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的青少年被这样分类,那样分类,其实这种分类偶然性很大,导致的"冤案"也就数不胜数。常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常常也有老师会恨:这个学生怎么可以这个样子?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表面行为是由其大脑中的"自我感"(self-concept)决定的,"人是人心所认为的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感,就会很自然地表现为怎么样的一种人。  相似文献   

2.
李阳波 《成才之路》2011,(20):9-I0005
学生整天上学,不仅有功课上的压力,也常有跟同学间人际关系的困扰,所以下课回家后,家长要营造一个欢乐的家庭气氛,让学生忘忧解劳。一要"笑脸相迎"孩子一回家,家长就要满脸笑容地招呼他,并问他:"今天在学校有什么有趣、好玩的事吗?"你的问话会引导孩子,让他觉得上学是一件美好的事。家长千万别劈头盖脸就问:"数学考几分?"  相似文献   

3.
最近阅读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初中)》2014年第4期第37~38页的一篇文章——《对苏人版〈思想品德〉一则寓言故事的探讨》。看完后,突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则外国故事:父亲让孩子餐前祈祷,5岁的孩子问父亲:为什么上帝长得和我们一样?他也有嘴巴,也会吃饭吗?父亲觉得应当回答"是"。孩子又问:既然吃饭,他一定也吃到肚子里去了,也就是说他有肠子,对吗?父亲想了想,也说"有的"。孩子接着问:既然有肠子,那就不可能没有屁眼,对吗?父亲很惶恐,但也承认"上帝有屁眼"。孩子说:我懂了,上帝和我们一样,也会拉屎,也会放屁。一个5岁孩子很容易便推论出"上帝和我们一样"!奇怪的是,成人却不敢这样想。  相似文献   

4.
用事实说话     
常生龙 《上海教育》2013,(18):65-65
信任是开展学习的基础,怀疑则是提升孩子的能力以及创新的关键。如果只有信任没有怀疑,就有可能失去自我。桃桃的妈妈在博客中讲述了孩子在语文课上的一个故事,内容如下:课文的内容是《乌鸦喝水》。老师在最后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乌鸦的周围没有小石子,它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桃桃想的办法是:往瓶子里装沙子。他说以前他做过这个实验,沙子放在水里也会沉下去。老师问  相似文献   

5.
我们老家有个年俗,过年守岁,相传孩子们都在大年夜长个子。大人和孩子事先约定,孩子们藏在囤后或磨跟,到了年午夜,大人们就叫着孩子的乳名喊:"狗娃,你在哪里?"回答:"我在这里!"问:"你在那里干什么?"回答:"我在这里长个子!"问:"长多高啦?"回答:"长得像门前的大杨树一样高啦。"至此,这项年俗就履行完了。大人下饺子,孩子吃饺子,放心地长个子。  相似文献   

6.
董淑君 《成才之路》2012,(21):82-82
孙浦沅老师在他的《班主任之歌》中这样说:"老师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对孩子亲切真诚、充满信任感,孩子就会加倍信任老师,有什么话都想跟老师说,师生关系也就格外融洽;老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孩子有问题就敢向老师问,课堂气氛也就会格外活跃。老师对孩子的信任,能激发起学生为集体做事的积极性,能使学生情绪高涨地投入到学校知识的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7.
挂科小王子     
卢十四 《大学生》2014,(21):71-71
在我高三那年,我妈曾问我:"你将来上了大学,想学什么?"我回答说:"不知道啊。"我妈也就不再多问,暗想:这个孩子很有城府,毕竟还没到高考,他心里有想法却不乱说。 等到高考结束,该填志愿了,我妈又问我:"你到底想学什么?"我回答说:"不知道啊。"我妈愕然:"原来你是真不知道啊?"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只要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只要你真心地喜欢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们"。
  进入2年级后,孩子们渐渐地有了自我意识,做事情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虽是学生个性的体现,却不利于整个班集体的发展。因此,继续抓好对学生各项常规的培养,仍然是班务工作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9.
沈春玲 《教师》2011,(10):13-13
在放学时,常常能听到家长们的聊天:"老师说我儿子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可到了家里却挑食,有时根本不愿意吃饭""嘿,在家总是不听话,到学校就守规矩了"!何为"规矩"?为什么要"立规矩"?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它会帮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立规矩"并不是限制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能有序地生活、学习和游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那么,为何孩子在园能守规矩,在家就不行,成为一个"两面派"呢?  相似文献   

10.
一次乘公共汽车,我听到一段母子对话。母亲问孩子:"你昨天没去参加劳动,怎么对老师说的?"孩子回答:"我对老师说昨天跟妈妈、爸爸看电影了。"母亲一下子火了:"你这个傻蛋!你不会对老师说你昨天病了吗?"孩子吓得不敢吱声。我想,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不会成为傻蛋,但会不会成为坏蛋呢?  相似文献   

11.
《第二课堂(小学)》2011,(8):116-116
一天,一只小猫拼命追着自己的尾巴,转着圈儿追,头都转晕了。 猫妈妈问:"孩子,你在干什么?" 小猫回答:"妈妈,我听说猫的幸福是自己的尾巴,所以我努力追逐它。一旦我捉住自己的尾巴,就会得到幸福。"  相似文献   

12.
荷包蛋王子     
我们沈老师问我:"你会烧什么菜?"我大声地回答:"荷包蛋!"沈老师扶扶她的眼镜,没有继续问我。我的死党梁嘉辉问我:"你的拿手菜是什么?"我很自信地回答:"荷包蛋!"他"切"了一声就走了,似乎很瞧不起我的样子。拿手菜是荷包蛋怎么就被人歧视啦?要知道我做的荷包蛋可是与众不同的哦,我还光荣地被妈妈封为"荷包蛋王子"呢!  相似文献   

13.
梦想是什么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抿着嘴,想了一会儿,说:"我要当医生,我要救死扶伤!"后来,在幼儿园毕业那天,老师又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这回,我坚定地说:"我要当大老板,赚好多钱,给爸爸妈妈买大别墅。"小学时的作文课上,老师又让我们逐个谈梦想,有人说:"我要当宇航员!"有人说:"我要当警察!"有人说:"我要当老师。"老师笑了笑,说:"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有一个孩子举手了,那是个很安静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发现】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布置作业后总有几个学生来问:"老师,刚才我没听清,这会儿的作业做什么?"经常是一件事,要翻来覆去说很多次,还有不少孩子听而不闻,听而不知,特别是低年级考试时,由于很多孩子认字不多,有的完全靠老师读题,孩子必须靠"听"来答卷,有的就是因为不会听,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归根结底:孩子们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倾听能力,不会倾听。  相似文献   

15.
在一档儿童选秀节目上,一个5岁的女孩清唱了一段京剧,主持人开始采访她。在问过"什么时候开始学戏""是不是每天都需要练习"等铺垫性的问题后,主持人问:"你觉得这几年的坚持有意义吗?"孩子迷茫地看着主持人,疑惑地问:"什么是坚持?"主持人想了想说:"就是说,你觉得天天很辛苦地练习唱戏值得吗?"孩子更加困惑了,小声问道:"什么是值得呢?"我开始怀疑主持人的专业性,一个儿童节目的主持人,怎么能问孩子这么成人化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些名言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呢?我想通过本文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健 《学子》2013,(9):91-91
我们是爱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衣、食、住、行,只要孩子提出来,会尽量得到满足。相反,孩子对我们的要求却很少做到。家长不解,"我是为了孩子好,才让他……"现在,有的名人写书,也会说上一句:"当时不能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长大以后才明白。"而我们也要做让孩子长大以后才明白的家长吗?可见,问题就出在了家长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能理解。家长就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但依然吃着力,做着不讨好的事。心里想着:不讨好也要做,我可是为了孩子好。此时此刻,您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您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18.
谭柳青 《湖南教育》2010,(11):48-48
5岁的林林问:"妈妈,什么叫吃苦呀?"妈妈给孩子准备了一些略带苦味的食物,让孩子来尝尝,孩子说:"好难吃。"过了两天,孩子感冒咳嗽了,妈妈让他吃带苦味的中药水,孩子说:"好苦,我不要吃了。"妈妈说:"不行!你得喝,要不然你就得接着感冒继续咳嗽。”又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带孩子去乡下住了几天,“吃不好、没有玩具玩、没有画书看”,一轮“苦”下来,孩子懂事多了。  相似文献   

19.
刘燕芳 《生活教育》2012,(11):74-76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要参加高考就会很紧张,建议家长做到"六不要、六要"。六不要:1.不要胡乱指挥许多家长认为,高考是大事,因此常常急得嘴唇都起泡了,夫妻俩也经常为孩子高考的事吵架,对孩子的学习不知道如何下手,一会要孩子这么做,  相似文献   

20.
开学第一天,我开车进入学校停车场,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指挥交通,我的车停好后他帮我们打开车门,说:"早上好!"我想他大概是管交通的校工。下午来接孩子,他又特意把孩子带到我的车边,一边给他开车门,一边问:"今天过得开心吗?"孩子说:"开心。"他说:"那你们明天还来吧?"孩子说:"还来。"他又对我说:"开车小心。"等他离开了,我问孩子:"他是校工吧?"孩子说:"好像是校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