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柠 《新闻天地》2009,(6):14-14
如如今名人挂职也形成一股潮流。谈到名人挂职,就不能不提及牛群。 2002年12月28日,安徽省蒙城县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正式任命,著名相声演员牛群在蒙城挂职任副县长5年。就在牛群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时,麻烦也接踵而来,裸捐、圈地、捞钱等负面消息一直困扰着他,再加上外界对他从政一事众说纷纭,项不住压力的牛群于2004年夏天提出辞职,重回文艺圈发展。牛群在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回忆起当年在安徽蒙城的从政经历,他说他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言可畏,死的心都有。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剧制作和播出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电视剧出口,像《三国演义》、《西游记》、《雍正王朝》等电视剧在海外都有较强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我国影视产品在出口上有所提升,2009年,出口电视剧7000多集,出口额超过2000万美元.但是,相对于影视产业强国,中国在电视剧进口与出口上存在着10∶1的贸易逆差,中国电视剧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还相当微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所说,相对于政治经济的“硬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但它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可见,文化上的“逆差”将降低国家文化传播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国家一级演员牛群当真干起了全国第一养牛大县——安徽蒙城县副县长的工作,人未就职,炒作先行,各路媒体竟抢"牛"新闻:一会儿是牛群入"牛群",一会儿又是牛哥打"牛牌",一会儿发展"牛经济",一会儿营造"牛文化",至于蒙城牛啤、中国牛网、牛矿泉、牛肉干,还有牛日记等等等等,一时间充斥媒体版面,有人精心策划的这篇"牛"文章,被闻"牛"而动的新闻媒体炒了又炒,乐此不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明眼人一看即知这多如牛毛的"牛"新闻掺有水份,连牛县长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是个"炒作"。蓉城老百姓来得更加率直:"俺一大早就牵着俺的牛来了,就想看看牛群,  相似文献   

4.
和中国不一样,美国目前正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只有小孩和粗人才看电影,有品味的人都看电视剧。这听上去有些夸张,但美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准大有赶上电影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美国电影界很多精英都开始热衷于拍电视剧。今年美国电视界顶级奖项“艾美奖”的最大赢家《天使在美国》就  相似文献   

5.
王少华 《视听界》2001,(5):57-57
近年来,不管是看电视剧的,播电视剧的,还是拍电视剧的,都有着相同的怪现象。一、电视剧的题材选择“怪”。这几年拍摄的电视剧,大多数是古装剧和警匪剧,要不就是多角恋、婚外恋,真正反映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的电视剧少之又少。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样以普通老百姓为主角的电视剧更是屈指可数。相反,一些同样题材的电视剧竟会同时有两部,比如已经播出过的《风流才子纪晓岚》和《铁齿铜牙纪晓岚》。而以广东  相似文献   

6.
王睿文 《传媒》2015,(7):44-45
美剧从“美国电视剧”的简称发展到代表美国文化的符号,它像一股火焰,燃烧着整个中国大陆,让多少的青少年如痴如梦地沉醉在它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因美剧而产生的字幕组、 “粉丝”群以及各种关于美剧的百度贴吧也越来越多.人们在观赏美剧的同时,也在互相交流和讨论着美剧及美国文化.中国观众对美剧的狂热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在一集美剧刚刚播出之后,微博上就会立即出现关于这一集的各种评价和讨论. 美剧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中国观众对它如此着迷?  相似文献   

7.
一、要名做什么? 对这个问题做正面解之前,我想先扯点别的。就说说牛群吧。牛群在我看来确实有点“牛”。本来藉着相声绝技,他已混得名满中华,完全有理由在后半生坐拥其名,尽捞其利了。然而不,瞧这厮都干了些什么:又是捣鼓摄影,又是插足编辑,还嫌不来劲,又一头扎到山穷水恶的蒙城“牛县”,当起了七品“芝麻副官”。穿着那件浑身口袋随时干活的典型“牛式工装”,满世界地游说、招商、集资、建厂办学,到处搞关系,走门子,为挣得一方百姓的好日子,不吝利用名气跑歪了腿,磨破了嘴皮。有不解者以为他在变相捞名声。持这种看法的人真是蠢的可以。倘真如此,他应当选择那些更直接见效更不费力的“姐妹连襟艺术”:如走走穴、当当主持人、搞点义演或福利活动……完全没必要跳槽跳得那么远,那么累——乃至跳  相似文献   

8.
贾辉 《声屏世界》2011,(10):36-36
虽然大多数人认为新闻的可看性比不过电影、电视剧.但人们最需要的,仍是有效的信息。有效的信息在影视剧里并没有,或者说不多。影视剧的可看性之所以强.是因为它们都是故事,故事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能使观者在潜意识中产生共鸣。一部肥皂剧,只要故事精彩,哪怕上百集看下来,观众也不会觉得累,而且还会把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一期新闻节目.哪怕只要有一条新闻没有“滋味”,观众可能就会换台去看影视剧。  相似文献   

9.
有些会议报道遭人诟病.情形有三种:一是无论大会小会都是一种“会议体”:会议指出,提出,认为,强调,要求,外加一长串出席、列席人员名单.起承转合像一条流水线上的“祖母产品”,代代传袭,生怕走样。二是从上到下都一种叶艮告腔”:要认真领会、深刻理解;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要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三是“干会一面”:领导照着稿子念.记者照着讲稿抄.被受众戏谑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受众看新闻取决两点,一是新。二是重要性。二者得不到满足.特别是重要性不能体现.会议报道便不会起作用或者起负作用。也难怪读者见到会议报道就跳过去,不看不听。  相似文献   

10.
洁尘 《视听界》2007,(1):111-111
我基本上不看电视,集中看电视的一般是有大型比赛的时候,比如奥运会、世界杯什么的。电视台播的电视剧我也基本上不看.主要是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一集一集地每天等在电视机前,还得忍受没完没了的广告。去年.2006年,我比较完整地守着电视台的播放时间看的一部电视剧是出于私心.那是根据我的长篇小说(《酒红冰蓝》改编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我爱你再见》.由俞飞鸿和黄觉主演。播出的前两天晚上我都有事外出,前四集没有看到。就观感来说,也许我多少是偏爱了——我认为,(《我爱你再见》在当下国内的都市言情剧中,算是拍得不错的。  相似文献   

11.
有位日本作家,看了我国一些电视剧说,中国拍的电视剧多数更接近电影,这对电视剧的发展不利。他认为,电影是从戏剧演变来的,注重表演;电视剧与戏剧、电视虽有血缘关系,但它离广播剧更近一些,应该像广播剧那样重视语言。广播剧离开语言就失去了依托物,电视剧离开语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笔者觉得,这种看法很精辟。实践证明,优秀的电视剧,几乎都是语言有个性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四世同堂》播出后,我们作了一次调  相似文献   

12.
看电视剧既是“看”的行为,也是与传播相关的心灵活动.通过“看”与思维的参与,电视剧才能进入观众的思维层面,实现从“看”到“看到”的过程,从而进入传播的接受环节.视觉作为与人类的眼睛密切相关的一种心理活动,其主动性、视觉经验、直觉等心理活动不仅影响着创作者的电视剧艺术实践,同时还制约着观众时于电视剧的认知与接受.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暗算》改编自麦家“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的同名小说,也是独具特色的一部谍战类电视剧,自开播以来便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暗算》以34集的篇幅,《听风》《看风》《捕风》三个部分,讲述了发生在三个不同年代的故事,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收获了大批观众的赞许。这部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本文拟从电视剧的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对电视剧《暗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方式的改变以及情节的变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来探讨电视剧《暗算》对小说原著的改编。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越拍越长。越拍越长的电视剧让耐心的观众越来越失去了耐心。这些年来,尽管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一再呼吁电视剧拍得短一些,内容更充实,更精辟一些,但屏幕上长风劲吹,丝毫不见减弱。如今,十集已不足论,百集近百集超百集的也有了。听说有人欲拍中国历代后妃全传,长达一千集,真不知拍些什么!诚然,长和短是相对的概念。我并不一概地反对长,长而有物,长而有趣,长而有味,就没什么不好。问题是,绝大多数电视剧的“长”都和“空”纠缠在一起,给人一种生硬的、不自然的感觉,一看便知是人为的。曾有用语尖锐人士…  相似文献   

15.
冯诚 《新闻前哨》2008,(4):12-12
“良心债”连续多日让读者激动,被读者口口相传,就像一部感人的电视连续剧。看了这组报道。我有三点印象: 第一,报道自始至终弘扬社会道德,每一步进程都是在昭示良知、道德的回归。社会发展到今天.方方面面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让人欣慰的是,社会道德良知并没有缺失。它依然在延续着。  相似文献   

16.
“石头”在有一年的节日报道中唱起了歌。这块石头的独唱,引得许许多多的石头都扯起嗓门。其后。报纸版面上,“石头唱歌”比比皆是。那场面,就好似全世界的石头在嘹亮地合唱。当“石头会唱歌”第一次出现在节日报道中,它是新鲜和睿智的,就像第一个形容姑娘像花儿一样。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去美国旅游,有一次我和游伴小王聊起了国内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导游杰克忽然接过话说:“我正在网上看《芈月传》呢!”我很惊讶美国人也看《芈月传》,小王笑着说:“中国的电视剧在海外有很多粉丝,《芈月传》在国内开播后,美国的中剧字幕组就开始行动了,别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喜欢在网络上看打着字幕的海外剧,不少美国人也爱追中国剧。”杰克说:“相对于美剧一周一集的龟速,你们中国的电视剧经常是连播,看得真是过瘾啊!”  相似文献   

18.
十七集的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是中央电视台从国外购买并放映的第一部系列电视剧。国内一些观众反映,它的内容并不引人入胜,来访的一些外国朋友也有同类看法。然而在那一段时间的每周六之夜几乎所有的电视机都打开了,不少电视观众想看一看这部并不引人入胜的电视剧的下一集将是什么内容。据说有些电影院在那段时间干脆停业休息,因为观众都去看麦克了。一部并非引人入胜的系列电视剧竟然如此吸引着观  相似文献   

19.
侃戏     
戏味淡了些对现在的电视剧真是不能期望过高,比如刚刚播完的《潘汉年》,原以为一定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因为潘汉年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人物,从事的又是地下工作,自然处处出戏,精彩无比,但直到一剧终了,期待中的好戏并没有出现,甚至戏味也越来越淡。潘汉年是剧中主角,电视剧的确向观众讲述了他的神奇经历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你看他一会长袍,一会西装,一会苏区,一会白区,忽东忽西,飘忽不定,但故事虽多却不突出,有些还不完整,尤其缺少贯穿全剧的骨干故事。编导注重的是潘汉年经历的全面叙述,而不是传奇故事的演绎,如蔡…  相似文献   

20.
篱笆谣:花生饱,棉花白,黄花梨,甜又香。篱笆墙上挂太阳,篱笆女人长得好漂亮。到处都是篱笆墙,天天都跟太阳忙,天天都跟月亮唱,篱笆上的好日子,就像篱笆墙上挂的红太阳。 篱笆镇是蒙城城西南重镇,距蒙城35公里,南与凤台隔茨淮新河相望。西与利辛毗邻,居三县交界之地。该镇境内盛产花生、棉花、黄花梨,享有“三花之乡”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