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导行浅谈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根据这个过程产生了“晓理”、“激情”、“导行”三大教学环节。在课堂上老师会运用种种办法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以学生往往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但实际行动却难以做到,出现了唯我独尊无视他人、只会享受不会吃苦、缺乏生存自理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我以为这主要是对“导行”这一环节重视不  相似文献   

2.
古代教育家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这就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其最终的目的是“导行”,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文中所讲述的道德准则的规范和要求,在道理上懂了,说得很漂亮,但是往往做不到,出现言行脱节的现象,所以思想品德课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封闭式的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而要以创新教育的精神为指导,拓展课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积累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晓理、动情”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导行”。…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品德课文中,“导行型”课文占有很大比重,这类课文特点是夹叙夹议地摆事实讲道理,从正面或从侧面甚至从反面给学生以触动和启示,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指导学生的行为。 对“导行型”课文的教学,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课文的具体事例出发,由对具体事例的感知、评价,再迁移、扩展,使学生明白一般的道理,然后将一般的道理深化,进而指导学生的具体行为。为此,我们在“导行  相似文献   

4.
小学思品教材,其思路和脉络大都阐述了以下四个方面:即“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其中,“是什么”是内容和认识要求;“为什么”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明白道理;“做什么”是加深理解、进行辨析、巩固认识;“怎么做”是导行,帮助学生形成信念、习惯。根据思品教学知、情、行的规律,我们主要采取耳闻目睹、动口动手、辩论评价等做法,活化思品课堂,努力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成信念和行动的动力,以求得思品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活,引入直接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的教学境界。但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练习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已经或正在挫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解决好这一个问题,我觉得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变学生的“训练”为“体验”,这样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一、变训练的“单纯目的”为体验的“多重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明确要求学生要做到什么,而不问学生能做什么,愿意做什么。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6.
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 1.什么是问题视角 问题视角,也称为缺陷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疾患、行为问题看成是危机的结果,为了减少疾患或问题,注意力往往专注于问题本身。助人者往往把要帮助的学生看成是有问题的,聚焦于学生“出了什么问题”以及应该要“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脱离这些问题,要对学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对教师而言就是“教什么”、“怎么教”,对学生就是“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因此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要做到教、学、做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课程内容要体现数控专业的先进性,同时也要顾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知识的“实用”、“适用”、“够用”,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形成,利于教学的开展。学生技能的形成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注意各模块间的阶梯性,同时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实训的课题要有代表性,有针对性,要有利于行为导向教学法…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存在着空洞说教之弊,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学校管理者会对学生提出许多不可违反的规定。可效果却甚微,许多学生还是目无尊长、我行我素。最主要的原因是这许多规定与要求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规定”的制订、执行、评估都是游离学生的外在行为,由此,我们想尝试“学生自治”,探索通过学生自治优化学生德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一、挖掘课后习题的内涵导行 思品课的教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是什么”,明白“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怎样做”。因此,努力挖掘课后习题的内涵,让学生懂得“怎样做”是导行的一条新途径。如《遵守公共秩序》一课,课文只限于讲意义,而对于怎样遵守公共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上动手的时间多了,活动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科学教学往往又步入了“做”的误区:重“做”轻“思”,“浅尝辄止”。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科学是那么急功近利、浮躁喧哗?在“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般的探究中,学生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没有了静心默想,学生能发现疑问吗?没有了潜心实验,学生能够收集到科学、真实、全面的数据和事实吗?没有了潜心观察,学生能有独特发现吗?没有了潜心思索,学生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吗?从小孩子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往往更多注意“做”,而较少关注“思”,缺乏思维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每堂课都有一个导人的过程.课堂导人往往就像是电影中的“序幕”.能不能抓住观众的心.就看这一步演得精彩不精彩。精彩而富有情趣的课堂导人往往可以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科学课处处充满了奇趣.在学生的眼中它属于好玩儿而有趣的课.可是教师如果不注意开始的引导.一上来就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那再精致的“菜”也会被我们做得失去该有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人学习,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控灵活的方法策略,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也是个人成长的必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习惯了“喂一口,吃一口”“喂什么,吃什么”“不喂,不吃”“吃等食儿”等被动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不高,而且信息技术学科属于非高考科目,学生或多或少在主观上有些轻视,在学习过程中多是“为了做而做”,不是“为了学而做”。  相似文献   

14.
读了几本有关教育的书籍之后,感悟颇多。我最欣赏的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其实大家做得很精彩;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原来我也可以做得很棒。”掩卷沉思,刹那间勾起了自己为人师的豪情。在教学中,如果你想激励一个学生,你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那他便往往能做得比别人期望的更优秀,更卓越,慢慢地,这个学生会变得“行”起来。相反,毁掉一个学生的意志,你就不断对他说:“你不行,你不行,你真笨!”这样,原本是“行”的学生,也逐渐地丧失信心,变得不行起来。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还要以德治国,这是一个被历史证明了的重要治国方略。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何改革小学思品课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我们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纵观小学思品教材,其思路和脉络大都阐述了以下四个方面:即“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其中,“是什么”是内容和认识要求;“为什么”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明白道理;“做什么”是加深理解、进行辨析、巩固认识;“怎么做”是导行,帮助学生形成信念、习惯。根据…  相似文献   

16.
学生如同幼苗 ,在成长的过程中 ,由于风雨的侵袭 ,有的会斜着长 ,这就需要园丁的扶持。学生的优与差 ,除了先天的因素 ,大都是后天的影响教育所造成。学生的“差”往往表现为 :思想消极、习惯不良、基础知识差、思维不灵活这几个方面。对待这样的学生只能耐心细致地做工作 ,一点一点地改变他们。如果用“刺激”的办法只能使他们更消极、更悲观 ,导致破罐子破摔。把学生划等级 ,有着鼓励和激将的正面作用 ,但也有着使“优生”妄自尊大和“差生”自卑自怨的负面影响。什么叫“差生”?在有些老师的眼中往往成绩差就叫“差生” ,实际上一些“差…  相似文献   

17.
<正> 实验研究方法为科学推理提供依据,是科学方法论的基石;在技术方法论中,试验研究方法则为科学理论,为技术原理的物化提供“可行性”依据。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中,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时往往用到实验研究的方法.而在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过程中必须用到试  相似文献   

18.
给生命留白     
“一切向前看”是我们曾经极为崇尚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教师、学生似乎早已成了这方面的楷模。他们在“考试”这一坚不可摧的指挥棒的引领下,整日思考的便是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则往往成了他们思维的盲点,更不用说让他们静下心来总结过去,反思从前了。  相似文献   

19.
知、行是学习中不可割裂的元素。知是对实践、体验的反思。行是实践、体验。学习是知、行统一的过程。构建“从做中学”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知行统一有效途径。本文探究“从做中学”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并分析该模式对学生学习策略、态度和学生情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的导行。思品课教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是什么”,明白“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怎样做”。因此,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让学生懂得“怎样做”,是导行的一条主要途径。情境法导行。如教《爱护名胜古迹》一课,教师可将教材后的练习题综合起来,制成一个小品。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片中小男孩阻止别人乱刻、乱画、乱丢烟头、摇栏杆,本是对的,但为了提醒大家要爱护名胜古迹,自己也在廊柱上写起字来,行为却不妥。榜样法导行。如《尊敬和照顾老人》一课,可先组织学生评出本班的“尊老标兵”,再让这些标兵具体说一说自己是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