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文学的流浪主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浪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流浪学”的出现与现代人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1980年代中国大陆,人类潜在的流浪情结逐渐被唤起。作家开始关注流浪怀着希望和惆怅的路上状态,追逐他们精神演变踪迹,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生命形态。知青群体的城乡徘徊、青春流浪的都市表达和为寻找精神家园的化流浪构成了新时期学中的三种流浪类型,共同表达了被释放的人性状态。  相似文献   

2.
据权威资料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15万多名流浪儿童。他们都是花季少年,本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地生活,本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畅游知识的殿堂。可是,他们现在却匆匆地流入社会,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去拾垃圾、乞讨、充当廉价童工、卖艺卖花,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佳木斯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就集中了一批流浪儿童。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辛酸的故事。我想爸爸妈妈,不想流浪!14岁的男孩鑫鑫说:“小时候,爸妈对我挺好的。爸在砖厂上班,妈在工程处当会计。因为他们工作忙,下班晚,没时间照顾我,我就在姥姥家…  相似文献   

3.
从2012年2月起至2012年年底,天津市民政局、市综治办、市教委等8部门将联合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力争到今年年底琏小实现城市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的目标。专项行动中,  相似文献   

4.
袁新文 《教育》2013,(19):11
本着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2011]39号)精神,巩固"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成果,深化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和源头防治工作,帮助流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校园、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不许你在大街上流浪》(朱传辉,短篇,《山花》2005年第11期)从题目就透出一股孩子稚气的任性,小说也正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的——小昭看不起离了婚又整日唠唠叨叨窝窝囊囊的父亲而不断从他身边“逃跑”,在大街上百无聊赖地流浪,最终被心怀疑窦的父亲带去做了亲子鉴定——叙述的语调、小说的修辞都跟着孩子的视角走,司空见惯的场景遂获得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善良宽厚又生性懦弱的父亲吴大海的形象也藉此确立,生动鲜活、如在目前。  相似文献   

6.
张效林 《陕西教育》2005,(12):26-28
作为一名从小娇生惯养的学生.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在街头流浪,直到有一天。生活将我逼到了流浪的街口,太多的茫然与惶恐让我不知所措![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2006,(6A):4-5
【事件】 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震撼之余,家长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的很坏吗?于是,今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成立了一个自称为“坏孩子妈妈联盟”,针对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抛开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 事实上,是这些“坏孩子”以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爱心唤醒家长,而自发成立这一组织的。妈妈们从不同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编按]  相似文献   

8.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是我国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救助管理办法》不仅可操作性不强,而且缺乏对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的特殊规定。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法律的框架下,科学分析流浪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开创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做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科学化、人性化和法制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流浪与流浪文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荷马开始历经数千年写作界的深情关注到了20世纪,劳身心之苦的经验感受和见多识广的知识阅历作为流浪的外在表现形态正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千年写作文化积淀的“流浪意识”并没有在写作者身上消失,而是以更多更复杂的形态表现了出来一是物理空间位移的游历行为依然普遍存在,习惯上称为“行万里路”;二是行为个体在无目的漂泊中,一种与个体或群体存在处境和精神处境相分离的生存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笔者管它叫“精神流浪”;三是群体或种族在“失根”状态下,因被同化及精神本源的失却而凝积为一种隐蔽的社会无意识状态,我称之为“种族流浪”;四是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远离主流文化中心自我放逐至边缘处境,理论界定义为“流亡”。本文就此四方面的代表作家及文本试作简略举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流浪形象向来为文学艺术所青睐,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流浪形象的经历,使人们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了社会,加深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经久不衰的“流浪”的文学样式,注定要成为人类文学基本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经历预示着他们的幸福和成就,更加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任。然而我国每年约有15万流浪儿童的现状却让我们触目惊心;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助人者,应当承担救助、保护、教育、服务流浪儿童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作为写作现象的“流浪”,大体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游历行为本身,另一种表达叫“行万里路”,二是指一种失“根”后的习理状态,对于写作来说可称之为“流浪意识”;三是指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自我放逐”,远离主流化中心,走向生活边缘,也正是这些内涵将诗悬置于现实生活之上,使诗人游离于常态人生之外,流浪成为诗与诗人最具特征的外在形式,诗人因流浪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赋予作品以苦难和勇毅双重品格,诗人在黑暗中摸索,坚定而执着,最终凝聚为永恒的诗魂,这就是诗和诗人的神圣力量。  相似文献   

13.
流浪是后殖民语境中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库切是后殖民语境下一位重要的流浪作家,其流浪有自身的特点——殖民者的流浪。库切通过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与忧虑,对殖民话语的颠覆以及跨文化整合写作方式的尝试,展现了他对后殖民主义的揭示及批判,显示了他的流浪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4.
流浪汉小说中的流浪模式基本有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进行了痛苦的精神流浪。他的精神流浪经历了从模糊到明朗化的颇为曲折的变化过程,而且他的精神流浪具有自我放逐的意味,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对生活的反抗。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235名男生(其中流浪儿童75名,流动儿童88名,处境正常儿童72名)为被试,采用问卷法,通过流浪儿童与流动儿童及处境正常儿童在性格和行为各重要指标上的比较来分析流浪儿童的性格和行为特点。结果表明:(1)与流动儿童及处境正常儿童相比,流浪儿童的自控能力、自我概念水平较低,享乐取向和潜在犯罪倾向较高,更倾向于外部归因;(2)流浪儿童的依赖、焦虑、退缩、冲动、夸大等行为更多,更具攻击倾向。  相似文献   

16.
流浪的河流,所以能永生,在于其将生命融入大海;流浪的人类,所以寂灭,是因为人类总是淡漠整体的生存信念。万物,各有不同的生命形态。河流,选择流浪,是因为它向往整体的伟大,向往生命的壮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评论薛荣的小说《回家》,认为这篇小说运用了反讽技巧构设主题,名为"回家",书写的却是"流浪",并且将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归为六种形式的流浪:爱情的流浪、纯真的流浪、母爱的流浪、忠诚的流浪、父爱的流浪、宽容的流浪。  相似文献   

18.
《云南教育》2011,(24):4-4
据《新京报》消息日前,民政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8部委联合下发通知,部署从现在起至2012年年底,在全国联合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提出到2012年年底,我国城市街面力争实现无流浪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9.
流浪未成年人所具有的独特心理特征在认知发展、行为表现及社会交往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有着明显不同。流浪未成年人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自控能力弱、经常性地自我否定、不信任他人等情况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及社会发展。流浪未成年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政府加快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倡导社会工作机构从专业的角度介入该群体问题的解决,不断化解其中的社会矛盾。结合流浪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特征及形成原因,从外展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总结梳理解决方案,为社会工作介入流浪未成年人服务的研究提供方向与思路,加强社会大众对该群体的重视,帮助流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20.
流浪远方     
曾经看过这样的场景:已是隆冬,寒风萧瑟,散步的人也嫌冷,不愿到这空旷的地方来,广场上无比的寂寞。那天学校补课,放学时天已黑尽了,风刮在脸上生疼。我为避风绕着走,走到花钟后面,看见几个民工依偎在一起,守着一台老式收音机,也许是快没电了,声音忽大忽小的,但那几个民工却听得很专注,那表情虔诚又神圣。我走近的时候隐约听到几句歌词:“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是《橄榄树》,我渐渐地走远,在我身后传来的,是几个男人压抑的哽咽声。我从未真正意义上的离开过家,“流浪”这个词对我来说过于陌生了,我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