表示不自发 (△F)_(T·V)>-W′表示不可能进行 对恒温恒压的封闭体系: (△G)_(T·P)<0 表示自发 (△G)_(T·P)=0 表示平衡 (△G)_(T·P)>0 表示不自发 (△G)_(T·P)>-W′表示不可能进行 第二种判据为: 对恒温恒容不做其它功的封闭体系:  相似文献   

18.
化学反应的恒压热效应可由生成热或燃烧热数据来进行计算。在一般的计算中,我们通常是将由化学手册上所查得的标准生成热数据△H_(f,i,T)~φ或标准燃烧热数据△H_(C,i,T)~φ按公式:△H_T~φ=Σv_i△H_(f,i,T)~φ或△H_T~φ=-Σv_i△H_(f,i,T)~φ计算所得的结果作为温度T,latm下实际反应的恒压热效应。这在一般的近似工作中,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在概念上,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按上二公式计算所得的△H_T~φ实际上是反应在温度T时的标准反应热,严格来说,  相似文献   

19.
如果定义T_(△HKG)=S_(△KHG),当△KHG 与△ABC 有公共内点,—S_(△KHG),当△KHG 与△ABG 无公共内点,则有如下定理:定理3 设点 O 与△ABC 共面,则T_(△BOC)+T(△AOC)+T_(△AOB)=0, (15)且 T_(△BOC)+T_(△AOC)+T_(△AOB)=S_(△ABC). (16)证明:按点 O 所在的位置讨论如下:(Ⅰ)当点 O 在△ABC 的内部或边界上时,△ABC 被分割为△BOC,△AOC 和△AOB(当 O 在边界上时,当中有的是退化三角形),所以有T_(△BOC)=S_(△BOC),T_(△AOC)=S_(△AOC),T_(△AOB)=S_(△AOB),且其和等于 S_(△ABC),即得(16)式,且根据定理2的结论1,得  相似文献   

20.
定义设E,F,G分别是△ABC三边AB,BC,AC上的内点(不与顶点重合),称△EFG为△ABC的内接三角形.(如图1)图1 文[1]指出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存在一个内接正三角形,但究竟有几个?文[1]未加解决.本文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