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以《丹田气在歌唱中的作用》为题(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2期。)谈到人体场连通体外自然界、互相作用而又赋予人体强大的能,粗略地指出它是“天人合一”的内气的属性与物质运动的规律。今欲取当代科技成果关于“场”的观点,透过“花非花”现象而把握其内蕴,以作深一层的微观探讨,以期知其所以然,并诚恳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2.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说明呼吸于歌唱的重要性。在我国传统歌唱艺术中有“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之说,清人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写道:“凡物有气必形,惟声无形,然声亦有气以出之。”美妙的声音是建立在良好的气息基础上的。 歌唱的呼吸是歌唱方法的四大要素(呼吸、共鸣、语言、表现)之一,歌唱的呼吸有三种形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其中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以其科学性、合理性,在现今声乐教学中广泛应用,它打破了各部位的界线,把人身的“乐器”内部…  相似文献   

3.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是源动力。古今中外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歌唱的呼吸问题。如我国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就有“善歌者 ,必先调其气 ,氤氲自脐间出 ,至喉乃噫其词 ,即分抗坠之音 ,即得其术 ,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的论述。有的歌唱家说“歌唱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世界著名歌唱家长鲁索也曾说过“一个歌唱者是否踏上成功之路 ,首先要看他对于呼吸器官的操纵和运用是否建立了坚固的基础”。如上所述不胜枚举 ,都说明了一点 :声乐艺术是运用气吸的艺术。然而 ,仅有气还不能完全表达一首歌或一部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内…  相似文献   

4.
【《灰雀》教学片断】 师:“婉转地歌唱”是唱得怎样? 生:就是唱得很好听。 师:除了婉转地歌唱,还可以婉转地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艺术很讲究“气”字。作文章“最要气盛”;绘画要“气韵生动”;书法讲究“力实而气空”;歌唱中要求行腔“一口气”。这说明,对气的要求,是我国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人欣赏艺术时一种习惯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刘宁希 《教育文汇》2008,(12):34-35
关于自然的释义:其一,天然;非人为的。其二,指自然界。其三,引申为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显然,自然的歌唱取其引申义,即歌唱时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歌唱是“字”、“声”、“情”的自然流露。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歌唱像说话一样,原本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歌唱为达到高度的完美,要熟练,训练和练习,又和所有器官一样,歌唱的器官——嗓子——要求改进、锻炼,使之成为意志的顺从工具。于是在这一点上说,自然的歌唱就变成了艺术。”自然的歌唱就是在技术训练的基础上,使“字”、“声”、“情”、“心”和谐统一,声情并茂地自然倾诉。  相似文献   

7.
歌唱的呼吸训练兰州市九中袁军兰歌唱与说话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由气息振动声带发出声音。所以人们常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可见呼吸技巧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要使少年歌唱获得优...  相似文献   

8.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9.
歌唱与气功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气功因素早在歌唱中存在并发挥潜在的功效。笔者经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和观察研究,体验到歌唱与气功有着密切的潜在联系。一、歌唱呼吸与气功歌唱中的呼吸实际内容就是气息,也就是用科学的呼吸方法,合理地将气息吸到最佳位置并将它运用到歌唱过程。“着歌者必先调其气,氮包自脐间出,至喉乃意其词,即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通云响谷之妙也。”(《乐府杂录》)“气”对歌唱的影响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气功学说要求,力以柔而刚,气以运而实,力从气出,气稳力显,无气则无力。又强调,“气力”要从“心…  相似文献   

10.
《阿房宫赋》中有这样一个对偶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古文观止》的注释是:“临台而歌,则响为之暖,如春光之融和;舞罢闲散,则袖为之冷,如风雨之凄凉”。并说“此段写宫殿歌舞之盛”。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4年5月第一版)的注释是: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高  相似文献   

11.
严羽“气象说”评述朱东润先生在谈到南宋诗论家严羽的“诗之法”时曾说:“此中气象之说,最为不易捉摸”①也未作任何解释和说明.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我认为要准确地把握严羽的“气象说”,必须首先界定“气象”这个概念.“气”、“象”或“气象”一词都并非由严羽首创.早在先秦时代,哲学家们已看出了“气”与“象”的联系,日《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且有《管子·内业》日:“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可见,老子虽在论述“精”、“象”同“道”之关系,然却已萌发了“气”与“象”有某种联系的思想.荀子就说得更清楚了,“凡奸声感人而道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主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荀子·乐记》)那么,何谓“气”?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气”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并且有其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气”,《说文解字》:“云气也.象形”.就文字学范畴讲,最早是指云气,雾气;但从中国思想史这个角度讲,最早是哲学范畴内的概念,即哲学家们所谓的万物之源.《老子》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的  相似文献   

12.
“歌”,“行”、“吟”是古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子夜歌》,《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等,有时“歌行”也连称,如汉乐府民歌的《怨歌行》。“歌”有纵情歌唱的意思。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上读过的乐府民歌《敕勒歌》,描写敕勒平原的辽阔无边,畜牧的兴旺景象,宜于放声歌唱。“行”与“歌”的不同在于它有“衍其事而歌之”的意思,就是在歌唱中铺叙纪事。通常“行”是一种可以歌  相似文献   

13.
“响遏行云”与“绕梁三日”这两句成语,都是用来形容歌唱技巧高超、歌声优美动听的。它们均出自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一书的《汤问》篇。在这篇文章里,记载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女歌唱家秦青、薛谭、韩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释“缶”     
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所击的“缶”是什么东西呢?《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参考书》说:“缶,古时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这条注释是欠妥的。“缶”在这里不是打击的乐器,而是盛酒浆的瓦器,小口大腹,秦人歌唱时,常击缶为节拍。《史记集解》引《风俗通义》解释“缶”说:“秦人鼓(敲击)之以节歌(做为唱歌的节拍)也。”东汉许慎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字典  相似文献   

15.
一、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文学样式。《诗经》三百零五篇,篇篇都可合乐歌唱,所以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司马迁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16.
“不瘟不火”是个比较常见的成语。瘟,指戏剧表演沉闷乏味,不够火爆,如“这出戏情节松,人物也瘟”。火,兴旺、兴隆,“火爆”即为此意,如“这一场戏的场面很火爆”。整个成语本来用在戏曲表演中,指戏曲既不沉闷乏味,也不火爆。如:“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而又能自持。” (人教社编高中《语文》第 1册杨述《恰到好处》 )现在一般指不紧不慢地做某事或进行某项工作。但是,不知为何,《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均未收这一成语,并且往往被人写作“不温不火”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林俊卿博士通过反复论证从“贝诺利氏”气动力学得到启示,气在流动时有一种吸靠力。2、被动吸靠挡气闭合发声最符合意大利传统唱法,最科学;反之则对声带挤卡产生病变。3、如何训练与歌唱有关的肌肉,使其真正做到“唱在气流上”。同时还证明了“咽音唱法”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发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历代文论家对“文”“论”做了论述。孟子“养气说”的“浩然之气”是从伦理、道德等精神方面而言的。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是把“气”区分为“清”“浊”二体。刘勰从他的《文心雕龙》中的《养气》、《风骨》、《神思》、《体性》、《明诗》、《隐秀》等篇里“气”的基本含义中,引伸出“养气”、“志气”、“齐气”、“逸气”、“异气”、“清气”、“秀气”等词义。苏辙认为文章的气势在于作者后天的修养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世说》前后大量出现的“都十否定词”中的“都”用来加强否定语气。这种表语气的“都”有两种情况:一是既可表总括又可表语气,二是纯粹表语气。现代汉语中副词”都”直接由《世说》时代“都”字用法发展而来,在其发展中有继承也有变更。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提出:“凡论书之气,以士气为上。”这里的“士气”指的是什么?论者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甚至出现一些可笑的观点。从刘熙载的《艺概》原文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论述,站在书法欣赏的角度去理解,将“士气”解释为军事术语的“士气”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