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侯玄与司马师曾为姻亲,又都是正始年同名士,但他俩分别是曹爽集团与司马懿集团核心人物。夏侯玄出任征西将军后离开洛阳这一政争中心,而司马师接任其中护军职务。司马师能助司马懿政变成功,与任此要职关系甚大。曹爽被杀后,夏侯玄被征回洛阳。他作为李丰等反司马氏势力的精神领袖,在政变阴谋失败后被杀。夏侯玄在正始改制中起过重要作用,而司马懿等反对这一改制,并在高平陵之变后废除了这些改制措施。司马师辅政后,仍反对"妄有改革",这其实也是对当年曹爽、夏侯玄等"妄有改革"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曹爽、司马懿之争的性质,从古至今多有争议.<三国志>记载了不少褒司马、贬曹爽的言论,元人胡三省、清人王夫之、王懋竑、全祖望、钱大听、陈澧、李慈铭①等人都为曹爽、何晏被诬鸣不平,认为这是陈寿回护司马氏之笔,今人钱穆、杨耀坤、何兹全、王永平②认可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3.
石牛粪金     
昔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qiàn)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身亡,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相似文献   

4.
司马错①与张仪② 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③ ,塞轘辕、缑氏④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⑤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相似文献   

5.
马楚政权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亲中原的政权之一。南唐国继伐闽之后,又乘楚国内乱发起伐楚之战,但很快以失败告终,退出湖湘。南唐政权伐楚不在最佳时机、用人不当、对马楚占领政策欠妥、与南汉外交失衡导致正面军事冲突以及偏师深入策略等,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东晋永和二年十一月,经过对荆州一年多有效治理,桓温开始西征成汉。桓温伐蜀,从属于其北伐战略,是他平胡灭蜀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定蜀前后,桓温表现出非凡英略和吏治才干。成汉的平定,推动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演进,对桓温本人及其家族产生了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2007,(23)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有着超乎一般人的自制力。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亲自率领蜀军伐魏,魏国大将司马懿采取了闭城休战、不予理睬的态度。他认为,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接受了司马错伐蜀的建议,派司马错等灭了巴、蜀,巴、蜀便成为秦国版图的一部分,蜀郡随之设置。本文拟就蜀郡设置的时间和第一任蜀守究竟是谁作一初步探讨,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司马错之论     
正[汉]刘向等编校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①,塞车轘辕、缑氏②之口,当屯留(地名)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③,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  相似文献   

10.
木牛流马     
宋明明 《小朋友》2004,(6):2004
诸葛亮自愿官降三级以后,全军上下都很感动。蜀军士气更加旺盛,连续两年,取得两次伐魏胜利,收复不少土地。到第四次伐魏时,诸葛亮打败了司马懿,却因粮食供应不上,不得不退兵。第五次伐(fá)魏(wèi),诸葛亮设计制造了木牛流马来运粮食。魏军的侦察兵得到消息,马上报告司马懿(yì):“蜀军正用木牛流马运粮草,人不劳累,牛马也不用吃喝。”司马懿大吃一惊:“本来想用老办法,只守不战,拖得诸葛亮没粮了自然退兵。现在不行了。怎么办呢?抢!”司马懿叫来两名小军官,叫他们各带五百个士兵,走小路等候蜀兵,等蜀兵们赶着木牛流马过来时,魏兵一齐杀出…  相似文献   

11.
竹头木屑     
《辅导员》2010,(13):19-19
【原文】 陶侃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12.
清华简《系年》第18章的记载表明,晋吴两国曾经联合伐楚。这场联合伐楚行动与召陵之会、吴师入郢都发生在鲁定公四年,其目的可能还与扶持周王室有关。《系年》所载的晋吴伐楚不同于以往的晋吴关系,增添了晋吴关系的新史料。由于晋国的退出,导致这场伐楚行动失败,以致吴国没有参加召陵会盟,是晋吴关系公开破裂的前奏。  相似文献   

13.
骆谷伐蜀考     
骆谷伐蜀考杜汉生骆谷之役(又称骆口之役),是齐王芳正始五年曹魏对蜀汉的一次军事行动,该役以魏军无功而还为终。也许正因为如此,治史者对此少有注目。但笔者以为,骆谷之役对曹魏后期政治具有极大影响,而这一影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明显透现出来,故不繁琐考,以贡...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的吴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孙氏父子凭借“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历经三世,制跨荆吴,割据江东,创立了六十年的基业,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 东吴政权何以能在江东立国,何以能和魏、蜀抗衡,决定性的条件是江南经济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开发。  相似文献   

15.
说“布衣”     
秦丞相李斯说:“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抉于此。”李斯的语,是在寿宴上讲的,于踌躇满志的同时,也流露出自警之意。蜀丞相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这是诸葛亮在出师伐魂时,向后主刘禅上表所说的一段话,表现了他谦逊和自勉。  相似文献   

16.
[前面的故事]话说刘备伐吴失利,死于白帝城,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即位,史称后主。当时三国鼎立,相持不下。后来诸葛亮率兵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之乱,认为北伐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上了《出师表》,安排好各项事务,开始北伐。在曹军屡吃败仗、节节溃退之后,魏明帝曹睿起用司马懿为统帅,出关迎战蜀兵。司马懿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的劲敌。他一出马就直指街亭,欲断蜀军的咽喉要路,绝其粮道。诸葛亮早已想到这点,派自告奋勇的马谡与王平等人把守街亭。不料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空谈家,他的失误,几乎给蜀军带来灭顶之灾。不过,这才有了下面这出"武侯弹琴退仲达"的好戏。  相似文献   

17.
晋灭吴战争的决策探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马炎篡位立晋,没有急于按先父当初的设想匆忙伐吴。原因有四:一是政治上尚未协调好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二是经济上“府库不充”,国力脆弱;三是优越的地理形势因蜀新平而难以利用;四是西北边疆局势的制约。面对不利因素,晋武帝司马炎采取安边抚民、造船练兵等措施,国力大为增强,遂颁诏伐吴,不期二月而获全胜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虽然达到了诸如巩固其威信地位。缓和内部矛盾,以攻为守,标榜正统,发现、培养人才,锻炼蜀军的战略目的,但它并不符合当时蜀汉政权的国情、民意,而是一场必然失败的战争,其失败的原因是可寻的。  相似文献   

19.
范成大治蜀之政绩,可以概括为蜀士归心、为民减负、整军经武、击强抚善、与民共乐等方面。他治蜀颇有成效,由主观因素———古典民本思想和客观因素———生逢所谓"清明宽大之朝"两者所促成。其政绩也可视为宋孝宗较有作为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
公元 2 6 3年曹魏大举南下伐蜀 ,蜀国匆忙调兵遣将 ,派廖化与张翼、董厥分别增援沓中和阳安关口等战略要地。《资治通鉴》卷 78对此事记载如下 :汉人闻魏兵且至 ,乃遣廖化将兵诣沓中为姜维继援 ,张翼、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为诸围外助……翼、厥北至阴平 ,闻诸葛绪将向建威 ,留住月余待之…… (姜维 )退趣白水 ,遇廖化、张翼、董厥等 ,合兵守剑阁以拒会。但是《三国志》卷 4 4《蜀书·姜维传》的记载却有所不同 :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 ,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 ,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 ,故住待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