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菊伟 《文教资料》2008,(31):77-79
<论语>中有强烈的耻感思想,共有九次提到了"耻".孔子认为耻与国家兴亡、道德建设等相关联,并以"言而无信"为耻.由于历史的延续性和承继性,孔圣人、儒家所倡导的耻感仍旧在当代人的道德行为中作为底线发挥着作用.但也有许多人无法以"行己有耻"来规范自己.正基于此,很多人提出需进行"耻育".胡主席也适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正>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对西周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总结和发展。其主干,就是以施行“德政”和礼治为基础,建立理想的政治制度与和谐的社会秩序。他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德、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了解人的心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而良好的德育工作又是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相似文献   

4.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作品,以对话形式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以及道德理念,尤其对于社会治理和社会秩序方面,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着重讲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内容,他认为好的法政应以领导者德行为核心,以德行仁义去教化百姓,并以相应法规作约束,使得百姓对是非荣辱有自己清晰地判断.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  相似文献   

5.
做尊严之师     
<正>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翻译成现代文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一个有着精神文明的国家,其人民一定是"有耻且格"——有羞耻心且行为举止体面。而孟子,更把"羞耻心"作为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学生荣辱观在总体上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是一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大学生在荣辱观上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甚至比较突出的负面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耻感"缺失和道德自觉意识缺乏是导致大学生荣辱观负面现象的主要因素.因此,借助传统"耻感文化"的重"耻"特征,培育大学生的"耻感意识",接续传统"耻感文化"的道德自觉倾向,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应该成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了解人的心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而良好的德育工作又是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相似文献   

8.
了解人的心理是抓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而良好的德育工作又是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正如孔子所说的“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相似文献   

9.
言过其行     
正子曰:"君子耻言而过其行。"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君子耻于夸夸其谈、言过其行,勉励我们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选自《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为政》第三章为: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该章清楚地阐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对解读孔子思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文本分析和对其历史背景的考察,探究孔子思想中政刑,德,礼之间的关系和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