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越 《广西教育》2023,(24):43-46+81
本文论述毛泽东诗词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价值意蕴,提出教师应加强对毛泽东诗词的学习研究、精选适切的融入内容、合理设计融入形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路径,以实现毛泽东诗词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融合,并针对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2.
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诗词教学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受到诗词的浸润,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诗词教学中注重立足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如何通过这样的拓展,演绎诗词教学的精彩呢?笔者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袁海红 《现代语文》2013,(11):55-56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与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美好情感的承载体之一,是诗人美好情感自然流露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引导学生体验古典诗词的情感美、艺术形象美等,可以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品位和审美层次,丰富学生的美好情感,继之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4.
革命文化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主题,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分析革命文化主题诗词的界定和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革命文化主题诗词教学策略的思路。以《七律·长征》为例,详细阐述课前准备、教学实施和课后评价与反思的具体实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旨在唤起学生对革命文化主题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体验式教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莉 《江西教育》2009,(1):61-62
中国是诗歌与辞赋的国度,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唐宋时期辉煌的诗词再到元曲等,无一不是这个国度可爱的精灵。古典诗词承载着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当前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在教学观点和教学模式上少有新的突破,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强调接受学习、强调对诗词死记硬背、强调机械训练的教学要求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着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爱好。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吸收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诗词教学与音乐的融合,首先,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提高欣赏水平;其次,以“中国风”流行歌曲作为诗词教学鉴赏范本,陶冶情操,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另外音乐还可以激发学生背诵兴趣,强化记忆.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民族习惯用诗词来表达与记录,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文脉传承,博大精深。这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思考:如何通过教材中的古诗词范例,进行合理的教学预设,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充分体味诗词作品蕴含的丰富内涵,获得母语文化的精神营养与情感熏陶呢?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深入解读诗词,挖掘诗词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如何让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并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古诗词教学的的一项重要目标。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对古典诗词这种特殊文化载体的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仅满足于学生会背、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较浅的层次。那么如何利用好古典诗词这种传统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情不自禁走向传统、走进经典,如何教出古典诗词的文化意蕴来,窦桂梅《清平乐·村居》则给了我们较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联菊 《现代语文》2007,(4):104-105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诗词教学和研究的水平,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的重点内容。儒释道文化对诗词的影响,是应该深入挖掘的核心。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有“诗词的文化感觉”,而且还要“情感体验”,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和知觉过程,体会诗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审美的享受,接受诗词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在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史中,诗词文化是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笔者曾当过中、小学教师,又做过幼儿园长,魂牵梦萦的就是如何用诗词文化来熏陶孩子的心灵,从而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创新才能的一代新人。在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有意识地将诗词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现将这方面的心得整理出来,以请教于方家。笔者认为,把孩子们的名字嵌入诗词之中,可以拉近诗词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诗词的魅力,从而热爱中华诗词、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  相似文献   

11.
诗词具有极高的概括性、浓缩性,有很强的点化、启迪作用,在政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诗词,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运用诗词的必要性、诗词在哲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陈野南 《学苑教育》2012,(17):75-75
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自然风光、壮丽河山、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的千古名甸,这些都可为丰富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加强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理解诗词文化的深厚思想,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 精髓,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浸润式”教育。让诗词文化 真正走进课堂,深入人心,根据各阶段学生特点,设计启蒙认 知、系统掌握、创新探究等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由表 及里地理解诗词文化内涵,领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校园是传 承诗词文化的现实土壤,学校开展诗词文化“浸润式”教育实 践,把中华经典诗词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中,以实现校园 文化、学校课程、学生素养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最终促进传统 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相似文献   

14.
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将诗词作品合理融入中学历史课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诗词作品的重要性、诗词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融入与应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融入诗词作品需要注意的问题与要求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通过诗词的引用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王敏 《考试周刊》2011,(43):56-56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中我一直感到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虽然造成这一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不外乎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不喜爱学习诗词体裁文章;二是部分学生认为诗词文章不容易学习;三是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学习诗词的一般方法。我认为,学生学习诗词兴趣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进而增强诗词教学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的教学中,诗词的鉴赏作为艺术,同时也使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知识,在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运用自身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创作的大环境中,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艺术情操,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更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感悟出每一句诗词中所蕴含的哲理,启迪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本文主要从对初中学生诗词学习进行了简单的方法介绍。  相似文献   

17.
信息动态     
许舒 《地理教育》2011,(1):15-15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篇幅短小、文辞优美、内容健康、琅琅上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结晶,具有形象性和音乐性特征,给人以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自然风光、壮丽河山、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的下古名句,这些都可为丰富地理教学提供载体。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成因,内容丰富、记述翔实,可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的背景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相似文献   

18.
杨再隋教授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诗词教学也离不开预习,预习是诗词教学中的"前奏"。预习诗词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诗词教学的课堂效率,还能为学生感悟诗歌经典、传承诗词文化奠定基础。一、充分预习,走近作者,体味古诗特色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这是由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课前应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搜集资料,特别是对作者的了解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词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古代诗词的教学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古代诗词的内容是实用的,并融入生活。在中学时期,通过对古代诗词进行合理的阅读训练,学生可以显著提高阅读技巧,并加深对未来学习生涯中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古典诗词欣赏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大板块入手,包括精选古典诗词的优秀篇章、建构诗词审美的动态化模式,以及培养和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编织古典诗词的知识网络等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