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变革的洪流中,社会实践的效应和人的认识目的、功能、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当前认识论研究中新的进展和深化.但究竟应如何看待认识与价值、真理与价值,价值范畴应否引入认识论,目前分歧甚大.现试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对价值范畴的地位和作用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2.
思维方式是人的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框架、模式。这种来源于人的思维活动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思维活动的框架、模式,既受思维对象的规定和制约,又促进和限定人的思维对思维对象的把握。思维方式是在人的长期的认识世界、变革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前人的思维方式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后人的思维方式中得到某种保留和积  相似文献   

3.
网络创造财富,给现代青年人心目中矗立了新的英雄模式,创造了有史以来全球信息交换无与伦比的速度,这些都是网络带给人类生活现实性的变革。此外,网络以独具的虚拟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对于现实性来说不可能的可能性,进一步形成梦幻的、在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外的虚拟,否定了我们以往一切从现实性出发的传统的思维方式,统一性原则无可奈何地破缺了;同时,虚拟是一个新时代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出发点,将形成人类的各种关系的变革。可以说虚拟使我们面对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生存革命和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4.
主体思维方式及其变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识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了主体的思维方式,认为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植根于该历史时代的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中,是在此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思维之花,并随着历史时代的推移发生了四个阶段性的变革,在当代,社会实践有其新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六对具体的思维方式的重点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而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性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论原因。认识不到这一点 ,不变革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就不可能彻底和牢固。因而 ,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树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是生态环境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又一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近代形而上学之危机,是一种基础性的危机,具有本体论特性,这就为后现代主义这种全新思维方式的产生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它突破了旧的理论框架,建立起新的理论平台;它不仅是思维反思对象的变更、思维反思方向的转向,更是思维根基的根本性的颠覆;它不仅关涉思维形式,同时也裹挟了思维内容的洗心革面。简言之,后现代思维方式,从思维的平台、思维出发点、思维形式、思维空间,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一近代范畴史的特点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西方哲学的发展到了近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转向认识论的探讨。古代哲学主要的是关于本体的学说,那时的人们关心的是世界的“始基”或“本原”的问题。只有到了近代,人们才把兴趣转移到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哲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从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导致概念和实在的关系的讨论,最终必然导致经验和理智的关系问题的提出。另方面,是由于近代资产阶级的兴起,自然科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能力和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创造学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人们关于某一现象的知识拆开、解构,一是将其重构、重组,其目的是获得新的洞见和新的认识。当人们对某一情境采取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将由此形成的思想加以组织的时候,创造性思维即会产生。创造型的思维方式是克服经验和教条型思维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原有的经验与思维方式无益于各种新问题的解决时,只有运用创造性思维改善管理主体的心智模式,才能有效推动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必须具体化和历史化,主体与客体的分化是两者联系的前提,主体以特定的方式“再现”客体的信息,是联系的首要条件,即要求客体信息的发送方式和量值与主体的接受能力相对应,其基础是主体与客体在物质性结构和功能结构两方面的对应。文章将主体——客体联系划分为前经典形式、经典形式和非经典形式,认为牛顿力学是经典形式的直接背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是非经典形式的直接背景。从时空框架、主客体区分和认识中介三方面探讨了经典向非经典形式的转变。提出认识不是客体的“纯粹情态”,而是主体与客体、时空框架、认识中介等多因素的综合效应。非经典形式将影响思维变革,促使思维方式进一步由单向线性转为非线性的多因素综合。  相似文献   

10.
哲学在近代发生了问题转换,对认识问题的探讨取代了哲学关怀的全面性意义,认识论本身包着矛盾,这一矛盾成为整个近代哲学,新康德主义直到胡塞尔现象学努力求解的目标,但近代哲学狭隘的认识论视野使认识问题成为难解之谜。哲学要克服认识的矛盾,必须从认识论中走出来,并以新的眼光来开拓哲学的视野,实现哲学的视野转换。海德格尔在存在取代认识论便是实现哲学视野转换的一种尝试,海德格尔以“在世”为主题的生存论开拓了不同于近代认识论的更加广阔的哲学视野,这一哲学视野的开拓对于哲学历史问题的解决和时代精神的表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象图析学是一种目前盛行于欧洲、澳大利亚和香港的新的研究范式。现象图析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探讨学生学习的差异;(2)研究人们经验世界方式的差异;(3)形成解释人们经验世界方式的理论框架;(4)应用变易理论描述及分析课堂教学;(5)使用变易理论设计学习环境来促进学习的发生。前两个阶段属于传统现象图析学范畴,主要研究人们经验现象的质性不同的方式。后三个阶段则属于"新"现象图析学范畴,强调用变易理论来解释及促进经验现象的特定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教育本质的传统思考 本质作为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它规定了对事物的形而上学的认识。一般说来,容易形成思维的局限,而在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学术界一直没有超越这种机械的思维方式和形式逻辑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形成绝对主义的观点,并最终导致教条主义,而不是从实际出发,由问题产生思想。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也同样如此。由于受到所谓经典著作的影响(而所谓的经典著作只是我们或断章取义的理解或出于一定的政治意图的篡改)同样存在着束缚思想的现象:过分强调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最终得出关于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的论断。对这种理论的广泛认同,导致教育工具性地位的加重。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本体地位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在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中国古代哲学的滞后性已然显现,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已成必然。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主要表现在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的转换上。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学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老子哲学基本思想和范畴命题入手,论述了老子哲学对中国美学的意义:一、“道”的哲学成就了一种伟大的、形而上的超越思想和传统,并对中国古代美学重意象、重直觉感悟的思维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二、“德”的范畴提出,说明老子“道”的哲学,实际上也是关乎人生论的,这对中国古代以人生意义追求和人生境界实现为主题的美学形成有启示意义。三、“有生于无”论,则提供了一种特殊、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即从负面和“无”方面看问题,这对中国古代美学辩证思维方式和许多范畴命题形成,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等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对它作了新的诠释,赋予了它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从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在此转型的过程中,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的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所谓认识论中的近代因素,在中国哲学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指对封建传统认识理论的新思考;另一个是指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影响下形成的区别于封建传统知识的新的知识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认识理论。而这两方面都在魏源身上得到比较集中的表现。因此,探索魏源认识论中的近代因素,对于认识魏源所处的时代性质以及认识中国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发展的特殊规律,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哲学是在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古今中西之争中形成的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中国近代哲学是中国哲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历史观问题、认识论问题、思维方式和逻辑方法论问题、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问题。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展现了中国近代哲学与传统哲学变革与继承统一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深化语文观课评教须对教学本身做更具深度与广度的认识。教学认识论以哲学式的思维方式,从教学价值的框架、知识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知识的产生与检验等角度更深入地探寻教学的本质。确立教学认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教学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与思维方式,能带来语文观课评教的深化,也能促进语文教师更深入、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人的思维处在与主体、与客体和与自体的三维制约关系中:主体维与对象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课题;主体维与自体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逻辑,这是逻辑学的课题;而对象维与自体维结合则把认识与逻辑统一了起来,形成思维的具体运行方式,这是思维方式论的课题。当思维客体是辩证的且以辩证思维方法加以把握时,就会形成辩证思维方式。这就是辩证逻辑的对象。它从在本质上是关于辩证思维方式研究的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20.
在对于新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人们总是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求举一反三,在高中阶段,体现出的是在掌握基本性质和基本定理的基础上,向它的高一层次迈进的方法和手段——向基本性质和基本定理转化和归纳(简称化归)。这既为我们学习新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又帮助我们形成了一种新的数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