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揉直使曲     
前人有“作人贵直,作文贵曲”的说法。现代作家苏金伞也曾说过,写记叙文“切忌直平。”因为一“直平”(就是平铺直叙),就寡淡薄味,读起来如同嚼蜡。这种毛病在记叙文写作上带有普遍性。克服这种毛病的方法很多,清代文学家袁枚提出的“揉直使曲”法,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相思是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丽以相思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这或许正应了韩愈那一句话:欢娱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闺怨相思.离愁别绪的诗词往往被诗人抒发得淋漓尽致。但诗人在抒发相思情感时所采用的写法却各有迥异。在这里,我想谈一下表现相思时所采用的“揉直使曲”的手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4.
一、情以物兴刘勰的"情以物兴",曹雪芹的"由色生情",都是说客体用于主体而发生感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兴"的手法。此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事物使诗人产生新的感情。二是客观事物引发了诗人内心  相似文献   

5.
近年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中,间接抒情方式曾多次涉猎,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词间接抒情的特点,下面我们具体探究一下间接抒情常考的几种方式:一、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要表达的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并不直接抒写感情,而是寄托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越发使人体会到真情实感.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兰、竹、菊、溪流、沙漠、细雨和梧桐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意象.  相似文献   

6.
韩守宏 《新高考》2008,(Z1):22-24
在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精炼性和音乐性这四大特点中,恐怕最能反映诗歌本质特征的当首推抒情性了。《尚书·尧典》中记载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无论是诗也好,是歌也好",言志"也好",永言"也好,都是诗人的心声,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诗歌的“文眼”和结尾备受高考命题人的青睐,因为诗歌的结尾或抒情或阐理或言志,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创作者的风格、才华和气韵。笔者结合教学探索实践,粗略谈谈古典诗歌的结尾方式,以期对高考诗歌复习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解答1—3题。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1 这首七绝从、的角度 ,生动地反映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 ,但又不是描写采莲的动作 ,而是从刻划采莲女的形象 ,表现采莲的场面。2 全诗结合 ,生动地表现出,(用8个字概括)的意境。3 开头两句巧妙地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给读者留下一种悠然不尽的遐思 ,这与陶渊明的名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解答1—3题。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  相似文献   

9.
“夕阳无限好,只足近黄昏”,李裔隐的这句千古绝唱道出了中国古代诗人心中深深的“夕阳”情结。“夕阳”在空间上的“无限好”常带给人温馨喜悦,在时间上的“近黄昏”又增添了诗人的无限悲愁.也正因此而成为诗人情有独钟的情感符号。古典诗词中.青春易逝、岁月蹉跎的感伤,国家衰微、个人途穷的嗟叹,羁旅思乡、友人离别的哀伤等情感中,无不涂抹着夕阳的残红。  相似文献   

10.
11.
赵青苗 《教育》2012,(12):48-48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因其具有含蓄性、抒情性、象征性,而使得许多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总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只要用心,不难总结出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东西,当我们抓住了这些,也就找到了鉴赏古典诗词的突破口,在考试时把握起来也就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2.
赵青苗 《教育》2012,(34):48
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因其具有含蓄性、抒情性、象征性,而使得许多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总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只要用心,不难总结出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东西,当我们抓住了这些,也就找到了鉴赏古典诗词的突破口,在考试时把握起来也就游刃有余。常见的诗词风格在古诗当中有这样一部分诗词,它们不追求词藻华丽,其语言平实朴素,其风格平中见奇。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相似文献   

13.
诗歌文化,以高度浓缩、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独特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钟嵘《诗品》中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于诗。”赏析诗歌,可以逐渐培养起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并且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晚,心灵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4.
“瘦”在古典诗词中,是一个备受宠爱的字眼。“瘦”或用于绘景状物,或用于写人,增添了诗的内蕴与情致,别有一种动人的美。下面结合具体的诗词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七绝,篇制短小,“离首即尾,离尾即首”。常在这较小的艺术空框里熔铸较多的思想内容,以达到“尺幅千里”、“尺水波澜”的美学境界,以表现“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离情别绪,在构思上常揉直使曲,婉转承意,具体方法有下面几种: 1、设想将来会面情景。写眼前离别相思之痛,却宕开一笔,郑重描写将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其中珍品精华,令人百吟不厌。千百年来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历传不衰。原因何在?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它的修辞技巧有关。请看王安石的名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不说田随水绕,门开见山青,而说“一水护田”,“两山排闼”。读了之后,直觉得作者造句能力的高明,韵味无穷。又如: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原野上,流淌着一条月亮河。这条河,源远流长,从《诗经》一直流到晚清,历经二千多年,没有于涸。这条河,流淌着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意象丰富,内涵深广,仅诗句中月的别称,就多姿多彩,诗意盎然,值得我们玩赏品味。  相似文献   

18.
“雪”在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繁。由于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及温度高低等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雪花形状也就不同,再加之诗词格律及修辞等方面的需要,“雪”的称谓便名目繁多。现录其要者如下: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词中“月”使用是很频繁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所指代的是具体的“月”意象.但意象也只是作为一个符号,指代更深层的意蕴.在中国文化土壤上产生的“月”意象,与中国民族之审美观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生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特别是诗,它是经过提炼的最精粹的语言。古诗更是如此。语言的精粹更多的时候体现在炼字上。炼字即锤炼、琢磨文字。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