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成功的小说,也是一部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该小说有着深刻的思想主题、丰富的象征意义,完美表达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诠释了"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同时,《老人与海》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探究《老人与海》中复杂而矛盾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是新型文明形态的主体承担者,具有高度的生态责任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人"的培育不仅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必须积极探寻"生态人"培育的有效路径,由此推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经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同时,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深刻内涵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而且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实践与科学、和谐与公正、持续与发展的特征。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特征以及重要意义基础上,更好地探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珍珠》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一部具有寓言意义的小说,该短片寓言小说发表于1947年,其作品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加以解读。斯坦贝克作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超越时代的生态文学家,在他的众多部作品中都以社会底层人物为主人公,并且创造了"斯坦贝克式的英雄"形象,其小说造诣很高,将写实风格和幻想风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对美国西部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每部小说中都蕴藏着生态文学思想,就寓言小说《珍珠》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对现代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从生态主义的角度去解读斯坦贝克的《珍珠》,从而促使人们深刻的思考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发展当代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满足生存繁衍的需求;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成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源。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生态伦理学讨论的热点话题。基于此在回顾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基础上,从生态伦理学视角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辩式思考。提出人与自然是相互改造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随着对世界的改造逐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对立观的否定,习近平总书记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与发展,其蕴含的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对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思考。本文试图探从亲近自然、挑战上层及女性地位的变革三方面探讨生态女性主义,展示作者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男女平等社会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我们党所提出的生态文明观与生态中心主义之间存在着三重重大分歧:在价值论意义上,它不同意生态中心主义对人之价值中心地位的否定,将终极价值关怀置于人;在工具论意义上,它不赞同生态中心主义依托伦理学改造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将希望寄托于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形成;在社会学意义上,它不认可生态中心主义对个人道德提升的过分倚重,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指认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路径。可见,与生态中心主义相比,生态文明观不仅有着更为宽广的理论视界,而且还克服了其对现实批判的乏力,从而实现了对它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态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状出发,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其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改变危害环境的盲目、短视的人类活动,以求缓解生态危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平,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双赢的文明.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地介绍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校弘扬生态文明是新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利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师资、教学模...  相似文献   

12.
科技革命不仅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还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与自然作为生态系统的子元素,处于对立统一之中,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巨大破坏,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在生态危机前,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向自然界输入负熵,来维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社会性将生态问题由可能变为现实,生态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的扬弃,人的本质是自然性和社会性在当代全球实践活动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结果,人的生存离不开其所依托的土地,无论是游牧文明或是农耕文明,都是人在其生存所依托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范式.游牧民族的土地利用主要体现在"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游而居之"的生活方式、"游而存之"的生存方式上,在与草原环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游牧民族认识到了其与土地之间的相依存关系,在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实现了游牧民族与土地之间的和谐相处.建立在如此适合草原生态环境特征基础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也由此而构筑起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生存空间,这对于当下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然生态的恶化与人类的认知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社会理想密切相关,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人和自然相处的方式。以生态批评的视角重读宫泽贤治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其"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在生态自然观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一个人类和非人类和谐共处的生态群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义利观的内涵,对利与义的关系进行了科学而理性地思考,提出了正确的价值准则;对生态经济观念进行了深刻的透视,提出了人类应该确立的科学的生态伦理观,从而不断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美育作为生态教育和美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开辟了"以美育人"的新境界,完成了传统美学教育的生态价值转向,表达了中国审美素养发展的当代诉求.开展生态美育,是建构正确的生态审美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生态美育的现实困境,剖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生态美育的实施路径:生态美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地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建立生态文明,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宏图。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学审美经验的本质是一种家园意识。生态美学的家园意识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类与自我和解的方式。它来源于现象学对人的有限性研究。生态美学将自然视为人的有限性的原因。对话将这一原因内化为此在的意识。对话的基础是对自然构成人类限制性条件的理解。在生态美学的对话中,对话的过程可分为人与人、人与他人及人与自然的对话。对话是解决生态美学困境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消费异化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批判的重要视角,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解读,将这一理论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对消费异化理论进行合理性与局限性分析,最终实现没有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