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理解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本质—建立模型"的过程,才能实现直观感知与数学抽象的深度融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是增强学生感知,建立表象的一种重要方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问题情境;学生以教师抛出的"锚"或搭建的"支架"为出发点进行合作探究,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和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形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更好地明晰“克”与“千克”的概念,并建立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过程。一、利用体感经验建立千克的表象1.猜测与联结,初步感知1千克有多重出示1个苹果(100克)、1瓶矿泉水(500克)、1袋洗衣粉(1千克),让学生猜测哪件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拿出弹簧秤称一称,找到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洗衣粉,并引导学生思考几个苹果是1千克,几瓶水是1千克,初步体会几份物品的质量总和为1千克。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对质量的认识大多是片面的、不稳定的,需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如何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1千克有多重,建立质量单位“千克”的量感?可以采用以下教学过程。一、在操作中感知1千克的质量1.认识盘秤:教师出示盘秤,介绍盘秤的结构(刻度、托盘等),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盘秤,学会用盘秤称物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林武 《福建教育》2007,(2):52-52
《千克的认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理解克与千克的进制关系,培养学生对量的估算能力。由于质量单位不如长度单位直观、具体,因而学生理解和建立千克的质量表象比较困难。在教学中该如何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呢?  相似文献   

6.
即将教学“千克与克”这一部分之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我布置了一项调查作业: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收集生活中一些物品的重量,做好记载。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2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对重量有进一步的体验,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量一量"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对于刚接触面积概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面积单位是抽象的,如何使抽象的面积单位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得直观、具体?除创设充分的想象和操作活动外,还要考虑学生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初步建立物体有轻重的观念以后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是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 ,了解它们的实际质量。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 ,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 ,不能靠观察得到。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教法确定]针对教材内容 ,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设疑———分组实践———启发引导———解疑”的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并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  相似文献   

10.
克和千克虽然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学生对1克和1千克的质量感受仍然十分模糊。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这是一种十分抽象的微妙感觉,只能凭经验感知。项目式学习能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经历,积累经验和感受,在形式多样的估重活动中积极思考,形成估测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先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直观感知“千克”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实际拎一拎1千克的水果有多重。有了这些感知,学生对“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发现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后的得意神情:这节课内容真是太简单了。于是,我便随机提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支架式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所学知识,对于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升、获得扎实的文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以"支架式教学"为研究核心,在界定支架式教学概念,阐述支架类型、支架式教学模式与高中古诗词教学适用性的基础上,考察学情,了解学生文学基础;依据课标,制定教学目标与方法;搭建支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与教法指要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材学生学习重量(质量)单位的开始,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一是克的初步认识”,二是“千克的初步认识”。与通用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使“克”和“千克”的概念与具体物品(如2分币和一大袋洗衣粉)的重量联系起来,使并不直观的重量概念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重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同时,教材比较重视利用天平或称物品的重量,帮助学生了解称物品重量的方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35~38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估测能力。【教学准备】台秤、1千克重的物品(水、木块、铁、毛线、苹  相似文献   

15.
学习素材的选择和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开门见山的导入、丰富的活动体验、自主的估测估量环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熟到生,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表象认知。  相似文献   

16.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作指导,做好与“课改”衔接的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一、组织感知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千克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相似文献   

17.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及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 ̄22页。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带一件标有质量数的物品,2千克、5千克沙袋每小组各1袋,25千克大米2袋;课件。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物品。谁来介绍一下你带的物品的名称和它的质量?你是从哪里获得这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先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直观感知"千克"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实际拎一拎1千克的水果有多重。有了这些感知,学生对"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发现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后的得  相似文献   

20.
<正>几何直观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它在抽象与现实之间搭建了有效联结,为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本文结合相关案例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搭建几何直观的四种途径,即数学概念图示化、数学公式图形化、数学法则图显化、数学运算图解化,为学生理解数学提供支架,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一、问题提出很多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存在刻板印象,认为数学是由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等架构而成的高度抽象的学科,把它作为一套处理问题的规则来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