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道器问题,“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器之辨,是形式与内容之辨。电子政务,是完全现代意义上的产物.但是这些年的发展状况,似乎仍未超越古代哲人所谓的道器之辩。  相似文献   

2.
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作者认为,大学人文教育中应当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超越之道来丰富其教育内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践行,追求德性的圆满。  相似文献   

3.
徐宇 《科教文汇》2023,(21):9-12
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人的现代化要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向阳而生,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在这一背景下,关于教育本真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效果之道还是结果之道?其论争之点绝非二者字面之争,而是对教育之道本真的追溯。文章将从“实现人的全面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的主体间性和生命实践受动性出发,以阐明教育结果之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正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审视教师“无为而为”的合理价值取向,使教育者遵循教育人道和理性,积极建构诗意教化的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4.
韩英丽 《科教文汇》2009,(1):126-126,128
大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育“人之整全人格”,而通识教育秉持的正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培育“人之整全人格”的最有效的途径。哲学教育通过对人是什么的问题的追问来探讨“整全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哲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通识教育环境下西方哲学课教学意义的理解,提出了经典阅读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学法三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大学教育的“生态化”路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现代教育问题,思考未来教育路向,提升大学教育理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生态化”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基本路向。所谓大学教育的生态化,是指大学教育将按照生态学见识,致力于优化地解决大学教育过程中“本体自然”发展的时代性矛盾和人类与“体外自然”的对抗性矛盾,以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的大学教育理念,通过对“本体自然”与“体外自然”的适应和超越,推动世界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教育历史的发展,实际是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开启的教育历程。以历史角度,描述西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历史发展脉络,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历史正是大学内在发展的展现,因此从中可以对大学教育的本质与大学之道等问题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华蘅芳在“道器之辩”上体现“近代精神”,在古今关系上作出辩证判断,充分肯定“明理”在学术进步中的创见作用,介绍进化论观念。他的观念变化构成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接受现代化意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一、何谓“心”? “心”,在西方人那里是再明确不过的了。它就是指有形有象的、主血脉滋养全身的肉体之心脏。即“心、肝、脾、肺、肾”之“心”。然而,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对“心”的把握就没那么简单了。在中国人看来“心”既是指主人体血脉的心脏之心,又是指产生智慧的思维之心。尤其指后者。所谓“心想事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等。本文所试图研究和揭示的就是“参与大脑思维活动、支配人的精神和肉体相应运动的中国之‘心’”。在中国,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凡人还是圣人、文盲还是哲人,其潜意识里都存在着一个生思维、出智慧的中国“心”。只不过在常人那里,中国“心”是盲目的;在圣哲那里,中国“心”是自觉的。所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地之心,万物之本”;所谓“道即是我,我即是真,真即是心”。由此观之,“心”与宇宙、万  相似文献   

9.
丁晓 《中国科技纵横》2010,(22):238-238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八条目”,同时也是儒家提倡的修身之道。本文通过“八条目”联系曾国藩这位历史名臣,阐释做人的方式、准则,供现代人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爆发,人类文明正进入新一轮数智革命,人类如何有效驾驭新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命题。人类最重要的文明命题已经从“人禽之辨”转为“人机之辨”,包括人是否能被机器替代、人多大程度让渡权力、文明发展是否以人类为中心三个子命题,人类对于文明的最大意义在于主体性。从科技至上到科技向善根本在于以道驭器,科技应恢复器的从属地位、处理科技带来的不平等问题,并建构人类对科技的治理体系。面对科技快速进步,要内求于人的德性,以道驭器,推动道德与科技双轮驱动才能真正促进人类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1.
《金秋科苑》2009,(16):1-1
大凡自诩为成功人士的人,都喜欢在公开场合大谈“学会做人”的重要意义。如果仅从字面入手去解释“做人”,那么它应该属于人类行为学或者生殖医学的范畴,可初步定义为让某男与某女发生某事,那么所谓的“学会做人”,其研究对象应当和金赛、海特等人属于一个路数……但成功人士要谈的做人之道显然不是这个,那他们到底要说什么?  相似文献   

12.
儒家学说,主旨在于治理天下。修身做人,最终目的也在治理天下。将懦家治理天下的方策归纳成两句话,那便是孔子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道之以德”,就是用道德教化人们,实行德政;这里的“道”是引导的意思。所谓“齐之以礼”,就是用礼教规范人们,实行礼治;这里的“齐”是规范的意思。 德政,又称仁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君王从仁爱的本心出发,实行惠民政策,使百姓丰衣足食、感受到君王的恩德;二是实施道德教化,诱发百姓的仁爱之心,使百姓相亲相爱、互敬互让,自觉维护社会规范。大多数儒家学者认为,做到了这两点,天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礼记》之《学记》中所言:“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哈佛大学前校长尼尔·鲁德斯丁(Neil.Rudenstine)说:“要保持世界一流的位置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说来说去,就是聘到最好的师资,招收到最好的学生,有了最优秀的人‘挂帅’,学校本身起点就会高,质量也就提升了。”因此哈佛大学常年向世界招聘大师。可喜的是,现在我国许多名牌大学,甚至一般大学已经开始纷纷仿效哈佛大学的作法,通过《光明时报》、《中国教育报》等向全国甚至向全世界聘请教授。他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科研质量乃是大学质量的试金石;在大学中没有比发现…  相似文献   

14.
“道”论是章学诚教育思想的理论立足点和归宿点.他在道器合一、官师合一、知行合一的统一中建构了教与学的理论基础.他在强调“教”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学”不是弃己从他,而是明白事物固有的道理.这就贵在知晓为学的方法.他指明了教育的源流,却没一味复古,而是要求教育要不断地开新风气,教育要有所得,有进步.  相似文献   

15.
我国理工科大学应成为教育、科研和技术辐射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工科大学应成为教育、科研和技术辐射中心。这是世界大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的迫切要求,也是为实现我国跨世纪战略目标所赋予理工科大学的历史使命。所谓“三个中心”,是相对于全社会而言的。“三个中心”意味着大学具有三种功能。即教育、科研和技术辐射三种功能。  相似文献   

16.
《科技通报》编辑部约我谈谈治学之道。我不敢喋喋,漫谈如次。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所谓治学,说到底,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与  相似文献   

17.
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开篇言道"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一事,而精神又一事。"大学之道重在精神,大学精神重在:自由、创新。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6,(15)
在分析"学术泡沫"及大学之道内涵基础上,阐释当代"学术泡沫"产生的原因,进而引出大学之道的使命、学术研究和张力问题。大学之道在于追求学术至上,保证大学学术研究非功利性,充分发挥大学学术的创新性。对当今大学而言,"改革"是必然趋势,但对大学精神的"回归"须加重视,要把握好这个张力的"度",才能成为人们所期待的现代大学,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19.
大学学报“特色论”质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目前编辑学界关于大学学报的研究中,一个所谓的重要命题就是“学报特色论”,这种观点认为:“特色是高校学报的生命,是期刊的生存之根,发展之本”。本文从大学学报的历史使命、“特色论”的论据以及编辑策划三个方面对“特色论”提出了质疑,认为“特色论”没有真正把学报特色与使命的根本关系摆正,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20.
王士立 《科教文汇》2008,(15):22-22
海南省建省以来,培养了上万的艺术设计毕业生,绝大部分成为了海南设计界的中坚力量。但是综观近二十年的海南设计教育发展,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设计专业基础教育的教与学模式老化;重“道”轻“器”、重“艺”轻“技”:审美教育与当代设计发展不协调,亦引起了反思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