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 ,我国逻辑学界又一次展开了逻辑观的大讨论 ,主要观点有两种 :一种是传统派观点 ,认为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 ;一种是现代派观点 ,认为逻辑是研究推理形式的。从逻辑学发展趋势看 ,现代派观点似有定义过窄之嫌 ,而传统的逻辑观基本适应了当前逻辑学各个分支学科蓬勃发展的需要。据此 ,逻辑是研究通过语言表达的抽象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学说  相似文献   

2.
《逻辑教程新编》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教材,其特点是:不仅浓缩地讲述了普通逻辑,而且比其他很多教材更充分地讲述了论辩逻辑和语用逻辑。这部教程,在内容上和体例上都有所创新,在逻辑教材的改革中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3.
职业学科作为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应建的学科已经提了出来.但是否具有科学性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从其内在逻辑进行考察,发现其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和职业学科体系,逻辑主线是职业人才培养和职业研究,逻辑支点包括动力性逻辑支点(职业学科承认与职业技能型高校组织变革)、发展性逻辑支点(职业创新团队、职业发展平台)和保障性逻辑支点(职业学科制度化),逻辑旨归包括为职业进步服务和为职业学科发展服务两方面,并形成了逻辑闭环.形成了逻辑闭环是其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职业技能型高校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学科建设,职业学科本身又是具有内在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的学科体系,因而在职业技能型高校进行职业学科建设,就成了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4.
刘奋荣的《动态偏好逻辑》虽然也以冯·莱特的《偏好逻辑》为逻辑起点,然而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方法论上采用了最新的动态认知逻辑的研究方法;在模态的偏好逻辑的基础上给出了偏好逻辑的动态形式——动态偏好逻辑;利用优先序列对偏好的原因进行了刻画;对偏好和信念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等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十分重视逻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逻辑科学的发展。本文试就毛泽东的逻辑思想与实践谈一些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区别了关于逻辑的哲学与逻辑化的哲学,区别了关于哲学的逻辑与哲学化的逻辑.然后提出:1.逻辑哲学是关于逻辑的哲学.哲学逻辑是哲学化的逻辑,而逻辑化的哲学和关于哲学的逻辑是没有理论意义的;2.“逻辑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不是逻辑哲学问题,而是逻辑问题;3.逻辑本体论问题是逻辑哲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归纳与演绎逻辑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归纳与演绎逻辑具有不同的逻辑推理特征,二者长期以来一立处于一种分化的状态.然而,目前人工智能逻辑程序设计的研究正在改变这种状态,即在一种逻辑=推理十控制的新框架内,归纳与演绎逻辑之间出现了一种融合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未来观是习近平立足伟大时间历史与伟大历史时间而形成的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论创新,合历史逻辑、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于一体,显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历史逻辑,以历史、现在和未来相贯通的逻辑,体现了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时代逻辑,以新时代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逻辑,演绎了思想在时代潮流中的发展和创新;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展现了科学理论的继续发展;实践逻辑,以"将到哪里去、如何去"和"那里怎么样"的运行逻辑,回答了"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未来观是习近平立足伟大时间历史与伟大历史时间而形成的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论创新,合历史逻辑、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于一体,显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历史逻辑,以历史、现在和未来相贯通的逻辑,体现了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时代逻辑,以新时代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逻辑,演绎了思想在时代潮流中的发展和创新;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展现了科学理论的继续发展;实践逻辑,以"将到哪里去、如何去"和"那里怎么样"的运行逻辑,回答了"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未来观是习近平立足伟大时间历史与伟大历史时间而形成的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论创新,合历史逻辑、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于一体,显现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历史逻辑,以历史、现在和未来相贯通的逻辑,体现了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时代逻辑,以新时代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逻辑,演绎了思想在时代潮流中的发展和创新;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展现了科学理论的继续发展;实践逻辑,以"将到哪里去、如何去"和"那里怎么样"的运行逻辑,回答了"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了异或逻辑的运算特点,分析了异一与虎集的完备性和逻辑函数的异一与标准式,分析了异或逻辑在简化逻辑函数和分析,设计逻辑电路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指出在数字电路数学中应给予异或逻辑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勇于自我革命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关键密钥。厘清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的重要前提。从整体上把握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发展逻辑的内在关系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学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党的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是自我革命的根脉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推进自身建设的实践历程描绘了自我革命的发展脉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世纪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的现实挑战、大党独有的难题是找准自我革命症结的关键;持续推动理论引领、构建多元协同参与格局、完善动态监督体系、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构成了推动自我革命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的逻辑观     
在现代,不能用“必然地得出”作为逻辑的定义,应当提倡并树立大逻辑观。在我国高等学校的逻辑教学中不应用现代逻辑(数理逻辑)取代传统逻辑,而应既保留传统逻辑的精华,又吸收现代逻辑的主要成果,经过不断地改革探索,《普通逻辑》的现代化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课程理念,针对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体系问题,分析了仅按单一的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所存在的弊端,论证了由生活逻辑、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所构成的多元逻辑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原则,试图为科学地认识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体系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逻辑、经典逻辑和非经典逻辑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给予了明确的界说,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说明了逻辑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一流大学一般是指一流研究型大学。在创办一流研究型大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人才而非是钱,特别是大学校长,而唯有杰出的大学校长才能胜任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一流研究型大学得以成长首先需要继承大学的文化基因,即必须以真理追求为使命,以责任担当为动力,以实验精神为导向,以有效组织为支撑,否则就没有根基,这构成了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其次需要由杰出大学校长引领,优秀教授团队支撑,稳固的后勤保障和高效的管理维护,由此构成一流研究型大学运行逻辑。再次是依靠共生、互动、竞争、互补机制使特色生成,这构成一流研究型大学成长的生态逻辑。只有当内在逻辑、运行逻辑与生态逻辑相互契合时才能使一批一流研究型大学崛起。这一切就构成了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生发逻辑。  相似文献   

17.
现代逻辑是传统逻辑在现代的继续发展,但与传统逻辑相比,它有许多特点,本文探讨了这些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研究》一书,在充分吸收和利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金岳霖的“逻辑哲学思想”,置于中团及世界逻辑和哲学的宏观背景下加以审视,首次实现了对它的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对金岳霖关于逻辑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和时代意义作了深入精到的阐释,而且也对其历史局限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可以说,该书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读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范式,而且也对推进中国逻辑学、逻辑哲学和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从18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中应运而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蕴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经验,同时揭示了引领中华民族接续奋斗实践路径。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典范;从文化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熔铸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引领中华民族沿着正确的方向接续奋斗。从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着手,探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价值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代化进程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顺利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总体遵循“革命”与“发展”两大逻辑主线。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化的滋养、坚持“人”的价值引领,而在新的发展阶段历史性地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着传统文明向现代化文明、现代化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