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心灵价值,过幸福的心灵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高远追求。邱江平同志以《论语》所阐释、倡导的精神价值追求为切入点,以构建幸福的心灵生活为着力点与价值导向,探古索今,探赜索隐,为我们破解了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以浇灌当下正"嗷嗷待哺"的精神幼苗,引领学生走向心灵生活的幸福高地,正可谓"发轫于笔端,思成于佳作"。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这样阐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使人幸福。"语文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拥有幸福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应致力追求的目标。一、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地方,心灵的飞扬意味着一种激情,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生命的自由呼吸与舞蹈!教育是培育生命呵护心灵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作精神的奠基,若学生的心灵一直处在受压抑  相似文献   

3.
《教育导刊》2014,(12):F0002-F0002
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为纪念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而亲手创办的一所纪念性学校,九十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人文熏陶,内涵深厚”的办学特色。2004年新课程改革以来,该校紧抓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尊重差异发展,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坚持“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价值追求,以“体验完整教育生活”为规划理念,建设多样化课程,不断丰富与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特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一、学生幸福的缺失 教育宽容的提出 笔者认为,幸福教育是一种源于生活而最终又回归于生活的教育,是一种教育者呵护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充满师生心灵沟通和对话的教育,是一种有动力性、意义性和终极价值的教育追求。所谓的动力性是指使学生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对真、善、美的不懈地追求;意义性是指学生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终极性指学生个体通过教育获得最高的善和智慧,得到心灵的极大的愉悦。我们现实的教育实际情况和幸福教育的目标相差很远,这和我们的教育传统和现存教育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演变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求同”、“统一”、“标准”的心态,已成为人们一种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和根深蒂固的传统,它盘踞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浸染在人们的观念、思想、言语、行动等各个方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集体“无意识”。我国现存教育体制和制度的僵化,加上中国人自古以来的“道尊”、“师尊”文化,使得一些缺乏宽容的教师在“师道尊严”的幌子下,使用专制、独断的方式来“教育”、“统制”学生。在教育现实中,有的老师甚至见孩子犯错误张口就骂,举手就打;有的声色俱厉、暴风骤雨、严加训斥、变相体罚、摧残心灵;有的失去信心撒手不管,任其发展,最后辍学,走向犯罪的道路。所有这些都是极端的不宽容做法,严重破坏了师生的和谐亲密关系,使学生失去了最好的教育时机。在这种情况下,宽容的“缺席”成了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成了教育实践中难以根除的痼疾。学生个体在受教育中,个性受到压抑,想象力受到抹杀,创造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没有自己的民主自由的空间,甚至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很难感觉在教育中的自由、民主和幸福。用宽容精神真心呵护学生的成长是进行幸福教育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正日益关注人的生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旨在关照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照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建构教师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和合意义价值世界具有通过价值规范而增生的意义结构,体现和合精神的完善性原理。和合的意义性、价值性就在于其创造性,价值创造的本质在于和合。和合意义价值世界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对自身幸福与发展意义的追求,即对善的价值的追求。它展开为人生价值、道德价值和心灵价值。人生价值是依生命、生存、人生价值理路展开。道德价值蕴含着道德原则、规范、标准、境界和理想。心灵价值能感通心--性--天,达到心与天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一、树立“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心灵自我塑造的能力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认为,道德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任何外在的结果,而只在于个人心灵的自我塑造,人的心灵世界是一个独立世界,必有自己的精神起点,道德教育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必须以心灵陶冶作为教育的起点。“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而要塑造优秀人格、呼唤心灵、“铸造灵魂”、开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相似文献   

9.
教学就是游戏,意味着教学要超越功利,教与学都只以愉悦为目的;意味着教学要走出控制的阴影,教师与学生都要在心灵的自由引导下,选择自己的行为与责任;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平等而又敞开的“你“”我”,规则则源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建与分享。此时,教师与学生都是极具游戏精神的人或曰“游戏人”,而培养“游戏人”正是教育目的之一(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因为“游戏人”是幸福的,而童年的价值就在于幸福。无疑,这样的教学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正因为此,它才具有魅力,它才有足够的力量召唤教师修炼自己的精神品质,并且需要建立一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茆玉梅 《学语文》2006,(5):49-4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与一般教育家不同,他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以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关怀、人文主义精神,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个学生,他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个学生心灵和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从他身边走出去的学生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他的教育追求。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向教育发起了挑战!向语文教育发起了挑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努力去解放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个性化追求。为师者,以一片为师者书海的蓝天拥揽学生的心灵的白云,从而感受精神生命的呼吸,感受人生的舒畅与惬意,进而为学生展开一片美丽纯真的晴空世界。  相似文献   

12.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因此,谁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幸福,谁就开创着美好的生活;谁能开创美好的生活,谁就当之无愧地创造了“好的教育”。基于这样的推断,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魅力全在于此——唤醒学生心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正日益关注人的生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旨在关照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创造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因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关照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建构教师的幸福。  相似文献   

14.
细细品读《与心灵一起舞蹈》,“在追赶中‘生产’快乐(代序)”描述了一位普通农村教师以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渐成长的过程。“做一个勤奋的学生”,“没有喝彩也有精彩”,“学习是永远的追求”,这不正是所有优秀教师成长的过程吗?朱华忠的付出是有很大收获的,十五年,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两部,从农村走进城市,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不懈地追求、探寻,自信、成功地追赶,活得快乐,活得精彩。走进《与心灵一起舞蹈》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是一种舞蹈,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交往,一种情感的舞蹈,—种心灵相吸,心灵共鸣,在心灵的交往中分享着快乐与幸福…  相似文献   

15.
鱼晓贤 《甘肃教育》2013,(24):22-22
“幸福”是人生的理想状态,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教师的职业幸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和育人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来自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来自自身专业的成长与超越,来自心态的平和与心灵的归属。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没有教师“幸福的教”,就没有学生“幸福的学”。  相似文献   

16.
《语文世界(高中版)》2013,(12):F0003-F0003
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创办于1991年.以“崇尚精致.追求卓越”为校训。在追求“向善、卓越”中品味教育幸福。坚持以“发展个性,人文见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积极践行“育成功学生,做幸福教师”的教育追求与“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的教育理想.向社会承诺“捧着良心教书”。在“教育即服务”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全校教师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7.
行者卷     
《教育科学论坛》2004,(12):43-51
从读书,到思考,再到实践;从走进学生心灵,到追求课堂诗意,再到享受教育幸福;我觉得我在向“理想教师”的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人们对幸福的感受正经历着从物质满足向精神充实的跃升.在文化哲学的视域下,应以“美善相乐”的“中和”之思来探寻幸福的真义.幸福的价值内涵为“善、义、美”的“三位一体”;幸福的奥秘在于“生活关系”,在于“美善相乐”的人际建构;在“家和”、“乐业”、“相忘”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关照与通达.  相似文献   

19.
正张家口五中创建于1953年,秉承“厚德、励志、笃学、敏行”的校训,坚持“集体主义、工作为先、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敢于胜利”的工作精神,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快乐成长”的地方。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我校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是我们向社会、向家庭的郑重承诺。我校始终坚持“以德为先、以学为主、以健为重、快乐成长”的教育思路,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形  相似文献   

20.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如果不追求或小能追求幸福,生活就毫无意义。当今社会,衡量社会发展的内存价值取向已经开始转向,即从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从关注删富到关注人,从关注物质到关注精神,因而,关注幸福已成为政府执政理念和个人的生活目的。早在1970年,当时的不丹国王就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的概念,强调国家政策应该考虑:“在实现驯代化的同时,不要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态和周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