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提起中国古典哲理文化宝藏,人们不能不想到孔子的《论语》,可是,有谁可以将这远离了我们两千多年的深奥哲思,变得如此朴素而简单,并拉近了平常人与圣贤之间的距离,赋予《论语》新的寓意、别样的色彩呢?那就是近年来活跃在央视《百家讲坛》的于丹。正是她行云流水、清新自然的讲解,激励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用心去  相似文献   

2.
陈非又 《红领巾》2008,(9):40-41
刚拿到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时,我感觉高不可及,但通过认真阅读,我知道了《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和朴素的,还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想要的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3.
《于丹〈论语〉心得》之所以受到听众、读者的欢迎,是因为它让受众既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又获得美感上的享受。形式上的审美性、思想上的启迪性、风格上的灵活性,就是“心得”的语言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笔者读《于丹〈论语〉心得》的读后感,根本无关乎对这本书本身的评价,而是一种在学习之后的自我感想而已,由安贫乐道想到教师的幸福问题,既而是相由心生和六经注我的人生联想。  相似文献   

5.
卢永霞 《福建教育》2010,(7):127-128
一个周末,我先生带着儿子逛书城,回来时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或许是看了几次《百家讲坛》颇感兴趣,也或许是家人很少送书给我,这本书显得格外珍贵,让我流连忘返,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我感慨于丹教授把国学经典著作《论语》,用风趣的文字和生动的故事演绎得鲜活而易懂。  相似文献   

6.
一《论语》是小学时开始背的,但早以省略号终结。时值年幼,不谙世事,书与我的距离简直可用光年衡量,也觉着之乎者也终该让大哲学家考究,于是不甚了之。近来重起一股《论语》热,《于丹<论语>心得》,算是我和《论语》的第二次约会吧!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古之学为己,今之学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要了解儒家文化,或者要了解孔子思想,而又不想去接触那些吓人的高谈阔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一本薄薄的《论语》来读几遍,保证让你接触到鲜活的孔子思想。历代大儒,如朱熹、王阳明之类,对孔子思想做过许多的阐发,但阐发出来的东西只能说是那个时代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孔子一样,各人有各人的心得和感悟,尽管有异,但我们总会读出一些关于哲学的、文化的、伦理的、  相似文献   

9.
当《论语》不再以《(论语〉三则》这样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变成了厚厚一本16开本的《(论语〉选读》时,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该怎样引导学生来学习这部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0.
【阿奔的话】《论语》,是一本不厚的书,却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有一句老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文化地位有多高。那么这部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在央视《百家讲坛》上,41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开讲《论语》,气定神闲,娓娓道来,给读者煲了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心灵鸡汤”。于丹教授紧扣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以她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以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引领人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看了这本书我们才明白,原来《论语》不是只能被写文章时引用的,也不是仅仅用来对付考试的,它不是僵死的教条,它有着生活的温度,需要我们不断去研读和感受。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经典是经得起不断被重读的,在传播中完成解读,在解读中实现价值。”  相似文献   

11.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叫做“仁”.后叫做“知(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于丹 《中学文科》2007,(7):16-18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现摘要发表,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于丹对于《论语》的接受,不是通篇的囫囵吞枣,而是有所选择的。这种选择建立在于丹对《论语》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并最终以主体经验参与完成了文本的重构。这种重构,是在解读《论语》过程中,是她使用修辞技艺将《论语》解构为零散的状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建构为新的文本《于丹〈论语〉心得》。作为主体的读者,也是以主体经验的形式,实现了对作为客体的《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融入了主体的价值判断,最终实现了主客体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08,(3):49-49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相似文献   

16.
“道不远人”在知识分子看来是一句很温暖的话,你若带着慧眼寻找这些有关生命的真理,除了,辨识和领悟外,就是认识那些在小事中说出道理的哲人,在道理中阐释生活的智者。 我们可以忘记读《论语》,也许深奥,可我们不可以忘记读于丹《论语》心得。  相似文献   

17.
王燕 《辅导员》2009,(21):55-55
拜读《于丹论语心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该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万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其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书中简单而朴素的话语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每位读者感到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相似文献   

18.
于丹教授于2007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庄子》心得,引起轰动,使广大电视观众也因此更加关注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及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古代道家哲学经典著作《庄子》及其丰富的哲学内涵,这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继承和发展。根据她的讲座整理出版的《于丹(庄子)心得》一书畅销一时,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但是无庸讳言,这部书存在的疏误错失也很多,学界多有商榷批评之声。本文仅从学术与语言的规范化方面指出《于丹(庄子)心得》自序中存在的多种瑕疵,加以辨析补正,并强调学术与语言的规范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在《〈论语〉两章》中,孔子通过自然、简短的对话从通情、用心、明理、知策、行义五方面教育弟子,充分展示了他精美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20.
汤永根 《学周刊C版》2010,(1):118-119
《论语》和孔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学《论语》可以让那些简明流畅、含蓄隽永的语言,那些至今还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可以让孔子的人格、精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