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为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内容的价值如何体现?这是我一直在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我以为,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去实践、去挖掘,然后通过教学有机渗透到各个环节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前几天,我在教育报刊上看到一则报告,主题是“自主探索,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使得社会也不断对公民的数学素养提出新的要求。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就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这样,抽象的数学就会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内容就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热爱数学,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去应用数学,同时也会启发他们不断地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甚至发现一些新的数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即学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认识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它既可以是数学学科体系中重要的理论内容,又是实践中所不可忽略的部分。我们应该用课标的理念去重新审视数学概念、数学术语、数学符号的价值意义,对学习的材料作出重新判断,合理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象纯循环小数等三个数学概念我想应该处于概念的边缘地位,不防叫它们边缘概念,不教这些边缘概念会影响学生的后继学  相似文献   

6.
一、“有价值的数学”的内涵何为“有价值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这样解说:“‘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是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从事任何事都有用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当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有价值的数学应当适合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有价值的数学要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价值的数学是因时、因人而异的,它包括对数学的本质有新认识与挖掘内在隐含的数学问题,是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以…  相似文献   

7.
姚德怀 《辽宁教育》2014,(10):69-70
一、教材分析“简单排列组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目的是向学生初步渗透排列组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有序寻求答案的体验,但专题学习则是第一次。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明确感知有序思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数学思想,能初步利用这一数学方法去尝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同时,也为三年级下册学习稍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发展;不周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过程中,“去了解学生,去研究学生”的观点和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如何去发现学生、研究学生?数学日记无疑成了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日记,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还可以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与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教师通过数学日记可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评语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综合素养。一、数学日记,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  相似文献   

12.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耍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数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探究的环境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师生角色有时不妨互相转换,老师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与合作伙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点拨者和服务者。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能大胆去猜想,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二、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学生有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直当足观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学好数学.一、贴近生活,提高兴趣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促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些都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内容的运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学习数学知识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一、借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建构新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孙存栋 《考试周刊》2013,(75):61-6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让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能满足农村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者认为要从对备课内容进行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对课后辅导内容进行分层等方面入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相似文献   

18.
1问题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才能真正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理性地思考,真正地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都发生了变革.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相似文献   

20.
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怎样将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数学知识和技能当中,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一、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师如何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走进新课程,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为起点,用心地去研究学生,去钻研教材,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说,注重训练学生把话说规范,表达完整,思路清晰。在敢说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善说会说,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